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漱溟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2329·8
- 页数:425 页
孔子 1
一、“己欲立而立人” 4
二、“为仁由己” 8
三、“过犹不及” 11
四、“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13
老子 15
一、“道”为“万物之宗” 17
二、道法自然 19
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3
四、“柔弱胜刚强” 26
墨子和墨家 30
一、“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32
二、 “好学而博” 36
孟子 42
一、“民为贵”“君为轻” 45
二、“恒产”与“恒心” 48
三、“生”与“义” 51
四、“人性之善” 54
周易大传 56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6
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58
三、“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60
四、“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61
五、“一阴一阳之谓道” 63
庄子 69
一、“逍遥游” 73
二、生有涯而知无涯 76
三、彼是方生 78
四、气变而有生 81
五、“民有常性” 83
惠施 86
一、大一与小一 87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88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88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89
五、“小同异”与“大同异” 89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90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90
八、“连环可解” 91
九、“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92
十、“氾爱万物,天地一体” 93
公孙龙 95
一、“名,实谓也” 95
二、“白马非马” 97
三、“离坚白” 99
四、“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101
荀子 104
一、“明于天人之分” 104
二、“制天命而用之” 108
三、“天地合而万物生” 109
四、“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110
五、“化性起伪” 112
六、“虚壹而静” 115
韩非 117
一、“道尽稽万物之理” 119
二、参验 120
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22
四、“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125
董仲舒 127
一、“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131
二、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133
扬雄 140
一、“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143
二、“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144
三、道有因有革 145
四、“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147
五、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149
王充 150
一、天道自然无为 152
二、自然感应 155
三、“德力具足”、“知为力” 158
四、“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160
五、“贵通”、“贵用”、“贵作” 162
王弼 166
一、“得意在忘言” 168
二、“本末”与“体用” 173
三、“名教”与“自然” 176
向秀与郭象 181
一、“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182
二、“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188
三、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189
葛洪 192
一、“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194
二、“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196
三、“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198
僧肇 201
一、“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203
二、“动静未始异” 205
三、“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208
范缜 212
二、形质神用 215
一、“形神相即” 215
三、“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216
法藏 221
一、“用即体”、“体即用” 222
二、“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224
三、“六相圆融” 226
四、“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227
慧能 232
一、“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234
二、“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236
韩愈 239
一、“文以载道” 243
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46
一、“天人不相预” 249
柳宗元 刘禹锡 249
二、“天人交相胜” 254
三、“理昧而言天” 257
四、“生人之意”与“势” 258
周敦颐 261
一、孔颜乐处 261
二、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264
三、“诚、神、几” 266
四、“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267
五、太极本无极 267
六、一与思 269
张载 271
一、“虚空即气” 273
二、“凡象皆气” 275
三、“神天德,化天道” 276
四、“一故神,两故化” 278
五、合内外,大其心 279
六、“民胞物与” 281
程颢 284
一、浑然与物同体 286
二、动静皆定 288
三、形上与形下 290
四、“无独必有对” 291
五、天人一理 292
六、易、道、神 294
颐 296
一、“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298
二、动为天地之心 299
三、“所以然为理” 300
四、“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301
五、“道则自然生万物” 302
六、“物极必反” 303
七、“理必有对待” 305
八、“性即是理” 305
九、“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306
朱熹 308
一、理与事 310
二、理与气 312
三、“理一分殊” 313
四、两端相对 315
五、“阴阳交变” 317
六、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318
七、“道心”与“人心” 320
八、“心统性情” 321
九、“格物致知” 322
十、“知先行后” 324
十一、“主敬涵养” 325
陆九渊 327
一、人皆有是心 329
二、自作主宰 331
三、义利之辨 332
王守仁 335
一、致知与格物 337
二、知行合一 339
三、致良知 341
王延相 344
一、气是实体 344
二、气种有定 346
三、理载于气 347
四、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348
五、“法久必弊,弊必变” 350
六、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351
方以智 354
—、“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355
二、“物有则,空亦有则” 355
四、“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356
三、“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356
五,“气、形、光、声四几” 357
六、反因 358
七、“圆∴三点” 360
八、“交、轮、几” 361
九、“质测”与“通几” 362
黄宗羲 364
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66
二、“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370
三、“工商皆本” 372
四、“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372
王夫之 376
—、“体用胥有” 378
二、“理者,气之依” 379
三、“天下惟器” 380
四、“诚者实有” 380
五、“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381
六、“阴阳具于太虚絪缊之中” 382
七、“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383
八、“能必副其所” 383
九、“即事穷理” 384
十、“知以行为功” 385
十一、由野蛮到文明 388
十二、“理势合一” 390
十三、“相天”“造命” 391
十四、“珍生”、“务义” 393
颜元 396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398
二、“践形以尽性” 400
三、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402
四、“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404
五、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406
戴震 410
一、“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412
二、“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414
三、“心能辨理” 416
四、“理存于欲” 417
索引 421
附记 425
- 《经典沐心 第2卷 智慧卷》宋伟 2016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魏忠著 2019
- 《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 2019
- 《至道无馀蕴矣》梁漱溟口述 2018
- 《1993聆听民国》林语堂,梁漱溟,胡适等著 2014
- 《人为什么活着 文化名家笔下的人生答案》梁漱溟,冯友兰著 2013
- 《青年文库 朝话》梁漱溟讲 1943
- 《印度哲学概论 第2版》梁漱溟著 2013
- 《朝话》梁漱溟讲;黄省敏,涂家瑛编辑 1937
- 《中国人》梁漱溟著 2009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2006
- 《印度哲学概论》梁漱溟著 2005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 2010
- 《居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著 2019
- 《游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著 2019
- 《成都形象 表述与变迁》邱硕著;徐新建主编 2019
- 《西部村落离散与基层社会治理转型 巴蜀乡村治理小叙事》李晨责编;唐绍洪,刘屹 2019
- 《成都便民指南》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徐季桢主编;李长文,贺晓明编辑 2003
- 《成都试卷汇编 语文三年级 上》潘承慧主编
- 《巴蜀汉族丧葬习俗研究》黄尚军等著 2017
- 《巴蜀山水画叙论 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革研究 卷3 当代实践思考与未来展望》管笢棡;唐波编著 2018
-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巴蜀文化研究》潘殊闲著 2018
- 《巴蜀书画传承》薛磊主编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