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科学共产主义
科学共产主义

科学共产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费多谢耶夫主编;蒋春雨,许立言译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040000814
  • 页数:483 页
图书介绍:
《科学共产主义》目录

目录第一编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组成部分第一章科学共产主义的对象 3

一、科学共产主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4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完整的学说(4) 科学共产主义的定义 7

战略和策略的定义(161) 共产党人战略和策略的一般原原则及其运用的特点(164) 为克服工人运动的分裂而斗争(16x 9

二、科学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实质和创造性 12

科学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实质(12)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造性 14

一、十六——十八世纪的空想学说 17

第二章空想社会主义 17

莫尔和康帕内拉(18) 温斯坦里、梅叶、摩来里、马布利、巴贝夫 20

二、十九世纪西欧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3

昂利·圣西门(24) 沙尔·傅立叶(24) 罗伯特·欧文 25

三、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6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27) 革命民粹主义者 29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31

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源(3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33

第三章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阶段 35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35

科学共产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5) 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合乎规律的一个阶段(36)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7) 《共产党宣言》(38) 科学共产主义在1848—1851年革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40) 第一国际 42

反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43) 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44) 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胜利 46

二、科学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列宁主义阶段 48

共产党——人民的领袖(49) 反对民粹派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斗争(50) 列宁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51)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53) 建设新社会的计划(56) 第三国际(57) 苏联共产党和各兄弟党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发展 58

一、会社主义革命理论 65

第二编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人类发展的道路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现时代和世界革命过程 65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前提(65) 革命形势(66) 革命动力(68) 争取民主的斗争与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69) 革命的形式——非和平形式与和平形式 72

世界革命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74

二、现时代与世界革命过程 76

现时代的性质(77) 伟大的十月革命——现时代的开端(80) 现时代的基本矛盾(81) 当代革命力量的相互联系 82

第五章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85

一、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85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6) 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土会主义的变化 88

二、社会主义体系在世界革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90

两个体系的竞赛(90) 当代伟大的进步力量 92

一、世界资本主义危机 96

第六章世界资本主义危机与工人阶级革命运动 96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新阶段(96) 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增长(97) 帝国主义国家之问矛盾的尖锐化(99) 资产阶级民主的缩小(101)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危机 102

二、革命的工人运动 104

无产阶级的人数、觉悟和组织性时增长(105) 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本特点(107) 为建立一切反垄断力量的联盟而斗争 110

第七章民族解放运动 114

一、当代民族解放革命的历史地位 114

殖民体系的崩溃(114) 民族解放革命的作用和性质 116

二、帝国主义是为独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的主要敌人 118

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主义政策 118

三、解放斗争的新阶段与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 120

经济解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121)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历史绝路(124) 非资本主义的发展 125

四、取得独立以后解放斗争的动力 129

五、在已解放的国家中的意识形态的斗争 132

第八章战争和与平问题和现代革命进程 137

一、帝国主义是战争和战鲁危险的根源 137

当代的紧迫问题(137) 现代战争的原因和根源 139

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141

二、社会主义与和平是不可分割的 142

对外政策的原则(143)防止战争的现实可能性 144

正在实现的和平纲领 147

三、争取和平的斗争与革命解放运动 149

和平共处与社会进步(150)和平共处与意识形态的斗争 153

一、最有影响的政治力量 155

第九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55

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源泉(155) 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队伍(157) 各国共产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159

二、政治上的战略和策略 161

三、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统一而斗争 171

机会主义出现的原因(171) 机会主义的本质和形式(173) 争取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 176

第三编社会主义的形成和胜利第十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形式 181

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生义过渡时期的实质 181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181)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82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工具 188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188)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192)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多样化(194)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制中的领导作用 199

一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203

第十一章过渡时期社会关系的改造 203

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政策(203)工业化政策 207

合作化政策 208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210

阶级斗争的几种形式(210) 阶级结构的变化 211

三、城乡对立的消灭 212

城乡的对立(212) 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城乡对立的克服 214

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的消灭 215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215) 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灭 217

五、民族关系的改造 219

过渡时期民族问题的解决(219) 民族问题上的两种历史趋势 221

六、文化革命 222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 226

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26

社会主义是不完全的共产主义(226)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特殊阶段的不可避免性 228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组织的基本原则 228

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成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229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32)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234) 计算与监督是社会主义社会行使职能的基本条件(236) 社会政治关系 238

三、社会主义与社会进步 242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42) 社会主义的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 246

一、各族人民之间和各国之间的新型关系 249

第十三章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发展的规律 249

合作的发展阶段(249) 经济合作(251) 政治合作(256)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257

二、为巩固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而奋斗 259

第四编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与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第十四章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形成的合乎规律的阶段 265

一、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65

发达社会主义的经济(265)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267)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 267

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268

三、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271

基本规律的普遍性(271) 共产主义形成的特点 273

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巩固社会主义原则的必要性 275

共产主义建设基本任务的相互联系 276

一、生活方式的实质 278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278

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280

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统一(280) 劳动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础(281) 集体主义(284) 国际主义 286

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 287

三、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89

第十六章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和科学技术革命 293

一、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是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环节 293

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特点(293) 社会关系的改造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296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297

科学技术革命的整体性(297) 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方向 298

三、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后果 303

四、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308

第十七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结构与达到无阶级社会的途径 31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 313

三、向无阶级社会迈进的途径 315

所有制关系的完善(316) 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318) 物质利益(320) 按需分配 323

三、社会单一性与共产主义平等 325

社会中社会结构的演变(325) 共产主义平等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327 )第十八章城多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克服 330

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差别的克服 330

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克服城乡社会差别的重要条件(331) 将农业劳动变为一种工业劳动 332

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接近(333)城乡之间文化生活差别的克服 335

二、城乡的未来 336

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社会差别的克服 340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本质(340)生产自动化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物质基础(341) 职业的变换(342) 工作人员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345

四、人人都从事创造性的社会必要劳动 346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与民族发展 348

一、社会主义民族的繁荣和接近 348

民族发展和接近的经济基础(348)各民族在社会政治上团结统一的加强(350) 各民族的精神面貌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接近 351

二、国际主义因素与民族因素的统一 355

国际主义因素与民族因素的辩正关系(355) 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358

、人的新的历史共同体形式的产生 362

苏联人民——人的新的历史共同体(362) 民族的未来 365

一、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体制的本质 368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368

二、社会主义全民国家 369

对内职能(370) 对外职能 371

三、社会组织和劳动集体 372

四、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373

共产党作用的增长(374) 党的活动的基本方针 375

党的领导的性质和机制 377

五、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378

公民权利的扩大及其保障的加强(378) 苏维埃作用的提高(380) 完善国家机构和人民监督(382) 直接民主形式的发展(383) 通向共产主义的社会自治 384

一、社会管理是客观的必然 387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管理 387

二、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管理的客观基础和实质 390

科学管理的客观基础(390) 科学管哩的实质 391

三、管理的主体及其基本职能 392

管理的主体(392) 管理的基本职能 395

四、列宁主义的科学管理原则 397

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生活与家庭 405

一、社会主义的日常生活 405

社会主义制度下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405)物质设施的完善与日常生活的社会形式的发展(407)日常生活的精神基础 409

二、共产主义日常生活的形成途径和基本特征 411

共产主义物质技未基础的建立与日常生活的变化 411

日常生活的进一步社会化(412) 日常生活中共产主义相互关系的形成 413

三、家庭的发展 415

家庭的社会本质(415) 新家庭的形成(418) 社会主义家庭(419) 共产主义家庭的基本特征 422

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化 424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质 424

二、科学 426

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426) 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发发展的特点(428) 社会科学作用的增长 431

三、艺术与文学 432

四、共产主义文化的形成 436

第二十四章 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 439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 439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的特点(439) 个人的自由和责任(443) 个人、集体、社会 447

二、共产主义教育 448

教育的社会作用(448) 反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450) 综合安排共产主义教育工作 452

三、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 459

第二十五章现代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 462

一、现代反共主义的实质 463

反共主义的基本内容(463) 反共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政策基础(463) 意识形态斗争的进一步尖锐化 465

“心理战”是反共主义的工具 467

二、反共主义与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危机 468

歪曲现代历史时代的内容(468) 反共主义的“未来模式(470) 为垄断组织服务的社会悲观主义(472) 历史乐观主义的哲学 476

共产主义——人类的光辉未来 4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