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求和平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求和平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求和平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 卢明华等译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32711153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求和平》目录

目录 1

序 1

第一编 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1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 2

第一节 政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 3

第二章 国际政治学 21

第一节 理解国际政治 21

不同的理解方法 21

理解的局限性 23

第二节 理解国际和平问题 31

第二编 国际政治即争强权 35

第三章 政治强权 36

第一节 什么是政治强权? 36

实现国家目的之手段 36

政治强权的性质:四种区别 38

第二节 对政治强权的贬低 43

十九世纪哲学 48

第三节 贬低政治强权的两个根源 48

美国的经验 49

第四节 和平学:当代的空想主义 51

第四章 强权斗争:维持现状政策 63

第五章 强权斗争:帝国主义 70

第一节 什么不是帝国主义 70

第二节 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理论 74

关于帝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 74

“恶魔”论 74

对这些理论的批判 76

第三节 帝国主义的不同类型 81

帝国主义的三种诱因 81

战胜 81

战败 82

贫弱 83

帝国主义的三个目标 84

世界帝国 84

地区优势 85

大陆帝国 85

帝国主义的三种方法 87

军事帝国主义 87

经济帝国主义 88

文化帝国主义 90

第四节 怎样察觉和反击帝国主义政策 93

政策问题:遏制、绥靖、恐惧 93

怎样察觉帝国主义 99

第六章 强权斗争:威望政策 104

第一节 外交礼仪 105

第二节 炫耀武力 111

第三节 威望政策的两个目的 113

第四节 威望政策的三种败坏 117

第七章 国际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122

第一节 政治意识形态的性质 122

第二节 典型的对外政策意识形态 126

维持现状的意识形态 126

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128

模棱两可的意识形态 133

第三节 认识问题 136

第三编 国家强权 139

第八章 国家强权的本质 140

第一节 什么是国家强权? 140

第二节 现代民族主义的根源 143

从民族主义后退:表面的和真实的 144

个人的不安全和社会的解体 146

第一节 地理 151

第九章 国家强权的要素 151

第二节 自然资源 154

粮食 154

原料 156

石油的威力 157

第三节 工业能力 162

第四节 战备 164

战争技术 165

军事领导 167

武装部队的数量和质量 168

人口分布 169

第五节 人口 169

人口趋势 172

第六节 国民性 174

国民性的存在 174

俄国的国民性 176

国民性和国家强权 180

第七节 国民士气 182

国民士气的不稳定性 183

社会和政府的素质是决定因素 186

第八节 外交的素质 190

第九节 政府的素质 195

资源同政策之间的平衡问题 195

资源相互间的平衡问题 196

人民支持问题 197

内政和对外政策 202

第十章 国家强权的估价 204

第一节 估价任务 204

第二节 估价中的典型错误 208

强权的绝对性 209

强权的永久性 211

单因论的谬误 213

地缘政治学 214

民族主义 215

军国主义 217

第四编 限制一国强权的因素:均势 221

作为普遍性概念的均势 222

第一节 社会均衡 222

第十一章 均势 222

国内政治中的均势 225

第二节 均势的两大主要型式 228

直接对抗的型式 229

竞争的型式 231

朝鲜与均势 233

第十二章 不同的均势方法 235

第一节 分而治之 235

第二节 补偿 236

第三节 军备 237

第四节 联盟 238

联盟的一般性质 238

联盟与世界统治的对立 245

联盟与反联盟的对立 247

第五节 均势的“操纵国” 253

第十三章 均势的结构 259

第一节 支配体系与依附体系 259

第二节 均势的结构变化 262

第十四章 对均势的评估 264

第一节 均势的无把握性 265

第二节 均势的不现实性 270

作为意识形态的均势 275

第三节 均势的不充足性 278

道德共识的限制性影响 278

现代国际体系的道德共识 283

第五编 限制一国强权的因素:国际道德与世界舆论 289

第十五章 抑制强权的因素:道德、习俗和法律 290

第十六章 国际道德 296

和平时期对人的生命的保护 297

第一节 保护人的生命 297

战争时期对人的生命的保护 302

对战争的道德谴责 305

国际道德和总体战 306

第二节 普遍道德与民族世界主义之争 310

贵族国际的个人伦理 310

国际道德的毁坏 315

国际社会的毁坏 318

民族主义对国际主义的胜利 321

民族主义的蜕变 323

人权与国际道德 328

第十七章 世界舆论 334

第一节 世界的心理同一 336

第二节 科技统一论的模糊性 337

第三节 民族主义设置的障碍 340

第六编 限制一国强权的因素:国际法 347

第十八章 国际法的主要问题 348

第一节 国际法的一般性质 348

国际法的分散性质 352

第二节 国际法的立法功能 352

国际法的解释权和约束力 355

第三节 国际法的司法职能 359

强制裁判权 360

任择条款 362

国际法院 365

司法裁决的效果 367

国际法的分散性质 369

第四节 国际法的执行 369

保证条约 372

集体安全 375

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 375

联合国宪章第7章 380

否决权 383

“联合一致共策和平”决议 385

第十九章 主权 388

第一节 主权的一般性质 388

第二节 主权的同义语:独立、平等和一致同意 391

第三节 什么不是主权 393

第四节 主权如何丧失 395

国际组织中的多数票 400

第五节 主权可分吗? 403

第七编 当代世界中的国际政治 411

第二十章 民族世界主义新道德力量 412

第一节 新旧民族主义 412

第二节 争夺人心的斗争 415

第三节 宣传的三项原则 417

第二十一章 新均势 425

第一节 新均势的不灵活性 425

大国数量的减少 425

强权的两极性 428

向两集团体系发展的趋势 428

第二节 平衡者的消失 430

“第三势力”问题 431

第三节 殖民地边疆的消失 434

第四节 殖民地革命 438

第五节 西方的衰落 440

第六节 两极体系的潜在趋势 445

两极体系崩溃的可能性 446

冷战的继续 447

新的活动外交 449

缓和及和平共处 455

第二十二章 总体战 464

第一节 全民的战争 467

第二节 全民作战 471

第三节 对全民作战 472

第四节 战争的机械化 474

武器的机械化 474

运输和通讯的机械化 478

第五节 为总体利害关系的战争 479

第六节 全面机械化、总体战和全面统治 483

第八编 和平问题:通过限制寻求和平 491

第二十三章 裁军 492

第一节 我们时代的和平问题 492

第二节 裁军史 494

失败 495

成功 498

第三节 裁军的四个问题 500

比例 500

拉什—巴戈特协定,华盛顿条约及英德海军协定 501

世界裁军会议 50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裁军谈判 506

分配标准 508

裁军是否意味着削减军备? 511

裁军是否意味着和平? 513

第四节 核时代的军备控制 518

第二十四章 安全 532

第一节 集体安全 532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539

第二节 国际警察力量 541

第二十五章 司法解决 544

第一节 司法功能的性质 544

第二节 国际冲突的性质:紧张关系和争执 547

具有紧张关系实质的争执 548

纯粹的争执 548

代表一种紧张关系的争执 549

第三节 限制司法功能的因素 551

第二十六章 和平变革 555

第一节 国家范围内的和平变革 555

第二节 国际事务中的和平变革 560

国际联盟盟约第19条 561

联合国宪章 562

历史 565

第二十七章 国际政府 565

第一节 神圣同盟 565

大国共治的政府 567

现状的双重意义 568

和平、秩序和国家利益 570

欧洲协调 573

第二节 国际联盟 575

组织 575

现状的双重意义:法国对英国 577

国际联盟的三个缺陷 580

体制的缺陷 582

结构的缺陷 583

政治的缺陷 585

第二十八章 国际政府:联合国 588

第一节 根据联合国宪章设计的联合国 588

超级大国共治的政府 588

定义不明确的正义原则 591

第二节 联合国——政治现实 593

联合国大会的兴衰 593

新程序 605

第三节 联合国与和平问题 608

第九编 和平问题:通过转变实现和平 613

第二十九章 世界国家 614

第一节 国内和平的条件 615

超局部的忠诚 615

对正义的期望 618

占压倒优势的权能 619

国家的作用 621

两种思想流派 624

第二节 世界国家的问题 624

公众支持的三重检验 626

第三节 两种错误的解决办法 629

征服世界 629

瑞士和美国的榜样 631

第三十章 世界共同体 635

第一节 文化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635

文化发展与和平 637

文化一致性与和平 638

国际谅解与和平 639

第二节 职能的途径 641

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641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647

欧洲共同体 648

经济和技术援助机构 651

第十编 和平问题:通过和解求得和平 655

第三十一章 外交 656

第一节 外交的四项任务 656

第二节 外交工具 659

象征代表 660

法律代表 661

政治代表 661

第三节 外交的衰落 663

通讯的发展 664

外交的贬值 664

议会程序外交 666

超级大国:外交的新手 667

当代世界政治的性质 669

第三十二章 外交的前途 671

第一节 外交如何才能复兴? 671

公开性的弊病 672

多数决定的弊病 675

零散处理的弊病 678

第二节 外交的前途:九条规则 680

四项基本规则 681

妥协的五项前提条件 687

第三节 结论 6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