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
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

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三省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224045322
  • 页数:584 页
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目录

上卷 历史演进篇 5

第一编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5

一、全新的课题与艰辛的开拓 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5

(二)毛泽东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开拓 19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 32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积极参与 33

(二)支持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小平理论开始萌芽 38

(三)“七五整顿”:邓小平理论萌芽的进一步酝酿 51

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61

(一)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之辨析 61

(二)“猫论”逻辑: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66

(三)“猫论”逻辑:贯穿邓小平理论整个发展过程和体系结构 77

第二编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历史演进 87

四、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初步产生 87

(一)拨乱反正,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端正指导思想 88

(二)重点转移,确立发展生产力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 100

(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走自己的路 111

五、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上) 122

(一)改革开放方针理论的丰富深化 123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观的提出及实践的展开 141

六、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下) 156

(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乃当代中国根本任务的理论确证 15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现状与未来确立了历史定位 178

(三)中共十三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总结与理论提升 202

七、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207

(一)邓小平理论的不断系统化 208

(二)“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升华与发展 223

八、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245

(一)中共十四大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本总结 246

(二)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252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65

下卷 逻辑结构篇 273

第三编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273

九、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73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273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78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287

十、尊重实践 尊重群众 29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291

(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296

(三)以符合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 304

十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310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 310

(二)“走自己的路”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16

(三)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22

第四编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 331

十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3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331

(二)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客观要求 338

(一)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 343

十三、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43

(二)占主体的公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347

(三)先富后富,共同富裕 352

十四、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36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360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70

十五、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377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78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8

第五编 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 397

十六、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397

(一)正确认识国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397

(二)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406

十七、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定位 412

(一)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 412

(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据和前提 41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 423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436

十八、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438

(一)发展是硬道理 438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3

十九、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基本动力 447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47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52

(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457

(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62

二十、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科学选择 462

(二)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469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 473

二十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根本力量保证 477

(一)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478

(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484

(三)建立空前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88

二十二、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494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494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时代内容 500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504

二十三、“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 509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509

(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当代中国的最佳方案 519

二十四、独立自主: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 526

(一)和平与发展,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526

(二)中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 530

(三)抓住有利环境,加速发展自己 537

二十五、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544

(一)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544

(二)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549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552

二十六、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核心 56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能动摇 561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567

(三)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575

后记 5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