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山东省高等学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2099·63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源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1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4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4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5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18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18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 18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22

第二节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26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6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0

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34

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6

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39

一、意识的起源 39

二、意识的本质 42

三、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作用 47

四、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9

第三章对立统一规律 52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52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52

二、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56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58

第二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1

一、矛盾的同一性 61

二、矛盾的斗争性 63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64

第三节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66

一、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6

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9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70

第四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2

一、矛盾的普遍性 72

二、矛盾的特殊性 7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8

第四章质量互变规律 82

第一节质、量、度 82

一、质 82

二、量 84

三、度 86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 87

一、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87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89

三、量变质变的普遍性 90

一、量变质变的表现形式 91

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的表现形式及其复杂性 91

二、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93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95

第五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98

第一节辩证的否定 98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98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01

三、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103

第二节否定之否定 104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04

二、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05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8

第三节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0

一、新事物和旧事物 110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1

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113

第六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6

第一节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和作用 116

一、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 116

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 118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19

第二节本质和现象 119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20

三、透过现象抓本质 121

第三节形式和内容 122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122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123

三、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24

第四节原因和结果 125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25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2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29

第五节必然性和偶然性 129

三、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实践意义 129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30

三、根据必然规律办事,估计各种偶然因素 132

第六节可能性和现实性 133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33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34

三、立足于现实,争取好的前途 135

第七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37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37

一、唯物的反映论 137

二、科学的可知论 138

三、辩证的认识论 140

第二节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2

一、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142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44

第三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147

一、由实践到认识 147

二、由认识到实践 151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53

第四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154

一、归纳和演绎 154

二、分析和综合 156

三、历史的和逻辑的 157

第五节真理 159

一、真理的客观性 159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62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4

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67

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71

第一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1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1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72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产生的根源 175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175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78

第三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83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83

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85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87

第九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0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90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95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00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4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0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07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12

第十章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217

第一节阶级和阶级斗争 217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17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0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23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26

第二节国家 226

二、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 228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 230

第三节社会革命 23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3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35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36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40

第十一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44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44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44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46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50

第二节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 250

二、道德 252

三、艺术 256

四、宗教 259

第三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62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6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63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265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 267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观 270

第十二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0

第一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0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272

三、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276

第二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7

一、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77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 281

第三节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6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286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8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