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光武,芮盛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301017146
- 页数:554 页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地位、作用与意义 3
第二节 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5
一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5
二 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与形而上学的几种表现形式 8
第三节 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14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4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与特点 15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18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0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20
二 掌握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22
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6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6
一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26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长期的科学和哲学发展证明的 34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7
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8
二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43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47
一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7
二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50
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53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57
一 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7
二 规律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可知性 58
三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2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4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64
一 意识是物质反映特性长期发展的结果 64
二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68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72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2
二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5
三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78
第三节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80
一 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 81
二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84
第四节 意识论与人工智能 87
一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87
二 人工智能的产生是机器进化的结果 89
三 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与科学依据 90
四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91
五 人工智能对意识论的充实与深化 9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发展观 96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与总体特征 96
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96
二 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 9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根本分歧 102
一 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 102
二 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 103
三 在发展源泉问题上的对立 10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范畴组成的科学体系 105
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105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8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10
第一节 矛盾及其客观性 110
一 矛盾的含义 110
二 矛盾的客观性 112
第二节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113
一 矛盾的同一性 113
二 矛盾的斗争性 117
三 同一性与斗争性同时存在紧密结合 119
四 同一的相对性与斗争的绝对性 120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123
一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含义 123
二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123
三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124
第四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25
一 矛盾的普遍性 125
二 矛盾的特殊性 128
三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33
第五节 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136
一 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136
二 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化 139
三 斗争形式与条件的关系 140
第六节 矛盾学说与一般系统论 141
一 一般系统论的形成、内容与特点 142
二 一般系统论对矛盾学说的充实与深化 146
三 矛盾学说对一般系统论的指导作用 149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53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53
一 质 153
二 量 157
三 度 159
第二节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163
一 量变与质变 163
二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 164
三 质量互变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165
四 引起质变的两种量变形式与质变的两种形式 169
五 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172
第三节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173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73
二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充 176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78
第一节 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178
一 辩证否定的含义 178
二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 179
三 辩证否定观的指导意义 183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运动 184
一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184
二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85
三 否定之否定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96
第三节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及螺旋运动的总趋势 197
一 新事物的含义 197
二 新事物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 198
三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的指导意义 199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01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201
一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201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203
三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05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207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207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09
三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1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214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214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215
三 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217
四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20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221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221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222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26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227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228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231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232
第六节 绝对和相对 233
一 绝对和相对的含义 233
二 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 236
三 绝对相对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41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24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44
一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245
二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机械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246
三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250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53
一 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254
二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方面 256
三 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对立统一性质 257
第三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260
一 实践概念及其特点 260
二 实践的基本形式 263
三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68
第四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273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73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81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 285
第五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89
一 归纳和演绎 289
二 分析和综合 293
三 抽象和具体 297
第十章 真理 302
第一节 客观真理 302
一 真理和真理的客观性 302
二 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 306
第二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311
一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含义 311
二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 312
三 防止和克服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317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19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319
二 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21
三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23
四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325
第四节 真理的发展规律 328
一 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328
二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331
三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真理而斗争 336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340
第一节 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40
一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340
二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41
第二节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 343
一 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根本特点 343
二 历史唯心主义产生与存在的根源 344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347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47
二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348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352
一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 352
二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 356
三 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杰出贡献 368
四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意义 370
第十二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373
第一节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73
一 地理环境的含义 373
二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374
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76
四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 377
五 评两种错误倾向 380
第二节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84
一 人口的含义 384
二 人口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384
三 人口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85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392
第一节 社会系统中的三大层次与两对矛盾 392
一 社会系统中的三大层次 392
二 社会系统中的两对矛盾 393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94
一 生产力的含义 394
二 生产关系的含义 401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 403
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06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407
一 经济基础的含义 407
二 上层建筑的含义 409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410
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1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12
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自觉建立起来的 413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状况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414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419
第一节 阶级与阶级斗争 420
一 阶级的起源 420
二 阶级的实质 422
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25
第二节 国家 427
一 国家的起源 427
二 国家的实质 428
三 国家的职能 429
四 国家机器 430
五 国体政体 43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433
一 社会革命的含义 433
二 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与主观条件 434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 435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436
一 无产阶级革命 436
二 无产阶级专政 438
三 关于阶级的消灭问题 439
四 关于国家消亡 445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44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内涵与结构 447
一 社会意识的内涵 447
二 社会意识的结构 448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451
一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451
二 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452
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455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462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463
二 道德 467
三 科学 473
四 哲学 478
五 艺术 480
六 宗教 486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9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94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494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49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13
一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513
二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515
三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517
四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525
五 维护无产阶级领袖的威信与反对个人崇拜 527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39
一 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 539
二 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541
三 群众路线的实质及其主要内容 543
四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551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弗雷格逻辑主义研究》刘靖贤著 201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谭劲松,金一斌主编 2018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王京清 2019
- 《书法主义图像叙述》洛齐 2019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主编 2019
- 《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曹泳鑫李冉主编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