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简编
自然辩证法简编

自然辩证法简编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海涛,张法瑞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126490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简编》目录

导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研究对象 1

二、学科内容和体系 3

三、学科性质 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 8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 9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6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21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24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24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26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28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28

一、自然界 28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29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1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 34

一、物质系统 34

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 35

三、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 38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0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0

二、物质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 41

三、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44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5

一、物质系统的稳定性 45

二、物质系统的可变性 47

第二章 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发展 52

第一节 自然物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52

一、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及恩格斯的演化思想 52

二、演化与自组织 55

三、自组织演化理论的几对基本范畴 57

第二节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方向性 60

一、可逆与不可逆 60

二、进化与退化 64

第三节 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规律性 66

一、矛盾是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 66

二、自然物质系统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 67

三、自然物质系统发展的周期性 69

第四节 自然物质系统中的人类 70

一、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70

二、人类与自然物质系统的依存与对立 72

第三章 科学技术认识活动的起点 75

第一节 科学技术认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75

一、科学技术认识发展简述 75

二、科学技术认识系统 78

第二节 问题和选题 81

一、科学问题 81

二、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 84

三、科学技术问题的来源 85

四、科研选题 86

第三节 观察与实验 91

一、科学事实 92

二、观察与实验 94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99

第四章 科学思维 104

第一节 科学抽象 104

一、科学抽象的过程及科学概念的形成 104

二、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 106

第二节 形象思维 107

一、想象的特点和作用 107

二、科学想象的系统构成 110

三、形象思维的改进 112

第三节 逻辑思维 113

一、比较和分类 114

二、类比 116

三、归纳和演绎 119

第四节 直觉(灵感)思维 121

一、直觉(灵感)思维及其特点 121

二、直觉(灵感)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123

三、直觉(灵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 125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 127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本质 128

二、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 129

三、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131

四、创造性思维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31

第五章 横断方法 133

第一节 数学方法 133

一、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33

二、数学方法的应用 135

第二节 模型方法 139

一、模型方法及其特点 139

二、模型的建立及认识论功能 141

三、模型方法的应用 144

第三节 系统科学方法 146

一、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46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过程 148

三、自组织理论方法 153

第六章 假说与理论 163

第一节 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163

一、假说及其特征 163

二、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5

第二节 形成假说的方法 167

一、形成假说的三个阶段 167

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 169

第三节 科学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171

一、检验假说的原则与方法 171

二、假说发展的趋势与条件 174

第四节 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 176

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结构 176

二、公理化方法 178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80

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82

第五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 183

一、理论评价的意义及内涵 183

二、理论评价的标准 185

第七章 科学理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88

第一节 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188

一、科学理论的生产力属性与技术创新 188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 191

三、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193

第二节 技术发明 197

一、技术发明活动及其一般程序 197

二、技术预测 200

三、技术评估 202

四、技术原理构思 204

五、工程设计 206

第三节 科技成果与专利 208

一、科技成果 208

二、专利与专利制度 209

三、专利战略 212

第四节 科技成果产业化 216

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与回报 216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219

三、高技术产业化 222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 228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228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和特点 228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232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234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235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240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243

一、科学发展的模式 243

二、技术发展的模式 249

第四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52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53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255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25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258

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58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60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62

四、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63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2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70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270

二、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272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73

四、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275

五、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77

六、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 278

第三节 科学技术政策与发展战略 279

一、科学技术政策 279

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281

第十章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86

第一节 人工自然的扩展与自然界的平衡 286

一、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286

二、自然界的平衡 290

第二节 人类困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92

一、人类的困境 292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95

第三节 科技、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298

一、思想前提 299

二、科学技术前提 302

三、社会前提 305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未来 30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309

二、人类未来 312

参考文献 3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