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四十年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209004211
- 页数:731 页
目录 1
前言 1
综述编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2
一、各级地方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2
二、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斗争 4
三、民主建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13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3
二、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4
三、“一五”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34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4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9
三、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6
第二章 曲折前进的十年 49
第一节 整风运动及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49
第二节 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日趋严重 54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 54
二、“大跃进”运动的挫折 56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61
四、“反右倾”斗争的开展 67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7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71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74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92
一、运动的开展与推进 93
二、对社教运动的短评 9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9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全面动乱 99
一、社会动乱的开始 99
二、普遍夺权与“反逆流”、“反复旧”运动 101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104
一、山东政局的变化 109
第二节 “九大”错误路线在山东的推行 109
二、国民经济的宏观失控与有限回升 112
三、社会继续动荡 12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严峻形势 121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 121
二、全面整顿及形势明显好转 124
三、“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形势的再度混乱 12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31
第一节 徘徊前进中的山东 131
一、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山东的帮派体系的罪行 132
二、拨乱反正呈现徘徊状态 133
三、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新的冒进 134
第二节 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实现 136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逐步确立 136
二、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 140
三、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143
第三节 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 145
一、农村改革的兴起 146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48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50
四、区域经济的开发 151
五、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 154
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 156
第四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158
一、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158
二、改革流通体制,建立新型市场体系 161
三、冲破旧的束缚,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 164
四、改革基本建设体制,推进建设事业的发展 166
五、打破相互分割,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167
六、进行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 168
第五节 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 170
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170
二、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174
三、文艺、卫生、体育体制改革普遍展开 176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健全 179
第六节 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加强 179
二、社会民主政治生活日趋活跃 182
三、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84
第七节 对外开放给山东带来蓬勃生机 189
一、对外开放的实行与推进 190
二、在开放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加快开放 193
三、向着开放型经济转变 196
第八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199
一、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深入 200
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健康发展 203
三、城乡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206
第九节 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207
一、认真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208
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208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09
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10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11
第五章 40年的重大成就与山东的光辉前景 212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增长 212
一、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212
二、经济结构在发展与调整中日趋合理 217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 219
一、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219
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19
三、文化艺术日益繁荣 221
四、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222
五、体育事业成绩可喜 223
第三节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225
一、城乡人民收入显著增加 225
二、居民消费发生重大变化 227
三、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229
四、居民货币收支和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 229
五、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发展 230
第四节 光辉的前景 232
一、本世纪末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232
二、向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前进 236
鲁西编 239
第六章 走向全面振兴的省城济南 242
第一节 创建适应省城地位的物质基础 242
一、在凋敝的经济基础上兴市创业 242
二、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前进 244
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245
四、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48
五、经济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 251
第二节 振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科教文化事业 254
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254
二、全面振兴教育事业 255
三、繁荣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258
第三节 加强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261
一、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建设和发展城市 261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263
三、融泉城特色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于一体 269
第四节 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71
一、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 271
二、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272
三、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273
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275
第七章 振兴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安 277
一、在恢复中起步 278
第一节 农业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 278
二、在调整中复苏 280
三、在动乱中徘徊 282
四、在改革中前进 283
第二节 现代化工业基础逐步形成 286
一、长期建设,创立基础 286
二、推进改革,搞活企业 288
三、加快开发,阔步前进 289
第三节 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教育的轨道 292
一、人才荟萃之地 292
二、科技兴泰之策 294
三、经济振兴之路 296
一、发展旅游辟新路 298
第四节 建设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城市 298
二、山城旧貌变新颜 299
三、对外开放谱新篇 302
第八章 在经济开发中崛起的德州地区 305
第一节 艰难的行程 305
一、农村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305
二、挫折中艰难行进 309
三、动乱中长期徘徊 314
第二节 历史的选择 316
一、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16
二、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 318
第三节 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 319
一、从实际出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 320
二、靠科学技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 320
三、以粮保棉、以棉促粮良性循环的形成 321
第四节 向农业开发的广度深度进军 322
一、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尝试 322
二、科学种田推动农业的深度开发 325
三、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 326
第五节 从农业开发到农工商全面开发 327
一、乡村工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328
二、初步形成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轻型工业结构 329
三、“九达天衢”的新风采 329
第六节 在开发中奔向“小康” 331
第九章 鲁西平原上的农业基地聊城地区 333
第一节 在曲折中前进 334
一、农业合作化初步显示出优越性 334
二、“大跃进”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 336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徘徊缓进 339
第二节 在改革中焕发生机 340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与推进 340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和提高 342
第三节 从发挥棉花优势突破 344
一、冲出“以粮为纲”的困境 344
二、棉花优势的充分发挥 345
三、发挥棉花优势产生的巨大效益 347
第四节 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348
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49
二、农工商综合经营 352
三、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结构 355
第五节 令人鼓舞的战略目标 357
鲁南编 359
第十章 欣欣向荣的煤城枣庄 362
第一节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362
一、煤炭工业带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363
二、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370
第二节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376
一、总体规划为指导 376
二、基础设施重配套 377
三、住宅小区大开发 380
四、乡村建设变化大 381
第三节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382
一、技术市场结硕果 382
二、“联合大学”创新路 383
三、乡镇医院显生机 385
四、“文化中心”遍乡村 386
第十一章 生机勃勃的古城济宁 389
第一节 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389
一、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390
二、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393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394
四、湖区开发成效卓著 395
第二节 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工业经济蓬勃兴起 397
一、配套齐全的纺织工业 398
二、星罗棋布的二轻工业 399
三、技艺精湛的食品工业 401
第四节 利用众多旅游景观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 401
四、方兴未艾的化学工业 402
五、稳步发展的机械工业 403
第三节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科教事业长足发展 404
一、科学技术硕果累累 404
二、全民教育日趋普及 406
三、“曲乡艺海”百花争艳 407
四、卫生事业成绩斐然 409
一、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410
二、国际旅游业空前活跃 411
三、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 412
第十二章 前进中的牡丹之乡菏泽地区 414
第一节 艰难的探索 414
一、良好的开端 414
二、严重的挫折 416
三、缓慢的进程 419
第二节 走上振兴之路 421
一、冲破禁锢 421
二、探索新路 422
三、不断完善 423
第三节 “粮食大户”的崛起 425
一、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425
二、粮食出现低水平剩余之后 426
三、农村加工业发展起来之后 427
第四节 农林牧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428
一、“三位一体”的建立 428
二、三者关系的处理 429
第五节 农工商一体化的出现 431
一、土生土长的新模式 431
二、新模式充满活力 433
第六节 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 434
一、“菏泽式”的路子 435
二、吹糠见米的效果 437
第七节 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 439
一、农业开发大有可为 439
二、工业生产前途广阔 439
三、文化科教事业方兴未艾 440
第十三章 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奋进的临沂地区 443
第一节 脱贫致富的曲折历程 443
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完善 443
二、左倾错误的泛滥和经济的调整复苏 447
三、空前的灾难与经济的倒退 450
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年 451
第二节 脱贫致富的初步成果 453
一、脆弱的农业基础逐步稳固 453
二、新兴的工业交通业迅速崛起 456
三、萧条的内外贸易走向繁荣 459
四、落后的科技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459
五、原来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461
第三节 脱贫致富历程的启迪和反思 462
一、“老、山、穷”具有两重性 462
二、治穷必先治愚 465
三、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实事求是地 467
制定发展战略 467
胶东编 469
第一节 曲折的发展历程 471
第十四章 蜚声中外的港城青岛 471
一、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 472
二、1949年至1978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474
第二节 历史性的转折 478
一、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搞四化 478
二、改革经济体制,开放走向世界 479
第三节 追踪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 483
一、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 483
二、积极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 485
三、改造和调整带来的工业新貌 486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487
第四节 贸工农型农村经济的兴起 487
二、坚持贸工农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489
第五节 拓宽通向世界之路 491
一、对外贸易生机盎然 491
二、利用外资硕果累累 492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 494
四、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494
五、对外交往日益扩大 495
六、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495
第六节 外向型城市功能逐步增强 496
一、城市“硬”环境建设步伐加快 496
二、社会“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498
第十五章 阔步走向世界的烟台 502
第一节 烟台的解放和解放前夕的烟台 502
第二节 从曲折走上坦途 504
第三节 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城乡改革 507
一、带来巨变的农村改革 507
二、日益深入的城市改革 510
三、冲出“黑洞”的住房制度改革 512
四、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试点 513
五、欣欣向荣的教育改革试验区 515
一、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 516
第四节 走向国际市场 516
二、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517
三、面貌一新的投资环境 518
四、生气勃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520
五、空前活跃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521
第五节 今非昔比的烟台 523
一、农村面貌一新 523
二、工业成就辉煌 525
三、科技文教事业迅猛发展 527
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528
五、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 529
第一节 威海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崛起 532
一、清新幽雅的海滨城市 532
第十六章 新兴的开放城市威海 532
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 533
第二节 发展商品经济的曲折历程 536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536
二、“左”的错误延缓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538
三、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艰难转化 539
第三节 改革浪潮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541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542
二、扬渔工商之长,兴林果牧之利 544
三、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547
四、转变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 549
一、改善投资环境 552
第四节 开创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 552
二、扩大出口创汇 554
三、积极利用外资 555
四、发展国际交往 556
第十七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潍坊 558
第一节 农村形成发展商品经济新局面 558
一、农业在曲折中发展 559
二、农村在改革中创新 560
第二节 新兴的工业城市 564
一、在手工业基础上崛起 565
二、在改革开放中振兴 567
三、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发展道路 571
一、积极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 579
第三节 迈出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579
二、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果 580
三、潍坊对外开放的广阔前景 582
鲁北编 585
第十八章 组群式的工业城市淄博 588
第一节 淄博工业的新生与发展 588
一、艰苦创业,50年代奠定淄博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590
二、曲折发展,六七十年代淄博工业结构的新变化 593
三、改革开放,80年代淄博工业的全面振兴 596
第二节 立足组群式特点开拓具有淄博特色的 603
城市发展道路 603
一、组群式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604
二、城乡一体化是组群式城市的兴盛之路 608
第三节 未来的展望和发展战略 611
第十九章 黄河三角洲上的新兴石油城东营 615
第一节 农村经济的发展 617
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两次大解放 618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就突出 620
三、农垦企业不断壮大 622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624
五、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626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崛起 627
一、揭开油田会战的序幕 628
二、成就卓著的石油大会战 629
三、向建成第二个大庆的目标进军 631
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 633
第三节 建市五年的主要成就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634
第二十章 探索前进的惠民地区 640
第一节 在除旧布新中创业 640
一、参军支前,功绩卓著 640
二、土地还家,硕果累累 641
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开始复苏 642
第二节 在探索中前进 643
一、经济兴衰的致因 644
二、探索前进的足迹 646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652
第三节 在改革中巨变 652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 654
三、以轻纺为主体的工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 655
四、内外贸易和金融在改革中迈出坚实步伐 658
五、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659
六、人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661
第四节 在开发中再展宏图 662
结束语 666
附录 1949年—198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 673
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673
后记 730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联考教案1.0 山东模拟试题100例 素描静物》李贺主编 2017
- 《山东梆子》田和灵,叶健,赵艳喜编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山东曹县江米人·王锡金》唐家路,杨传杰著 2017
- 《山东地方戏曲音乐研究》崔晗珺责任编辑;(中国)赵正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