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篇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鲍学根,柯子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1034059X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哲学篇》目录

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5

第一节 哲学 15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5

二、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 16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18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8

二、哲学的党性原则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21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划时代的思想成果 28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3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6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36

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36

二、列宁的物质定义 37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0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3

一、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性 43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5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48

第三节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1

一、运动着的物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51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4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56

第三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5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9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59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1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64

一、意识是人脑的属性 64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6

三、信息与思维模拟 68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71

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 71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74

第四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8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78

一、联系的普遍性 78

二、联系的多样性 81

三、联系的系统性 84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87

一、联系与发展 87

二、发展的实质 89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90

第三节 联系发展的规律性 92

一、规律及其特点 92

二、规律的类型和层次 94

三、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与范畴的理论体系 96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99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99

一、原因与结果的一般含义 99

二、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100

第二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103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一般含义 103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05

第三节 可能性与现实性 107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一般含义 107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10

第四节 形式与内容 112

一、形式与内容的一般含义 112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113

第五节 现象与本质 116

一、现象与本质的一般含义 116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18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22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122

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122

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9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33

一、质、量、度 133

二、量变与质变 13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40

一、辩证否定 140

二、否定之否定 143

三、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146

第七章 社会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 148

第一节 从自然到社会 148

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48

二、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150

三、社会物质形态的特殊本质 151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54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4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7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61

第三节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63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163

二、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166

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68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 171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71

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71

二、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规律 175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17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82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82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184

三、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186

第三节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189

一、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89

二、科学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192

三、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195

第九章 阶级、国家、革命 199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199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99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01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03

第二节 国家 205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205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07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208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10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10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作用 212

第十章 社会意识 21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14

一、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214

二、社会心理和理论意识 216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218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19

一、艺术 219

二、道德 221

三、宗教 223

四、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26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与精神文明建设 228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28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4

第一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34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34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38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2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观点 243

一、人的本质 243

二、人的价值 245

三、人的自由 248

第三节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52

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252

二、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55

三、个人前途与社会发展规律 257

第十二章 认识和实践 26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261

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61

二、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64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6

第二节 认识的基础 268

一、实践及其特点 268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70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72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73

一、从实践到认识 273

二、从认识到实践 276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其意义 277

第十三章 认识的科学方法 280

第一节 认识的科学方法的体系和意义 280

一、认识的科学方法的体系 280

二、科学的认识方法的意义 282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 283

一、观察方法 283

二、实验方法 286

第三节 认识的理性方法 289

一、统计方法 289

二、比较方法 291

三、归纳与演绎 292

四、分析与综合 294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296

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97

第十四章 真理 300

第一节 客观真理及其属性 300

一、真理的科学规定 300

二、主观真理论的反科学性 302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03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 30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06

二、逻辑证明的重要性 308

第三节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09

一、真理与谬误 309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