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厉以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301016051
  • 页数:3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投资、储蓄、城乡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等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目录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与投资规模膨胀 1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模型 1

一、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 1

前言页 1

第一章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 1

前言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原因 4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失调 6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7

一、建立模型的考虑 7

二、对模型中有关统计指标的说明 8

一、模型总况 10

二、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模型分析 12

三、基本建设国家资额模型分析 13

四、基本建设国内贷款额模型分析 16

五、基本建设投资资金自筹及其它投资额模型分析 18

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额模型分析 20

七、关于利用外资的分析 22

第二投 投资主体多元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4

第一节 投资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固定资产投资模型 24

一、投资主体的确定 24

第八章 城镇的就业 25

二、固定资产投资模型建立的思考 25

三、广义税收、税后国民收入与税收方程式 31

四、政府预算平衡方程式 35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程式 37

六、投资主体及其行为方程式 38

七、模型总体评价 55

第二节 投资行为机制的数量特征与政策分析 58

一、广义税收方程 59

二、个人与集体投资行为的数量特征与政策分析 61

三、自筹投资行为的数量特征与政策分析 65

四、国家投资行为的数量特征与政策分析 69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74

一、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收入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模型 74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分析 93

第三章 个人储蓄行为 102

第一节 个人储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03

一、个人储蓄在经济发展中的两种作用 103

二、研究个人储蓄的现实意义 105

第二节 个人储蓄状况 106

一、个人储蓄的存量与增长率 106

二、个人储蓄的增量与增长率 108

三、全部个人储蓄(不包括实物储蓄)的结构 112

四、城镇个人储蓄的结构 115

五、农村个人储蓄的结构 119

六、个人储蓄率的分析 126

一、城乡居民储蓄动机 129

第三节 个人储蓄模型 129

二、传统观念和制度因素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131

三、个人储蓄的理论模型 131

四、城镇个人储蓄模型和城镇个人储蓄存款模型 134

五、农村个人储蓄模型和农村个人储蓄存款模型 136

六、个人储蓄的基本特征 138

七、个人储蓄政策的选择 140

第四章 居民消费支出 142

第一节 居民消费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143

一、居民消费的特征 143

二、居民消费特征形成的原因 145

第二节 居民消费支出分析 147

一、消费支出模型 147

二、居民消费水平的考察 153

三、关于消费模式的讨论 155

第三节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62

一、作为总需求组成部分的消费需求 163

二、个人消费支出的动态考察 16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算 165

四、消费需求的构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67

第五章 货币流通量的弹性与滞后 172

第一节 货币流通量对国民收入的弹性分析 172

一、货币流通量变化与国民经济变化的基本一致性 173

二、货币流通量变化与国民经济变化基本一致性的原因 176

三、货币流通量对国民收入弹性的测算 177

四、货币流通量对国民收入弹性变化的原因 178

五、货币流通量对国民收入弹性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181

第二节 货币流通量对工农业总产值的弹性分析 182

一、工业、农业生产发展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 183

二、农业产值增加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 184

三、工业产值增加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 187

四、货币流通量与农、轻、重产值增长之间关系的特点 190

第三节 货币流通量的滞后问题 191

一、现金滞后现象的经验论证 191

二、货币流通量滞后的原因 195

三、我国货币流通量滞后的独特性 196

四、考察货币流通量滞后问题的意义 199

五、现金滞后模型 200

第六章 货币需求的季度分析 203

第一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和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 203

一、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203

二、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 205

第二节 我国M0季度需求模型与行为分析 212

一、M0季度需求的说明 212

二、M0季度需求的直接模型 213

三、M0季度需求的部分调整模型 215

四、关于我国M0季度需求模型的实证结论 217

一、M1季度需求的说明 218

第三节 我国M1季度需求模型与行为分析 218

二、M1季度需求的直接模型 220

三、M1季度需求的部分调整模型 222

四、关于我国M1季度需求模型的实证结论 225

第四节 有关货币季度需求管理的政策建议 226

一、对个人现金收入来源的管理和对现金运用方向的引导 226

二、对集团存款货币的管理 226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227

第七章 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229

第一节 中央银行月度宏观调节模型 229

一、控制目标和控制变量的选择 230

二、模型的运转机制和结构 230

三、变量解释 234

四、模型方程式 235

五、行为方程的设立 236

六、若干月份的模拟计算 241

七、实际作用 242

第二节 贷款总规模预测模型 244

一、模型建立的方法与分析 245

二、模型预测的方法与分析 246

三、理论预测值调整方法与分析 247

四、模型的补充说明 247

一、问题的提出 251

第一节 城镇就业的历史与现状 251

二、城镇就业方程 253

第二节 城镇就业预测 256

一、预测城镇劳动力的近似需求 256

二、未来城镇劳动力需求量 266

三、未来城镇劳动力供给量 268

四、未来城镇劳动力供求比较 270

第三节 如何对待未来的城镇待业问题 271

一、城镇待业的新问题 271

二、解决城镇待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272

一、农村的变革是整个国民经济变革的前提 275

第一节 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动与劳动力剩余状况分析 275

第九章 农村的就业 275

二、农村劳动力的总量调整与结构调整 278

三、农村就业结构变动的历史 279

四、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 281

第二节 产业结构失调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283

一、农业与非农业的比例失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 284

二、兼业化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85

三、农村非农产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分析 286

四、与城市产业的同构性对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的影响 287

五、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各业发展的不平衡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89

六、农村第三产业内部各业发展的不平衡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90

一、农村就业结构变动的可能性 292

第三节 农村就业结构变动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292

二、农村就业结构变动中的劳动力需求预测 297

三、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量预测 299

四、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差额分析 300

第十章 短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303

第一节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争论 303

一、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论 303

二、通货膨胀阻滞经济增长论 304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必然带动通货膨胀论 305

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无关论 305

第二节 格朗哥尔因果关系的原理与检验 306

一、格朗哥尔因果关系的定义与推论 307

二、因果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310

三、“格朗哥尔因果关系”的检验 312

四、因果关系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3

第三节 短缺经济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14

一、关于模型、变量、资料来源的说明 314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16

三、通货膨胀对要素投入、要素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影响 322

四、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334

五、短缺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 339

第四节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分析 339

一、从需求的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分析 339

二、从工资成本的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分析 341

一、内生型的通货膨胀 344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价格机制 344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生性质 344

二、积累与消费的平衡机制 345

三、对物价与工资轮番上升的进一步考察 348

四、企业对银行的依赖 349

五、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 351

第二节 市场的培育和通货膨胀约束机制的建立 354

一、商品价格,要素价格,资产存量价格 354

二、关于双轨价格问题 356

三、资产交易市场 358

第一节基本结论 360

一、关于投资问题的基本结论 360

第十二章 中国宏观经济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含义 360

二、关于储蓄问题的基本结论 362

三、关于居民消费问题的基本结论 364

四、关于货币流通问题的基本结论 365

五、关于货币管理问题的基本结论 368

六、关于城镇就业问题的基本结论 369

七、关于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结论 370

八、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基本结论 371

九、关于通货膨胀与价格机制之间关系的基本结论 372

第二节 政策含义 373

一、中国宏观经济实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之一:怎样深化经济改革? 373

二、中国宏观经济实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之二: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途径? 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