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重庆经济发展论
重庆经济发展论

重庆经济发展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志亮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36654863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
《重庆经济发展论》目录

前言 1

引言: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的惊人差距 1

第一篇 重庆在新世纪初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十六大难题 5

第一章 共有难题:资金、技术、人才、投资环境四大约束 5

难题之一:长期投资不足,资金缺口巨大,迄今仍是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5

难题之二:科技投入不足,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创新体系基本上未建立起来 7

难题之三:就业形势严峻,低素质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严重短缺,成为困扰重庆经济发展的另一关键因素 10

难题之四:投资的软硬环境差,低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与精神的贫困并存,它使现有经济组织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挖掘潜力,尤其使大量的外商外资、内商内资望而却步 13

第二章 特有难题(上):绕不开的区位、生态、贫困三大制约 21

难题之五:地处交通不便的多山内陆,南北两面分布着大片的贫困山区,构成了制约经济开发的天然屏障 21

难题之六: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并对治理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23

难题之七: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村脱贫压力大,农村的相对贫困不仅制约着城区的繁荣,而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25

第三章 特有难题(下):犬牙交错的结构性矛盾 28

难题之八:产值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28

难题之九: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滞后,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育缓慢 33

难题之十:重庆经济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不仅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矛盾,而且表现为“城域经济”内部的二元结构矛盾,以及“县域经济”内部的二元结构矛盾 38

难题之十一:渝东、渝西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无论两地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人均量,还是两地的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重大发展差距 43

难题之十二:重庆经济总体上是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内陆型经济,不仅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推力不强,对内开放也存在力度小、层次不高等问题 50

第四章 独有难题:空前绝后的移民、老工业改造、转型摩擦、多重压力 55

难题之十三:库区移民数量巨大,安置难度高,移民工作所具有的空前复杂性和困难性,使它不仅可能影响到重庆市的全局,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全国 55

难题之十四:老工业基地改造包袱重,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集体经济不发达,个体、私营、外资经济更不发达,旧体制依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改革的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 58

难题之十五:转轨摩擦剧烈: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发展结构调整引致的劳动职能转换摩擦压力增大;老工业基地改造、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致的利益重组摩擦系数增大;行政体制调整引致的行政权属重组磨合难度加大 61

难题之十六:重庆面临多重的外部压力:周边城市崛起的竞争压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致的外部市场收缩压力;主要西方大国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航母”竞争压力;先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的示范发展压力;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内陆的冲击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使重庆发展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外部形势严峻,而且容不得重庆花较多的时间“摇摆”和“踌躇”,甚至不容许重庆小步前行 65

第一篇小结 69

第二篇 破解新世纪初重庆经济发展难题的基本判断 75

第五章 重庆当前发展阶段及发展态势判断 75

判断一:重庆的经济落后,渝东地区尤其落后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区位的、政策的、体制的、精神的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75

判断二:重庆的城市化目前刚越过初级阶段,在21世纪最初十年将步入中级阶段,重庆将在新世纪初的十年继续经历城市化加速时期,2010年,重庆的市镇人口将达46%—48%,城镇人口比2000年净增471—536万人 77

判断三:未来十年,渝东、渝西的经济发展差距将继续保持。政府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向渝东倾斜政策,两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才会趋于缩小;否则,两地的差距将继续扩大 85

判断四:未来十年,重庆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重庆应该顺势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轻工业、流通产业、渝东地区工业化将是重庆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向 88

判断五:农业、农村的发展对重庆市具有特殊意义。重庆市农业目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多样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重庆尚有较长的路要走,未来十年,重庆农业和农村将处于两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渝东从传统农业向多样化农业的转型;渝西从多样化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93

判断六:中国加入WTO之初,重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挑战大于机遇的阵痛期;重庆只有迎难而上,建立具有内陆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未来十年,重庆开放战略的基点是对内开放为主、对外开放为辅,以对内开放促对外开放 98

判断七:重庆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离经济的现代化尚有较大的差距 104

第六章 未来目标判断:重庆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110

判断八:重庆要实现现代化,其经济发展目标不能不是多重的,但具体到某一特定时期,重庆经济发展的主导目标应该是一个。在特定时期的主导目标实现后,要及时转向新的主导目标 110

判断九:未来十年,重庆经济发展不仅有多重目标,在实现主导目标的同时要有机地考虑多重目标的实现,而且存在着与多重目标对应的多重一般任务,存在着由时代特色和区域特点所规定的多重特殊任务 112

判断十:重庆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其难度是国家级的、世界级的,正因如此,重庆的发展不仅具有区域意义,而且具有带动西部开发、促使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全局意义,对世界级难题的攻克则具有世界意义 117

第七章 总战略判断:重庆未来十年发展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 119

判断十一:重庆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是一场持久战,这是由重庆既有基础的薄弱、贫困的深重、高难度的多重发展目标、艰巨的历史任务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重庆必须有长期向贫困落后宣战的精神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 119

判断十二:在持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在优先开发的地位,比之于自然资本,比之于物质资本,重庆应更重视人力资本,实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121

判断十三:实施渝东大开发战略,促使渝东、渝西协调发展 123

判断十四:重庆在未来十年,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25

第八章 特例判断:重庆经济超常规发展探析 128

判断十五:重庆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持久战,但并不排斥在某些发展阶段、某些部门、某些地区出现局部跳跃发展的可能性。尽管这种超常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极为苛刻,重庆还是要尽最大的主观努力,去争取有较多的局部和阶段跳跃,积若干局部和阶段之跳跃推动全局之较快发展 129

判断十六:在常规工业化进程中注入信息化的新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培植新兴产业,扶持主导产业,壮大支柱产业 136

判断十七:重庆的发展关键在人,但在人的因素中,关键是要分清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力量或依靠力量,起重要作用的支持力量,起特殊补充作用的外援力量;全心全意依靠主导为量,广泛吸引支持力量,最大限度争取外援力量 138

判断十八:重庆的经济开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包括有明确的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目标,富有远见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健全而有特色的地方法规,运转有序而得力的政府机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140

判断十九:在重庆反贫困、告别落后、追赶发达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精神因素在攻坚时刻将发挥特殊重要作用。发扬重庆历史上及近现代积淀下来的自强精神,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注入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世界反贫困及合作发展精神,是重庆摆脱落后,追赶先进的特殊条件 143

第二篇小结 145

第三篇 破解重庆新世纪初叶经济发展难题的基本战略对策 152

第九章 环境奠基:重庆经济发展的现实突破口 152

对策一:实行“理念创新”战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确立既体现新世纪时代要求,又保持区域文化个性的新市民意识 152

对策二:实施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战略,构建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外资经济为重要补充的所有制结构;以现代公司制为基本形式,多种企业制度相配套的企业体制结构;以特大型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企业规模体系结构 154

对策三:实施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市场重组战略,建立起以政府调控为先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的调节机制 157

对策四:实施基础设施超常发展战略,紧紧扭住基础设施不放,打一场大规模扩充基础设施的持久攻坚战 163

对策五:实施“科教立市,技术强市”战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尊师重才,将企业家、教师和其他人才的地位提高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着力推动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65

第十章 结构转换:重庆经济发展的基本主线 171

对策六:实施“X二”沿空间集中战略。通过行政推动和市场推动双管齐下,促使渝东、渝西协调发展,实现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调整 171

对策七:实施城郊一体化及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在渝西,建立三圈层功能各异的城市密集带;在渝东,按点轴式培育大中小生态城市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177

对策八:实施有差别的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合理的产业组织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提高重庆工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微车、摩托车基地、中西药品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服装基地、食品基地、精密机电装置基地 184

对策九:实施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商贸餐饮、交通邮电通信两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金融保险、旅游、房产服务三大新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信息服务、教育文化、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体育、医疗保健、会展、咨询、广告、特殊职业服务(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规划设计等)等现代服务业新增长亮点,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和信息枢纽 192

对策十:重庆未来十年,农业和农村发展总的战略基点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但在有条件的渝西城郊,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战略构思是:加速实现两个转型,努力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社会制度结构的根本性改革 198

对策十一: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走出家门”与“走出国门”双出门并重的开放战略,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开放型都市 209

第十一章 方略灵活:重庆经济发展的灵魂 214

对策十二:实施以市内资金为基础、国内资金为主体、国际资金为重要补充的三元资金筹集战略。正确处理好区内资金、区外资金、国际资金之间的关系,引资的核心是建设一流的投资环境,成功的引资要靠提高外资投资效率,实施有效的外资管理 215

对策十三:实施以市内贸易为基础、区际贸易为主体、国际贸易为先导的三元贸易拓展方略,确立“贸易兴渝”、“出市第一”的战略指导方针 219

对策十四:实施以教育产业为基础、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为主导、劳动密集产业为主体的三元产业发展战略,在实施中要正确处理好有为与不为的关系、三元产业内部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重点产业与非重点产业的关系 223

对策十五:实施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三层次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使重庆市与沿海三大直辖市协调发展,使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区与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为次中心)的长江下游经济区协调发展,使重庆与西部其他省市区协调发展 231

第十二章 富民为本:重庆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239

对策十六:实施就业增长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政府工作目标,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脱贫治贫 240

对策十七:果断实施生态产业、生态区域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长期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最大的特色生态经济直辖市 246

对策十八:建立开放型、生态型移民经济,选准移民致富产业,扩展移民致富空间,正确处理事关移民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关系 251

第三篇小结 258

参考文献 2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