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财政学
财政学

财政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毅,陈宝森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4166·508
  • 页数:614 页
图书介绍:
《财政学》目录
标签:财政学 财政

目录 1

第一篇 总论 9

第一章 财政的现象与本质 9

第一节 对财政的历史考察 11

一、关于财政政策 11

二、关于财政制度 20

三、关于财政分配关系——财政本质 26

第二节 财政的共性和特性,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31

一、财政的共性与特性 31

二、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37

一、财政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问题 46

第三节 有关财政范畴的几种观点评介 46

二、财政同国家的关系问题 49

三、财政分配的对象问题 59

第二章 社会主义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63

第一节 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相互关系 63

一、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64

二、财政分配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68

三、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71

第二节 财政分配杠杆与其他分配杠杆的关系 72

一、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关系 73

二、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 74

三、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77

四、财政分配与信贷资金分配的关系 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诸范畴 83

一、国家预算 84

二、税收 88

三、利润 94

四、国债 97

五、社会基金 100

第二篇 财政分配与国民经济结构 105

第三章 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 105

第一节 对财政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105

一、由战争环境过渡到和平建设 106

二、由地区农业经济过渡到统一的国民经济 107

三、由私有制为主的市场经济过渡到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 108

第二节 关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113

一、国民经济结构的定义和合理化的标准 113

二、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116

三、社会主义制度为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124

第三节 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 128

一、通过财政分配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129

二、通过财政分配调整对一、二部类的投资比例关系 129

三、通过财政分配促使交换结构合理化 130

四、通过财政分配促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130

一、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两大部类和三大基金的相互关系 132

第一节 正确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经济意义和财政意义 132

第四章 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132

二、财政分配对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制约作用 134

三、积累同经济增长、财政增长的关系 137

第二节 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140

一、“一五”时期的经验 140

二、曲折的道路 141

三、拨乱反正的成果 145

四、从历史经验看财政在正确处理积累、消费比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48

第三节 从国情出发,确定合理的积累率 150

一、什么是制约我国积累率的国情 151

二、如何确定合理积累率 156

第一节 财政和积累基金的分配 161

第五章 正确安排积累基金的内部比例关系 161

第二节 积累基金在生产性积累、非生产性积累以及国家后备之问的合理分配 164

一、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 164

二、积累和后备 166

第三节 生产性积累的合理分配——生产性积累在一、二部类之间,农、轻、重之间的合理分配 169

一、一、二部类,农、轻、重的内部关联 169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产业结构的形成 177

三、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有曲折,农、轻、重比例有过失调 179

四、重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 181

五、农、轻、重比例失调所造成的恶果 187

六、值得商榷的一些观点 190

第四节 生产性积累在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之间的合理分配 198

第五节 正确处理生产性积累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比例 202

第六节 正确处理生产性积累的技术构成——大、中、小企业,先进技术、中间技术、手工业的结构 213

第七节 正确处理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关系,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220

第六章 正确处理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 229

第一节 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和国家财政 229

一、消费基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229

一、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33

二、财政是分配社会消费基金的主要杠杆 234

三、我国三十年来社会消费基金分配的情况和问题 236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基金的合理分配 238

二、关于发展科学研究事业 242

三、关于发展教育事业 248

四、关于发展卫生事业 256

五、关于发展文化、体育、通讯广播事业 260

第三节 社会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 261

一、关于优抚工作 263

二、关于自然灾害救济 265

三、关于农村社会救济 267

四、关于城市职工劳动保险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 269

第四节 国家管理基金的合理分配 273

一、国家行政管理基金 273

二、国防事业 27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内涵 279

第三篇 财力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279

第七章 三大平衡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关系 279

第二节 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 281

第八章 财政、信贷、物资各自平衡的地位和相互关联 294

第一节 关于财政收支平衡 294

第二节 关于信贷收支平衡 296

第三节 关于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统一平衡 300

第四节 财政、信贷与物资的统一平衡 302

第五节 外汇、外债对三大平衡的影响 305

第六节 实现“三平”的外部条件 308

一、在生产领域做到产需衔接 308

二、在分配领域做到钱物衔接 309

三、在流通领域做到供求衔接 312

第七节 关于综合财政信贷计划 315

第八节 建立后备力量是实现“三平”的最后一道防线 321

第九节 综合平衡和“三平”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322

一、“三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 323

二、一九五八年的一场大辩论,综合平衡被否定,国民经济遭受了挫折 328

三、三年调整,以平衡理论为指导再一次取得成功 331

四、十年动乱,综合平衡再一次遭到践踏 333

五、历史的伟大转折,综合平衡理论重放光芒 334

第九章 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方法 337

第一节 平衡财政收支的原则 337

第二节 平衡财政收支的途径 340

一、生财之道 341

二、聚财之道 342

三、用财之道 354

第三节 驳“赤字无害论” 355

第四篇 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 368

第十章 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368

第一节 关于社会经济结构 368

一、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 368

二、财政分配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374

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下的理财之道 377

第二节 关于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381

一、社会主义财政经济管理的出发点 383

二、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385

三、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与决策体制 398

第三节 正确处理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几对矛盾 402

一、关于计划与自由 403

二、关于集权与分权 416

三、关于条条与块块 428

第十一章 正确处理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分配关系 437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基础 437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营企业是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组织形式 437

二、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438

三、全民所有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已经解决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439

第二节 对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446

一、正确处理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的关系,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 448

二、固定资产的内含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必须统筹兼顾、实行有计划的安排 454

三、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率 456

四、关于固定资产维修 459

五、关于技术组织措施、新产品试制、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零星固定资产购置与科技三项费用 461

第三节 对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的分配和管理 462

一、流动资金的定额管理 465

二、国家对企业供应流动资金的方式 468

第四节 对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 470

一、规定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 472

二、国家对企业成本的考核制度和成本分析对宏观决策的作用 477

三、成本监督 482

第五节 对于国营企业纯收入的分配 484

一、关于对国营企业征税 485

二、关于国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491

第十二章 正确处理国家和集体、个体等成分的财政关系 499

第一节 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村集体、个体经济的财政关系 500

一、关于农(牧)业税 503

二、关于社队企业和农林特产的税收政策 524

三、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支援 529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国家和城镇集体、个体经济的财政关系 539

一、建国以来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演变 540

二、国家和城镇集体、个体经济之间的财政关系 544

三、有关大集体、个体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 552

第三节 正确处理国家与中外合营企业的财政关系 557

一、中外合营企业的经济性质 557

二、处理国家与中外合营企业财政关系的原则 557

第十三章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60

第一节 财政体制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561

第二节 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567

一、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统一财政经济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50—1957) 567

二、“大跃进”时期,下放企业、下放财权——一个未实现的改革(1958.3—1959.6) 576

三、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十年(1959—1969) 578

四、十年动乱中出现的收支大包干(1970—1979) 580

五、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探索新路子(1978—1979) 582

六、1980年试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体制 583

第三节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本经验和应坚持的原则 586

一、几条带规律性的基本经验 586

二、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几项原则 591

第四节 关于民族地区财政体制 592

一、民族地区财政体制建立过程 593

二、从建国以来民族自治区财政体制的发展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596

第五节 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598

一、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发展过程 599

二、关于预算外资金管理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601

结束语 6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