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国史经典  一百六十年热点聚焦  上
国史经典  一百六十年热点聚焦  上

国史经典 一百六十年热点聚焦 上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洋,黄剑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1742677
  • 页数:865 页
图书介绍:暂缺《国史经典:一百六十年热点聚焦 1840-1998》简介
《国史经典 一百六十年热点聚焦 上》目录

目 录 5

(全二卷) 5

上 卷 5

上 篇 5

历史转折点前夜:不速之客的到来 5

中西文明的第一次碰撞:下跪风波与大玩笑 5

耐人寻味的争吵 (121 6

最后的贡使:戏剧化的礼仪之争 10

武力冒犯:初试清廷的反应和态度 11

一个值得回味的总结:自欺欺人的优越感 12

鸦片战争:颇有讽刺的大清之败 14

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清政府的争论 14

《林则徐禁烟奏折》:禁烟热潮的开始 15

虎门销烟: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17

鸦片战争:天朝大门被轰开 19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一面旗帜 21

丧权辱国第一耻:中英南京条约 22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站到了历史发展的最前列 25

鸦片战争后的南方 25

天国精神支柱 26

太平天国:从金田到南京 27

直接向清王朝宣战:《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 28

“天国理想”与历史悲剧 32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3

《讨粤匪檄》:太平天国精神支柱的动摇 36

洪秀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人 38

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40

曾国藩:其人其事 40

曾国藩:魅力何在 42

严于律已 42

待人忠恕 45

勤俭治家终身不渝 46

崇拙抑巧 49

志向高远效法标准人物 51

网罗人才之道 53

训练湘军的法宝 55

“一纸檄文抵上百万兵” 57

《曾国藩家书》:影响力何在? 59

曾国藩与李鸿章 67

毛泽东的计划与斯大林的顾虑 (11 71

湘军与淮军:私人武装力量从起源到发展 76

后人评说 79

李鸿章评曾国藩 79

郭嵩焘评曾国藩 79

左宗棠评曾国藩 81

李元渡评曾国藩 81

容闳评曾国藩 83

章太炎评曾国藩 84

梁启梁评曾国藩 85

孙中山评曾国藩 87

蒋介石评曾国藩 88

洋务运动:坚船利炮强国梦 89

曾国藩:洋务运动早期领袖 90

奕:从顽固派转为洋务派 93

李鸿章:大声疾呼变法 94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 95

恭亲王奕与大学士倭仁的论争 96

有关“筹议海防”之辨论 97

有关修筑铁路问题的两次大论战 101

第一次大论战 103

第二次大论战 103

洋务派的洋务活动 105

洋务运动:奇闻 107

甲午战争:洋务梦破灭 108

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领袖的短处 109

洋务运动的失败:郭嵩焘的命运 110

沉重的叹息:历史在诉说 112

“皮毛之变”与“肺腑之变” 113

洋务之风与维新之浪 120

再论“皮毛之变”与“肺腑之变” 124

战争前夜:中日海军力量发展 125

甲午战争:唤起四千年之大梦 125

战争前夜: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行动 127

甲午战争 131

马关议和:李鸿章的策略 133

马关新约 138

另 约 140

辽南条约 141

保台抗战总动员令:台民布告中外檄 141

戊戌变法:一群南国书生的幻想 145

维新运动首领:康有为、梁启超 145

维新运动的理论炸弹:《孔子改制考》 146

公车上书:维新派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49

维新运动的崛起 161

紫禁城开了一条缝 163

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的宣言书 164

百日维新:紫禁城上空的雷声 166

新政功败垂成 172

康有为在搭轮船逃亡时的两份遗书 179

绝命词 179

明治维新与戊戍变法的对话 180

维新运动中的李鸿章:所作所为 183

思想启蒙:先驱者的呐喊 189

魏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 189

海国图志序 191

冯桂芬:三十年变法的理论首倡者 194

采西学议 196

郭嵩焘: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任驻外公使 197

使西纪程(节选) 201

《泰晤士报》论郭嵩焘离任 201

条议海防事宜 203

郑观应:中国近代最早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思想家 207

头品顶戴江苏布政司布政使臣邓华熙跪奏 211

《盛世危言》自序 212

严复:中国近代自由思潮的开创者 214

译天演论自序 216

梁启超:维新时期“舆论界骄子” 218

论不变法之害 221

少年中国说 224

帝国残局 228

湘军:挖大清江山基脚的罪魁 228

“泥足巨人”的失落 229

财力上的最后一击:辛丑条约 230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媚洋外交的开始 232

东南互保与铁良南下:清廷埋葬自己的第一步 233

速乱之阶:自食恶果的清末新政 235

慈禧太后重行新政 235

载沣摄政时期的新政 239

新政:清政府众叛亲离 240

义和团运动:中国政治平民化的决定性开端 243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兴起 247

北洋人物点评 247

袁世凯:早年经历 249

袁世凯飞黄腾达的起点 251

袁世凯北洋之路的开辟 252

小站练兵:清廷开辟了袁世凯窃取清朝江山的捷径 253

北洋大臣时代的袁世凯:统御术 256

日本士官系:不属于北洋派 258

革命党与辛亥革命:成败得失之论 260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61

香港兴中会章程及其秘密誓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最早的章程和纲领 262

富士见楼欢迎会:建立中国同盟会的动员大会 264

中国同盟会成立:宋教仁的日记和田桐的《同盟会成立记》 265

同盟会宣言 267

兄弟阋于墙 269

同盟会领导的措置 270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主义正式提出 272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大论战 275

《〈民报〉与〈新民丛报〉辨驳之纲领》:揭开大论战的序幕 276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276

大论战的焦点 277

革命党人武力反清舍身求共和 281

保路运动:清政府自乱阵脚 283

武昌首义 285

革命派乱了方寸 288

立宪派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289

旧官僚自摘顶戴花翎 290

启蒙运动:历史转折点的呐喊 292

号角一声惊睡梦:《革命军》 292

章炳麟:以笔杆作刀枪 293

革命军 294

《革命军》自序 294

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 309

警世钟 311

绝命书 327

陈天华:以死示志 329

敬告中国两万万女同胞 329

警告我同胞 330

秋瑾: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331

千古绝唱:与妻诀别书 334

林觉民:黄花冈烈士 335

万史烟云 337

林则徐 337

慈禧 339

曾国藩 343

李鸿章 347

张之洞 351

中 篇 359

革命党之败:败在何处 359

南京临时政府:分歧缠身 359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中华民国第一张文告 364

清帝退位诏书:四千年封建专制的“结束语” 365

孙中山荐袁自代与袁世凯掩耳盗铃 36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72

袁、孙、黄、黎四巨头协定:错误的以诚待袁 375

国民党的诞生 380

同盟会改组:得不偿失 380

责任内阁失败与章士钊“毁党造党”说 385

毁党造党:国民党成立 385

章士钊:同盟会改为国民党的理论倡导者 386

宋教仁毁党造党 387

宋教仁:政党策划专家 389

国民党宣言 394

民主政治天才之死 396

孙中山、黄兴如梦初醒 398

国民党全局失败 400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分裂 400

孙中山、黄兴的分歧 403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失误于何处 404

北洋军阀的覆灭 408

袁世凯之死 408

府院之争与“辫帅”复辟 409

直皖战争:北洋军阀各派之间军事之争的开始 412

曹锟贿选总统闹剧:派系混战的激化 414

奉系灭亡:北洋军阀的覆灭 415

民国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单 417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元首(总统、执政、大元帅) 417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 418

新文化运动:揭开中国新时代的序幕 426

新文化运动:有史以来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426

《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声号角 431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435

陈独秀: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437

《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从此流行天下 439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445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447

《狂人日记》: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451

《我之节烈观》:刺向封建道德的匕首和投枪 457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461

《庶民的胜利》:新纪元的第一声欢呼 463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64

李大钊:掀开中国现代史新纪元的第一人 467

“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470

公理战胜强权:幻想破灭 470

“五四”爱国运动:北京政府的失策 471

由学潮发展为政潮 476

曹、章、陆免职:北京政府换汤不换药 480

拒签《凡尔赛和约》 484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87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487

新民学会 488

《〈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提出“民主联合的力量最强” 489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 491

列宁关注着东方 491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93

南湖游船:党的摇蓝 494

不速之客 494

大浪淘沙 496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497

第一次国共合作 499

孙中山重建国民党 499

陈炯明叛乱:孙中山思想发生重大转折 501

以俄为师:国民党新生的灵丹妙药 503

孙文越飞宣言 505

联合共产党:向国民党输血 506

国民党改组 508

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 512

中国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里程碑 512

国民党一大宣言 517

黄埔建军与孙中山北上、逝世 523

黄埔建军 523

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 526

孙中山北上 532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534

国民会议运动与国民政府成立 538

国民会议运动 538

国民政府成立 540

尾大不掉:国民党新右派集团崛起 542

廖仲恺被刺:国民党失去有权威的左派领袖 542

戴季陶主义:国民党右派反共活动的理论根据 544

国民党“二大”:汪精卫主政蒋介石主军局面的形成 545

中山舰事件:蒋介石一箭双雕 546

中山舰事件的神秘面纱 549

整理党务案:蒋介石控制国民党 552

北伐战争: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554

《中共中央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中共中央鼓动群众运动 554

北伐准备与发动 556

《北伐宣言》:北伐总动员令 559

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告全国人民书 561

北伐誓师词 561

北伐战争 563

冯玉祥五原誓师的宣言 566

国共分裂 569

“四.一二”政变: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56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右翼的公开背叛 572

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573

“八一”南昌起义: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576

革命力量汇聚南昌 576

“八一”风暴 578

毛泽东“上山”: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点燃 580

毛泽东领导起义 580

“上山”决策 583

党指挥枪:奠定中共胜利的基础 584

打开井冈山的大门:“红色山大王”的艺术 585

红旗插上井冈山 587

退却与进攻结合的典范 588

蒋宋联姻:蒋介石起家三步曲 590

贴近孙中山:蒋介石觅政治靠山 590

伸向美国的触角:蒋介石依靠洋人支持 591

凯?江浙财团:蒋介石觅经济后盾 592

蒋、宋婚姻 592

纵横捭阖: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当然领袖 594

东北易帜:普天一色 596

张作霖被炸:“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596

张学良换旗易帜 603

“毒蛇螫手,壮夫断腕” 605

古田会议:我军马列主义军事路线形成的标志 608

中央九月来信 608

古田会议 610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形成 61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6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独立民主新中国的雏形 622

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625

中共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红军脱离了毛泽东的指挥 625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627

毛泽东被剥夺军权 630

“乞丐与龙王比宝”:红军被迫长征 633

中原大战:新军阀间的混战 637

混战前奏曲:蒋介石和平裁军风波 637

杨永泰所献对付冯、阎、桂的策略 643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明争暗斗 644

韩、石反叛 644

阎锡山左右逢源 645

阎锡山逼上梁山 647

蒋介石的“银弹”与“肉弹” 648

冯阎失败:几种看法 649

“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奇耻大辱 652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指示 653

“九.一八”事变真相 655

张学良成了替罪羊 659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历史在诉说 665

国统区抗战救国典范 665

民族英雄吉鸿昌:精神永存 669

刺杀汪精卫之真相 673

伟大转变的前奏 679

遵义会议: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679

毛泽东准备“重型炮弹” 681

遵义会议 682

张闻天语出惊人毛泽东发射重炮 683

决定历史的瞬间 687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689

插曲:闪电般的罢官与复职 693

虎口脱险:同张国焘斗争的几个片断 697

张国焘探虚实 697

两河口会议 698

张国焘使离间计 700

与红军命运攸关的电报 701

张国焘要挟党中央南下与党中央脱险 704

奠基陕北 710

哈达铺获重要情报 710

榜罗决策落脚陕北 711

鲁迅提倡“拿来主义” 714

三十年代的文艺界:两个典范 714

拿来主义 715

《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再次大联合 716

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716

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718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促成转变的关键文献 718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722

一二·九运动 723

瓦窑堡会议 726

南京政府对日强硬外交 727

李宗仁鼓吹“焦土抗战论” 730

西北大联合 733

争取东北军的秘密战线 733

毛泽东致信杨虎城 737

中共、张、杨三位一体 740

西安事变 742

逼上梁山 742

活捉蒋介石 748

一石激起千层浪 750

和平解决 75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752

最后的插曲:蒋介石“唱戏” 753

毛泽东等就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 755

卢沟桥事变:全民抗战的开始 756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756

扬汤止沸的“和平”谈判 757

睡狮苏醒 759

平津沦陷 760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告全国人民书 761

蒋介石庐山谈话 763

卢沟桥事后国民政府的和战决策:一个补充 765

蒋介石“决心应战” 765

军事统帅部的讨论 766

退无可退,以战求存 767

红军改编 768

淞沪会战 769

八路军首战告捷平型关: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胜仗 773

蒋介石对平型关战斗胜利发来的贺电 775

南京保卫战 776

南京陷落 776

南京大屠杀 778

陶德曼调停:国民政府谋求妥协 781

蒋介石谋求妥协 781

陶德曼调停 783

艳电: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乞降书 787

“低调俱乐部” 787

逃离重庆 790

汪精卫发表“艳电” 792

汪精卫叛国“艳电” 795

长沙大火:国民党当局“坚壁清野”的丑闻 797

百团大战 800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 804

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804

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805

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811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 814

延安整风:背景 814

延安整风:过程 817

延安整风:方针 818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延安文艺界的整风 819

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和毛泽东的“摘帽道歉” 821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824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和《历史决议》 826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总结革命的历史教训 827

《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847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53

发国难财: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856

孔祥熙之倒台 860

孔祥熙丢掉行政院长 860

国库局贪污案曝光 864

下 卷 866

日本投降与蒋、日、伪合流 866

蒋介石“以德报怨”宣言 868

蒋、日、伪合流:一幕丑剧 869

战后接收:埋下了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定时炸弹 873

经济“劫收”与“五子登科” 873

清查工作:欺骗百姓 875

最大的“劫收”贪污者:四大家族 876

和平、民主、团结: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量 878

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878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879

重庆谈判:蒋介石的和平烟幕 881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 881

重庆谈判 883

《双十协定》的签订 886

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887

政治协商会议:没有销烟的战场 890

停战命令的下达和军事调处执行部的成立 890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891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896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奠定中共迅速胜利的战略基础 896

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 897

中央关于目前时局及我党任务的指示 898

进军东北:抢在国民党之前 899

东北:影响全国态势的战略根据地 899

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900

中央关于建立东北长期永久根据地给东北局的指示 901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902

中原突围:内战全面爆发 903

党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军事原则和战略思想 904

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905

延安保卫战 906

孟良崮战役:华东战局开始转变 908

“制宪”闹剧:蒋介石企图披上合法外衣 909

国民党一手操纵“国民大会”:关闭和平之门 909

国民党改组闹剧:国民党速亡之阶 911

解散民主同盟:民主党派对国民党政府彻底失望 912

“行宪”闹剧:国民党更加分裂 915

“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领袖”:对国民政府的当头棒喝 915

“我不当总统,谁当总统”:徒有其表的选举 917

副总统竞选:闹剧 918

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 921

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动摇了国民党的后方 921

国民党统治区的恶性通货膨胀:加速国民党灭亡 924

金元券:世界上最短命的货币 925

经济总崩溃:维持政权的经济基础丧失 928

蒋经国上海“打虎”:不了了之 932

刘邓大军中原逐鹿: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935

战略进攻方针的确定 935

刘邓大军逐鹿中原 936

巩固解放区:准备大决战 94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场深刻的农村大革命 941

中国土地法大纲 94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946

解放区的整党 946

摧毁蒋家王朝的战略方针的制定 949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949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解放战争的纲领性文件 950

政治局西柏坡会议:规划新中国建设蓝图 952

辽沈战役 955

动摇国民党统治的战略决战 955

淮海战役 957

平津战役 959

《将革命进行到底》:改写历史纪元的新年献词 961

国民党玩弄“和平”阴谋:企图垂死挣扎 965

蒋介石求和:企图卷土重来 965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彻底粉碎蒋介石和谈阴谋 966

蒋介石“引退”:施放烟幕 968

李宗仁的“和平攻势”:企图“划江而治” 970

和平谈判失败: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吹响 971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973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建设作政治、思想、政策上的准备 9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79

《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新中国的纲领 97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98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8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震动世界的巨人之声 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 989

新中国首届“内阁” 990

周恩来提名傅作义 991

黄炎培七旬任部长 991

首届政务院人事安排 992

孔中山: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先行者 993

历史烟云 993

袁世凯 996

蒋介石 999

张謇 1002

历史的总结:国民党在大陆迅速垮台之因 1007

总论 1008

国民政府官场弊病:司徒雷登的看法 1008

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艾奇逊的看法 1010

国民党的失败:傅作义的看法 1011

国民党:一个失去活力、昏庸的政治僵尸 1011

蒋介石下野后的自我总结 1012

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周恩来 1013

南京是最贪污的官僚集团 冯玉祥 1017

谁丢失了中国? [美]易劳逸 1019

本党同志会后的认识国民党非常委员会 1024

蒋介石对国民党的评价 1026

民心 1027

赶快收拾人心《中央日报》社论 1027

农民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1028

国民政府垮台的关键原因 [美]易劳逸 1028

土地改革的提议 103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032

关于土地政策发言要点毛泽东、刘少奇 1032

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国民政府 1033

关于“收复区”地主还乡清租倒算的情况 1034

立法委员关于土地问题的质询和翁文灏内阁的答复 1035

经济 1038

欲挽救经济危机,非打倒官僚资本不可马寅初 1038

弊病太多了 马寅初 1039

四大家族就是危机《解放日报》社论 1040

1948年货币改革和军事失败[美]司徒雷登 1043

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失败[美]易劳逸 1045

派系平衡:一把双刃剑 1054

蒋介石的权术:布赖恩·克罗泽的观点 1054

从国民党六大到三中全会程思远 1056

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派系纷争刮风暴程思远 1060

革新运动猛烈批判国民党[美]易劳逸 1065

中央与地方 1068

蒋介石对付地方实力派:错在哪里 1068

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 1075

“杂牌”与“中央”的矛盾李宗仁 1080

蒋介石和西南地方实力派谢本书、牛鸿宾 1083

外交 1094

远水救不了近火:国民党外交失败[苏]沃龙佐夫 1094

蒋介石失去了美国的支持程思远 1099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 1101

军事 1101

十大军事原则 1102

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朱德 1103

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邓小平 1105

中国共产党军事取得胜利的原因: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观点 1106

评蒋介石军事上的五大弱点新华社记者 1113

国民政府推行联省反共的军事措施 1115

国民党17名将军的检讨[美]易劳逸 1116

接收铸成大错,东北全盘输尽李宗仁 1122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 1127

辽沈战役前东北地区国民党将领矛盾:范汉杰的看法 1129

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 1131

平津战役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四位中将的观点 1133

淮海战役失败:李宗仁的看法 1136

淮海战役失败:杜聿明的看法 1138

总裁牵制总统,国民党兵溃千里李宗仁 1142

下 篇 1153

巩固新生政权方略 1153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1153

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兑现对农民的许诺 1155

土改总路线:土地改革的政策与策略准备 1156

土改运动: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157

镇压反革命运动:消除威胁新生人民政权的隐患 1161

镇压反革命的方针、政策 1161

纠正“宽大无边”的右倾偏向 1163

全国范围内的镇反斗争 1166

搁浅的解放台湾计划 1170

金日成的设想和斯大林的倾向 1173

苏联对朝鲜的有偿军事援助 1174

毛泽东的忧虑 1175

“解放”计划搁浅 1177

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179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出兵 1179

志愿军名称确定与毛泽东点将 1181

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1182

中国坚决出兵 1183

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1183

粉碎神话 1185

“三反”运动:一次全党大清理 1188

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新中国反腐倡廉第一枪 1189

《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 1194

的决定》:“三反”运动的动员令 1194

“三反”运动展开与毛泽东亲自抓“三反” 1194

“五反”运动:“三反”斗争新动向 1196

“三反”运动与整党结合 1197

“三反”运动的纵深发展:打“大老虎” 1197

审理、定案:实事求是 1199

过渡的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 1201

社会主义改造方略 120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203

“一五”建设:成就辉煌 1206

“一五”计划:指导原则 1206

“一五”计划:基本任务和主要计划指标 1208

“一五”建设:主要成就和经验 1209

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争吵 1213

一桩公案的缘起 1215

反省与静思 1217

历史的裂痕 1219

胡风事件 1219

论争再起与升级 1221

否定“旧我”的反戈一击 1222

上书申辩与建议 1224

阵线的“混淆”与“分明” 1226

“有罪推定”和政治审判 1228

历史的结论与教训 122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科学文化领域高扬民主大旗 1231

脱帽加冕 1231

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233

打破不能批评执政党的迷信 1234

不能收,只能放 1235

《论十大关系》:中共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 1238

毛泽东率先探索 1238

中共“八大”: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1238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思想内容 1240

中共“八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1243

八大的筹备工作 1243

党的八大 1244

历史的沉思 124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247

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指导思想的开端 1249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1249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 1250

诚恳听取党外人士对党和政府的批评意见 1252

右派的进攻与整风运动的转向 1253

《这是为什么》:反右派斗争的动员令 1254

反右扩大化错误和教训 1256

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 1258

急于求成,欲速不达:大跃进狂澜 1261

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1261

农业“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263

全民大炼钢铁:严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1264

初步纠“左”与继续“跃进” 1266

大跃进中的毛泽东 1268

大跃进思想起源 1268

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观 1271

毛泽东的勇气与矛盾 1272

困难时期的毛泽东 1276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1281

“穷过渡”: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281

北戴河会议吹响人民公社化的号角 128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 1284

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及其最终废止 1285

一九五八年冬至一九五九年七月的纠左:力度不够 1287

1959年的庐山会议:从纠左到反右倾的转向 1293

“神仙会”:轻松活泼的纠左 1293

彭德怀的万言书 1295

毛泽东的讲话:庐山会议转向 1300

毛泽东的指示:反右倾斗争推向全党 1302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大跃进寿终正寝 1304

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 1304

八字方针的提出 1305

国民经济的调整 1306

七千人大会:中共中央承认失误 1309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1316

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1316

原子弹爆炸成功 1319

“三线”建设:中国国防安全战略大调整 1321

中国地缘政治版图与国防安全:权衡与决策 1321

战略大后方: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形成 1321

成败得失论“三线” 1325

中苏论战: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激烈交锋 1328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 1332

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先导 1335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序幕 1335

从试点到推广 1336

毛泽东的讲话:“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1338

四清运动的新阶段:重点批评“走资派” 1340

1962—1965年间的毛泽东与刘少奇 1342

中共领导层的分歧 1342

毛泽东防修 1343

分歧明朗化 1346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349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349

文化大革命的动员令:“五·一六”通知 1358

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信(节录) 1363

“三家村”事件:文家狱的手法 1364

一张凭空捏造的“时间表” 1364

构筑文字狱的卑劣手法 1365

八届十一中全会与十六条 1368

文化大革命纲领的制定: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 1368

“造反有理” 1369

毛泽东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的信 1370

“炮打司令部” 1370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137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374

大义凛然的二月抗争:所谓“二月逆流” 1379

八届十二中全会:刘少奇蒙冤 1383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与覆灭 1386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1386

“天才论”和设不设国家主席 1387

敲山震虎:批陈整风运动 1389

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毛泽东南巡 1390

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节录) 1392

折戟沉沙:九·一三事件 1395

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签署 1397

中美上海公报 1399

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台湾的反应 1401

最后的较量:从1975年的整顿到粉碎“四人帮” 1404

1975年的整顿:改革开放的预演 1404

邓小平复出:历史拉开新的一页 1404

《军队要整顿》:1975年全面整顿的起点 1407

军队要整顿 1408

整顿工作的前哨站 1409

全面整顿 1410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第三次下台 1411

《打招呼的讲话要点》:“反击右倾翻案风”正式提出 1411

黑色的三月:“批邓”正式在党内公开 1413

四五“运动” 1415

“四人帮”集团的覆灭:文化大革命划上句号 1417

狼狈为奸:“四人帮”集团的形成 1417

花样百出:“四人帮”加紧夺权 1419

顺应民心:老帅精心策划 1422

果断决策:“四人帮”集团垮台 142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转折 1428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42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31

突破会议原定议题 1431

中心议题: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1432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1433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 143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435

思想解放激流:1979年理论务虚会 1442

讨论和宣传实践标准是不是搞“非毛化”? 1443

“建议公开揭批康生” 1444

胡乔木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类口号 1444

会场内外不和谐的节拍 1445

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144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指导思想转变的全面完成 1449

邓小平提出正确评价毛泽东 1452

叶剑英国庆30周年长篇讲话 1453

邓小平起草《决议》的指导原则 1454

陈云的宝贵意见 1455

胡乔木提出要注意写两个问题 1456

华国锋同志要求“辞职” 1457

决议稿的内情批露 145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60

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485

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酝酿 1485

“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与“温饱”的目标的实现 1486

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提出 148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实施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149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49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492

好事多磨:艰难的谈判,辉煌的成果 1494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496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49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 1498

改革开放的全面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500

历史性的决策 1511

百万大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 1511

全面的改革与裁军 1513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巡与中共十四大 1516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5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1527

承前启后的十四大 1528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1530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530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154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宣示 1550

为促进祖国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 1554

联合声明(草签文本) 1554

香港回归:香港百年梦圆 1554

双方准备交换的备忘录 1563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 1564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议员候选人名单 1565

英国举行“告别香港”仪式 1565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566

我驻港部队接管香港防务 1566

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 1567

追求卓越共享繁荣 1569

十五大报告:迈向新世纪的宣言和纲领 1573

光辉的旗帜鲜明的主题 1573

民主的传统全党的智慧 1575

历史的丰碑伟大的贡献 1576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1578

伟人小传 1578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1583

世纪伟人邓小平 1593

邓小平: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 1593

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设计者、指导者 1594

邓小平和谐完美地体现出了机智、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和友善 1598

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 1600

他令观众倾倒 1601

邓小平非常执著 1602

邓小平使中国的共产主义走向合理化 1604

我从一开始就喜欢邓小平 1605

所有的期望都凝聚在他身上 1606

10年风云人物:邓小平 1609

我敢打赌,他能使中国腾飞 1610

他是本世纪伟人之一 1610

打不倒的小个子 1611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615

“思想像芥末一样辛辣”的政委 1621

邓个子小,气魄却大,立即使我心折 1623

卓越领袖邓小平 1627

一个真正的具有领袖地位的领导人 1627

卓越的邓小平 1628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1630

华国锋无法与邓小平抗衡 1631

邓小平拥有巨大的政治资本 1634

被人民视为“当然的领袖” 1635

毛泽东评价问题 1638

邓小平的领导特征 1639

邓小平的改革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受益 1642

重大新闻:邓小平复出! 1642

第一次裂痕 1644

1956年论个人崇拜 1644

少说空话 1646

邓小平时代与毛泽东的异同 1647

两个时代的不同点 1647

两个时代的共同点 1649

邓小平得出教训:“老人政治”搞不得 1650

邓小平引退曲折内情 1650

邓小平不愿垂帘听政 1650

邓小平人才难得 1651

办事公道、稳当,看问题有眼光 1652

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1652

这个人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1653

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加以区别 1653

柔中有刚,绵里藏针 1655

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 1655

说不翻案,靠不住啊 1658

你比我强得多 1659

可以接替毛泽东来“掌舵” 1660

他下去到农村是锻炼 1661

副总理已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了 1661

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1664

他当全党“军师”和全军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 1665

尽快把小平同志请出来 1665

邓政委是我们的好政委 1666

你是我们老帅中领班的 1666

按邓政委讲的办 1667

刘邓相互关心 1669

邓小平代表着我们党的正确领导 1670

邓小平决策艺术高超 1670

邓小平很会做政治工作 1671

很注意宣传工作 1672

两次调查研究 1673

特别抓干部教育 1674

对干部要求很严 1674

邓小平的领导方略 1675

他专抓大问题,不管小事 1675

他不说高言,不发空论 1676

他坚持权责分明 1677

他关心下属,使人永生难忘 1677

邓小平的讲话艺术与工作作风 1677

他讲话新颖,提纲挈领 1678

他的话似乎平淡,实则内涵千钧之重 1679

早就反对个人崇拜 1679

出国不带秘书 1680

邓小平在渡江战役中显示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1681

临战受命快刀斩乱麻 1681

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渡江时机 1682

高超的指挥艺术 1683

我们的政委好厉害 1684

惊人的领导艺术在会议桌前展现 1684

他一讲话,举座皆惊 1684

共产党人说话算数 1685

商界成败得失启示录 1689

成败之间 1689

徽商的历史悲剧 1689

败于官府 1690

败于战乱与竟争 1691

晋商的终结 1692

衰败之因 1692

山西票号衰落 1693

卓超的宁波商人 1695

历史的思考 1696

商业精神的腐蚀剂 1697

宗族:一炳双刃剑 1697

双刃剑 1698

识时务者为俊杰 1699

知人善任 1701

洋钱流行 1702

相辅相存的典范 1704

智慧经商 1706

团结就是力量 1708

没落与辉煌 1710

包王刚:宁波商人的集大成者 1710

孔祥熙:晋商的最后辉煌 1711

王永庆:福建商人异地而兴 1713

李嘉诚:广东商人的杰出典范 1714

荣氏家族:江苏商帮的优秀传人 17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