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兆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70519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鸦片战争中西洋人的隆隆炮声将泱泱中国带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外交也在西方列强下,开始近代化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目录

序 1

导言 1

第一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艰难起步(1840— 1860

第一章 清前期中西的外交碰撞 25

第一节 清朝前期政治结构中的外交体制 25

一 清朝的外交制度架构 26

二 清朝前期的外交实践形态 30

第二节 中西两种外交体制的早期冲突 37

一 清政府选择广州一口通商的原因 38

二 清政府对广州通商的管理与中西冲突 40

第二章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早期变迁(1840—1860) 45

第一节 传统朝贡体制下的中国与属国间关系的演变 45

一 朝贡体制的制度延续 45

二 朝贡关系的低调维持 46

第二节 近代中国外交新体制的萌动 50

一 中西“条约”与中外交涉体制的变化 50

二 从广州一口通商体制向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演变 58

第三节 蒙昧中的中西交涉与不自觉中的丧权 63

一 在无知中交涉,在不自觉中丧权 63

二 广州入城交涉与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 71

三 修约的盲点使清政府丧失了挽回权力的最早机会 75

第二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初步展开(1861— 1900

第一章 近代中国外交视野下的洋务运动 79

第一节 新观念的产生与自强御侮的路径选择 79

一 夷夏观念式微与“师夷”观念的出现 79

二 中外“合作”趋势与清政府自强御侮手段的选择 80

第二节 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多重作用 82

一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和新式海军的组建,为外交提供了支持 83

二 民用企业,在“求富”的同时,开始从列强手中收回利权 84

三 近代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外交人才 86

第二章 维持朝贡体系的努力及失败 89

第一节 朝贡与通商两种外交体制的归一趋势 89

一 礼部介入中西交涉 90

二 总理衙门也全面介入与朝贡国相关的交涉 90

第二节 朝贡体系的崩溃 91

一 清政府对朝贡体系的倾力维护(1861—1881) 91

二 武力抗争失败,朝贡体系崩溃(1882—1895) 102

第三章 新外交体制的最初架构及清朝与“互市之国”外交的新动态 111

第一节 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新体制的架构 111

一 总理衙门设置的缘起 112

二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形态 115

三以总理衙门为中枢的新外交体制的历史地位 131

第二节 中西交涉中的新动态 144

一 有关常胜军、阿思本舰队的交涉与军事自主权的维护 144

二 与秘鲁、巴西等国的交涉与华工权利的维护 148

三 与丹麦的交涉与对工商业的保护 153

四“修约”与订立新约过程中对条约下国家权力的追求 155

五 对边疆的国家主权的维护 159

第三节 改变弱势处境的多重尝试 164

一 戊戌变法,改变中国外交地位的一种制度变革尝试 165

二 支持义和团抗击西方列强的尝试 167

第三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循序推进 (1901—1911) 174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形势 174

第一节《辛丑各国和约》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强化 174

一 列强关于分赃的争论 174

二《辛丑各国和约》对中国的影响 177

第二节 列强在华存在的强化 179

一 租借地的强占和势力范围的划分 179

二 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183

三 驻华外国公使团作为一种左右中国的力量的形成 185

第二章 新型外交体制的初步架构 188

第一节 最高外交权力的变迁 188

一 督办政务处对外交决策的参与 188

二《钦定宪法大纲》对最高外交权力的法律认定 192

三《资政院院章》、《内阁官制》及《弼德院官制》对外交权力的划分 196

四《十九信条》对最高外交权力的界定 201

第二节 外交制度建设 202

一 外务部的设立及其专业化改造 203

二 外交官养成制度的初现雏形 209

三 外交礼仪的国际化 213

四 对地方外交权的限制与管理 219

五 对使领馆管理的规范化 225

第三章 维护主权与回争权利的展开 229

第一节 清政府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努力 229

一 对近代国家主权概念的最初认知 229

二 维护主权和回争权利的实践 238

第二节 中国民众对主权的维护与对已失主权的追索 257

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57

二 中国民众对外交的参与和维护、回争主权的努力 262

第四章 中国走向世界的尝试 268

第一节 保护走出国门的华侨 268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着侨民问题的交涉 268

二《大清国籍条例》的制定及其影响 271

第二节 建立与国际组织的联系 272

一 加入国际红十字会组织 272

二 参加保和会 276

第三节 参加国际博览会 282

一19世纪中国对世界博览会的参与 282

二20世纪初收回对博览会中国展区的承办权 287

第四篇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基本完成(1912— 1928

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 293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府对晚清外交遗产的认受 293

一 对列强在华特权的认可 293

二 接收清政府在各国设立的使领馆及其员属 295

第二节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 298

一 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努力 299

二 国际社会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影响 302

第二章 新型外交制度架构的完成 306

第一节 中华民国最高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 306

第二节 外交事务执行者的外交权力在法律、法规上的新界定 311

一 确立外交部和外交总长作为中华民国外交中枢 312

二 构建外交官、领事官养成制度 317

三 临时外交机构对外交新体制的补充 323

第三章 追求独立自主外交 废修不平等条约 327

第一节 废修不平等条约的契机 327

一由“中立”到参战,中国外交由被动转主动 327

二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赢得外交主动 333

第二节 外交新形象的初步架构 338

一 华盛顿会议,中国追求全面平等 338

二 立足实际,手段灵活,多方寻求收回丧失的权利 346

第四章 中国融入世界 353

第一节 谋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努力 353

一 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国家关系 353

二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战时与友国、敌国的关系 357

第二节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361

一 加强与国际红十字会合作,扩大中国在非政府组织的影响 361

二 广泛开展禁烟活动,促进国家间的合作 363

三 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活动,拓展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发展空间 365

结语 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实现的原因 369

参考文献 378

后记 3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