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
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

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鸿祥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5041288
  • 页数:470 页
图书介绍:
《王国维与近代东西方学人》目录

卷首题词(王国维《集古人成句》) 1

叙说 由《教育世界》发端的编译生涯 2

一、《教育世界》之时代 2

二、罗振玉与《教育世界》 5

三、《教育世界》之改刊与王国维之风采 7

四、《教育世界》之终刊与前后期著译者之变化 11

五、后期《教育世界》著译之一瞥 15

〔附录〕哲学辨惑 17

第一辑 寻找西方学人的梦痕 21

篇一 “言与人并足重的“哲人”康德 22

一、康德在中国之一瞥 22

二、从休谟的“大疑”到康德的“大道” 24

三、“哲人”康德与“圣人”孔子 28

四、《汗德象赞》与《哀迭孙之诗》 33

五、从“知力之三阶级”到论词之“三境界” 38

六、对“洋老师”的承袭——“二元”的调和 41

〔附录〕汗德之“知识论”(节录) 44

篇二 “品行颇不修”的“天才者”叔本华 54

一、叔本华在中国之命运 54

二、王氏之“禀性”与叔氏之“品行” 56

三、自屠、自烧、自缚与“叔氏之说” 59

四、“但就其学说言”的“倾海量仁” 64

五、从“叔本华之思索论》到《人间诗话》“境界说” 68

〔附录〕叔本华之思索论(译《叔本华文集》) 74

一、尼采学说译介之一斑 79

篇三 “游戏尘寰”的“赤子”尼采 79

二、“文学革命”的“先驱”与“欲创新文化”的“伟人” 81

三、、《浣溪沙》之“天未同云”与“同情”乃“微弱之符号” 84

四、“以血写书”之“赤子”与“郁勃蟠结”之“自然” 90

五、从尼采“我教你超人”到列子“役夫之梦” 94

〔附录〕尼采氏之学说(节录) 100

篇四 西方伦理、心理、美学之攻究与译介 106

一、《遗书》外的译稿 106

二、近代伦理学之译介 107

三、“现代新兴学科”——《教育心理学》之翻译 119

四、“游戏论”之译介及其他 124

篇五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起点的初期探索 131

一、引子——稼轩“中秋饮酒”词之“神悟” 131

二、赫氏“势力不灭论”与《红楼梦评论》之“钟摆论” 133

三、康德“星云假说”中的“智慧之光”与王氏《题梅花画?》诗中的“天堕”之恐 138

四、李善兰之终点与王国维之起点 143

第二辑 译介西方作家的迹印 148

篇一 “哲学诗人”席勒在中国的最早“知音” 149

一、席勒及其论说的第一个译介者 149

二、“人道发展”与“人的文学” 151

三、“写人生”与“求人道” 154

四、“游戏论”与“自然说” 159

五、叔本华之“自失”与席勒之“圆满” 165

[附录]教育家之希尔列尔 169

篇二 “中国之席勒”笔下的西方作家 171

一、“中国之席勒”与西方作家 171

二、歌德其人其诗之最早译介及其与席勒之最早“合传” 173

三、“第二之自然”的“客观诗人”与“强于情者”的“主观诗人” 177

四、“描出人间心理之个性”的戏曲家与“罗曼派之骁将”的小说家 182

〔附录〕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 189

篇三 散见于早期著译中的西方诗歌 192

一、歌德最早的中译诗——《梅斐司托翻尔司之诗》 192

二、阐发叔本华“生存意志”的引诗——《裒伽尔之诗》 196

三、席勒最早的中译诗——《摇篮曲》 200

四、开中西比较研究之先河的引诗——《白伊龙之诗》 204

五、近代最初的中译“科普诗”——《织布谣》 207

六、“爱情至上”的颂诗——《〈爱与心〉尾歌》 209

篇四 《教育世界》小说专栏内之西方小说家 212

一、“小说热”中的《教育世界》 212

二、托尔斯泰的“军事小说”《枕戈记》 214

三、哥尔德斯密的“家庭教育小说”《姊妹花》 216

四、阿褒利武司的“心理小说”《爱与心》 220

五、以“改良社会”为宗旨的“教育小说” 227

一、托尔斯泰及其“主义”在中国的最早译介 232

篇五 “托尔斯泰主义”在东方的回响 232

二、中国首见之托尔斯泰评传 235

三、“宗教家之脱尔斯泰”及其“勿敌恶” 238

四、对托尔斯泰“科学评”的译介 242

五、“托尔斯泰主义”在东方的回响 245

第三辑 新旧交替中的聚散 250

篇一 可以传为佳话的学术友谊 251

一、老问题,新认识 251

二、“卜邻莫忘他年约,同醉中山酒一杯 253

三、“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梓也” 257

四、周流观石渠,蔽亏东观籍 264

篇二 第一位师范校长与第一位师范教员 273

一、中国师范,“自通州始” 273

二、来之急急,去之匆匆 276

三、讲学之余,以诗自遣 280

四、状元创举,书生不平 283

五、“退任”以后的余澜 287

一、何故而要“哭先生”? 291

篇三 一代大师与末代“大儒” 291

二、《教育世界》上初见之“历史家” 292

三、“实启之”于“守旧派魁首”的“亚洲学术研究会” 296

四、《亚洲学术杂志》上的“释持” 300

五、有文可征的“大学人” 305

六、《疆邨校词图序》的诗家风貌 309

七、仅有“片言”存,饱学又何益? 313

篇四 在“广仓学? 的日子里 316

一、一个应当“鄙弃”的地方 316

二、哈同“办学”之“自供状” 317

三、从王国维的信看“广仓学?”之一班 321

四、关于涉及“广仓学?”的一封鲁迅书信注 326

五、关于《题某君竹刻小象》之“某君” 329

六、可鄙弃的地方,应尊敬的成果 334

篇五 学海沉浮话同窗 338

一、“东文”学友知几人? 338

二、“词隐’人间有人传 340

三、“前学”尽弃有人拾 346

四、茫然若失话故人 353

第四辑 皈依东方学林的反思 358

篇一 “相得益彰”二大师 359

一、梁启超的“今日之我”与王国维的“昔日之我” 359

二、“殊途同归”的“总根源”论 362

三、“新史学”观点与“新史学”实践 366

四、史学理论家与史学大师 369

五、讲学清化,相得益彰 375

篇二 “五四”以后的反响 379

一、在中西交会点上 379

二、鲁迅等人的评述 381

三、《学衡》的“王、胡比较论” 384

四、“实行”者的“有意”与“先驱”者的“无意” 390

五、“从根本观念”到“正当范围” 393

六、一代大师,两座学府 397

一、纵贯古今说“经学” 401

篇三 “观堂之学”的自我反思 401

二、炉火纯青谈“考证” 408

三、从“人间”到“观堂” 415

篇四 “天眼”觑观堂 427

一、本“大乘”教义,决“观堂”大疑 427

二、“多情哲人”,“缘通佛法” 429

三、“精思卓见”,犹有偏颇 434

四、“解脱”之迫切与“思想之苦闷” 440

五、佛法虽明,斯人已死 443

篇五 关于王国维生平学业中的若干人与事 450

一、问题的提出 450

二、关于姬觉弥其人与甲骨文研究 451

三、关于王氏之“出头”与胡适之“发掘” 453

四、关于与吴宓及清华研究院其他诸师友之关系 457

五、关于“自沉”及其他 462

后记 466

补记 4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