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福建商业专科学校等编
  • 出 版 社:厦门:鹭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805330656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4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伟大变革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6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8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8

二、建设人才必须具有哲学素质 21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3

第二章 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 27

第一节 物质 27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2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9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31

第二节 运动 34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4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6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39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 41

一、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1

二、空间、时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43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5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8

一、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48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1

三、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5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3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3

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5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57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0

一、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60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 62

三、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 6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的科学 68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68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71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科学 7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76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76

二、事物发展的实质 78

三、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8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83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83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84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88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88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8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92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2

一、质、量、度 102

二、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 105

三、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和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10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0

一、辩证的否定 110

二、否定之否定 113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16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2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特征和作用 120

一、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 120

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特征 122

三、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 12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24

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124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127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130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134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作用 138

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143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43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4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47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49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0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50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5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56

一、由实践到认识 156

二、由认识到实践 161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63

第一节 认识方法的实质和作用 167

一、认识方法的实质 167

第八章 认识方法 167

二、认识方法的作用 169

第二节 认识的基本方法 172

一、观察法 172

二、比较法 175

三、归纳和演绎 177

四、分析和综合 179

五、具体--抽象--具体 183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186

一、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点 186

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基本类型 188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190

一、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 194

第一节 客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94

第九章 真理 194

二、真理的客观性 195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

第二节 真理作为过程的辩证法 200

一、真理是个过程 200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02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205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205

二、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206

第四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8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208

二、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10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1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14

第一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214

一、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14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219

第二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2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2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224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革命变革 228

第十一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32

第一节 社会存在 232

一、社会存在的构成 232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37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38

第二节 社会意识 238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43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诸形式 246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47

二、道德 248

三、艺术 250

四、宗教 252

五、科学 253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上) 257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257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 257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259

三、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规律性 261

一、什么是生产力 264

第二节 生产力 264

二、生产力的构成 265

三、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267

第三节 生产关系 269

一、什么是生产关系 269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 271

三、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273

第四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74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74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76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78

一、经济基础 284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下) 284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84

二、上层建筑 286

三、社会形态 28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90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90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92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297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特点 297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02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305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05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5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8

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 31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14

一、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314

二、杰出人物的作用及其社会制约性 315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18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关系 322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322

二、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324

三、无产阶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 326

第一节 人的本质 331

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31

第十五章 人的本质和人生问题 331

二、人生与社会 334

第二节 人生目的 337

一、人生目的的形成和作用 337

二、人生目的的种类及其变革 339

三、人生目的中的义与利、公与私 341

第三节 人生价值 345

一、人生价值的产生及其评价标准 345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 347

三、人生评价中的荣与辱、美与丑 349

第四节 人生道路 352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352

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354

三、人生道路中的生与死、苦与乐 355

第十六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59

第一节 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359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59

二、社会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362

三、人类解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 365

第二节 阶级社会是一个必然王国 367

一、阶级社会是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 367

二、阶级和国家是阶级社会的共同现象 370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作用 375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自由王国 381

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381

二、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现实 3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