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犯罪学研究论衡
犯罪学研究论衡

犯罪学研究论衡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剑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863344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
《犯罪学研究论衡》目录

第一篇 导论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意识——我国犯罪学研究现状鸟瞰 1

第一章 犯罪学研究的方向目标论——关于犯罪学学科性质定位及其理论方法体系构建 3

1.1 犯罪学学科独立的科学内涵 3

1.2 独立的犯罪学应“立足基础、面向现实”,注重理论建设 5

1.3 构建自身完整的学科群理论方法体系是犯罪学独立的标志 7

第二章 犯罪学研究的功利价值观论——关于犯罪学学者角色定位及其理论研究价值取向 11

2.1 犯罪学研究主体的功利意识 13

2.2 犯罪学理论成果的价值取向 17

第三章 犯罪学社团的历史使命——关于我国犯罪学组织的非学术化倾向 21

3.1 “社团”组织的政治化、极权化意识过度扩张 23

3.2 “社团”组织者的非学者化意识浓化 25

3.3 学术社团活动的商品化、市侩化 32

4.1 科学与政治:一对范畴不同纠缠难清的关系 42

第四章 犯罪学研究的科学发展动力论——关于我国犯罪学界的学术争鸣 42

4.2 政治信仰与学术观点:一种无须强求的客观分立 44

4.3 学术领域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 45

4.4 学术自由争鸣:学科健康发展的唯一正确方针 48

4.5 科学论战的目的、主旨、规则、风格与主权及其它 50

第二篇 纵论(一)论犯罪行为机制与起源——西方犯罪学理论思潮总览(之一) 59

第五章 犯罪激发的行为机制论 60

5.1 犯罪行为心理机制与“机制”通义 61

5.2 暴行与攻击性的机理:人类社会犯罪行为的集中表现形式 64

5.3 关于攻击的概念内涵及其确切定义 67

5.4 关于攻击的学说理论识见 70

5.5 挫折:人类攻击行为的导火线 74

5.6 社会化进程中的学习历练:受挫后化解攻击情感的决定性因素 78

5.7 攻击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81

5.8 受害者的“反弹”式的攻击行为 87

5.9 生理因素:攻击的内驱力 88

5.10 人脑病灶与攻击行为 91

5.11 遗传基因与攻击行为 92

5.12 癫痫症患者与暴力行为 95

5.13 暴行与攻击性的医药调治和生物控制 95

第六章 犯罪起源的生物遗传论 100

6.1 犯罪行为起源的生物遗传学观 102

6.2 天性遗传和犯罪人格:龙勃洛梭的历史性贡献及其评价 103

6.3 体格类型与犯罪人格的相关性研究 106

6.4 孪生双胎的罪行谐性率研究 113

6.5 对被收养者的犯罪行为研究 118

6.6 人格特征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艾森克理论 122

6.7 不同人格倾向个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125

6.8 神经过敏症稳定性人格与犯罪行为关系研究 129

6.9 环境条件对犯罪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影响 134

6.10 艾森克犯罪行为理论的价值及缺陷 139

第三篇 纵论(二)论犯罪演化生态与病变——西方犯罪学理论思潮总览(之二) 145

第七章 犯罪肇因的生态演化规律论 146

7.1 犯罪行为的发生及其演化规律 147

7.2 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研究 159

7.3 犯罪行为的情境决定论与学习增强效应 164

7.4 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与犯罪行为 168

7.5 社会学习式的行为主义与犯罪行为 172

7.6 期待理论对犯罪发生规律的揭示 175

7.7 行为模仿与犯罪行为致因及其维持 176

7.8 “差别联系—增强”理论与犯罪行为的人际影响 179

7.9 霍根的社会分析理论 182

7.10 挫折引起的犯罪行为 185

7.11 情境的唆使和调整对犯罪的影响 187

7.12 当代价值观念中的排他性自我倾向对犯罪滋生的影响 195

第八章 犯罪个体的精神病变论 198

8.1 精神病患者的行为特征及其类型 201

8.2 对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描述 206

8.3 精神病患者的性别差异 211

8.4 精神病行为的基本生理学概念和术语 214

8.5 精神病的中枢神经系统诊断 215

8.6 对精神病患者的脑电图研究 217

8.7 寻求刺激:精神病患者行为的极端表现形式 220

8.8 脑皮层的最佳激发:精神病患者行为目的的生理本质 221

8.9 周围神经系统:精神病患者生理结构体要素的机制剖析 225

8.10 精神病患者的童年发育生理缺陷 231

8.11 活动性过度:精神病患者的童龄时期病态行为特征 233

8.12 父母的丧失与精神变态行为 236

8.13 精神失常与犯罪行为 240

8.14 精神失常行为的基本类型特征 244

8.15 精神失常者犯罪行为及有关法律问题 246

8.16 精神失常者的犯罪“危险性”研究 246

第四篇 专论论犯罪学应用研究的理性化——犯罪学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与理论争鸣 263

第九章 性犯罪及其暴力行为论 266

9.1 性罪错现象的多维思考 266

9.2 性观念的时代变迁与性意识的现代化 269

9.3 性犯罪人的性行为成因 272

9.4 强奸:性犯罪中的暴力行为 274

9.5 强奸罪立法实践中的“婚内强奸”问题研究 276

9.6 强奸罪的法律认定与起诉标准研究 278

9.7 强奸行为对被害妇女的身心伤害 280

9.8 强奸罪的情境特征与行为方式 281

9.9 对强奸罪犯的综合考察研究 282

9.10 强奸犯行为模式的分类研究 284

9.11 强奸行为的社会亚文化意识影响 287

9.12 色情作品对强奸行为的诱惑刺激 289

第十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论 293

10.1 美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制防控策略的历史足迹 294

10.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界定及司法程序研究 297

10.3 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标准问题 300

10.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类型与量刑范围研究 303

10.5 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可测变量 309

10.6 未成年人罪犯的家庭背景研究 312

10.7 未成年人罪犯的团伙群体研究 314

10.8 未成年人罪犯的智力状况研究 315

10.9 关于未成年人罪犯的“易冲动”性 316

10.10 道德发展与完善的相关理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解释 319

10.11 “感受性差异”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个性差异 325

第十一章 达尔文主义在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论 327

11.1 达尔文主义与犯罪学学派的历史性联姻 327

11.2 达尔文对人的自然本质及人兽关系的揭示 330

11.3 达尔文主义认识范畴的人性观与犯罪观 333

11.4 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犯罪动因观 335

11.5 达尔文主义者赫胥黎的犯罪制约论及其现实意义 341

11.6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谬误 349

11.7 达尔文的“失足”和赫胥黎的“钥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历史渊源 351

11.8 人性之光和兽性复归—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复活 355

11.9 哲学的迷雾和反理性色彩——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汇流 361

第十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争鸣论 367

12.1 论战焦点以外的辨疑——“犯罪心理结构”之争中的几个问题 367

12.2 总统与罪犯的犯意本质异同辨——“犯罪心理结构”论战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3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