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简明哲学原理
简明哲学原理

简明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东地区省(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协作组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2103·12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简明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及其根源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6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2

第一节 哲学的物质概念 22

一、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2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4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6

一、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26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8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32

一、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 32

二、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34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6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36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1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1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1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3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46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6

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8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 51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53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53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存在制约的 56

三、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58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6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1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61

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3

三、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6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6

一、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66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69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1

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71

二、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弧立和静止的观点 73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77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7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7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0

三、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83

第二节 矛盾的特殊性 85

一、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矛盾特殊性 85

二、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87

三、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的多样性 91

第三节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93

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93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6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99

第一节 质、量、度 99

一、事物的质 99

二、事物的量 101

三、事物的度 102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04

一、量变和质变 104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05

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106

第三节 量变质变的普遍性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109

一、量变质变的普遍性 109

二、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10

三、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12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5

第一节 肯定与否定 115

一、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15

二、辩证的否定观 117

三、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119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20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20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2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4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24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126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8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0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 130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30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32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33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34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3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5

三、注重内容,讲究形式 13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38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3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0

三、探究原因,预测结果 141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2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4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3

三、立足必然,顾及偶然 145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46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4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47

三、避免坏的可能,争取好的前途 149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51

一、唯物的反映论 151

二、科学的可知论 152

三、能动的反映论 154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6

一、实践的特性和形式 156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8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61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1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65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66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168

一、归纳和演绎 168

二、分析和综合 169

三、抽象和具体 171

第十章 真理 174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74

一、真理的客观性 174

二、唯心主义真理观 176

第二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177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77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78

三、批判形而上学真理观 180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 181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81

二、真理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 183

第四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 185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5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9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94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194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4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197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出发点 199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1

一、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01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

三、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05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06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06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和内容 207

三、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210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3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213

一、生产力 213

二、生产关系 217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2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20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6

一、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26

二、自觉地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 229

三、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230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3

一、经济基础 233

二、上层建筑 234

三、社会形态 236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8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38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6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46

二、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249

第十四章 阶级 革命 国家 25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2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252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6

三、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259

第二节 社会革命 262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62

二、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264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66

第三节 国家 269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69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71

三、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的消亡 272

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276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7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7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78

二、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性 280

三、社会意识的作用 281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83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83

二、道德 285

三、艺术 287

四、宗教 290

五、科学 293

第三节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9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29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98

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00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2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302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303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0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7

一、个人和社会 307

二、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309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1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314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314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