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010000883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了道学的特点、目的、方法、道学的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并对道学各主要代表的得失作了公正的评论。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5册》目录

第五册 绪论 1

第一节 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 1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 5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6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 9

第一节 什么是道学 9

第二节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 12

第三节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17

第四节 道学的发展阶段 19

第五节 道学的名称 20

第六节 道学的历史作用 24

第五十章 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26

第一节 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 26

第二节 当时变革的必要 28

第三节 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 30

第四节 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 32

第五节 “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 40

第六节 道学的兴起 47

第五十一章 道学的前驱——周惇颐和邵雍 50

第一节 谁是道学的创立者? 50

第二节 周惇颐的《太极图说》 52

第三节 周惇颐的《通书》 60

第四节 周惇颐论“孔颜乐处” 64

第五节 邵雍的“先天学” 67

第六节 邵雍的世界年谱 72

第七节 《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 77

第八节 对于周惇颐和邵雍的图象的两种了解 83

第五十二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 88

第一节 二程的家世和经历 88

第二节 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91

第三节 天理或理 101

第四节 气、心、性、情 107

第五节 程颗的《识仁篇》和《定性书》 111

第六节 程颐的《易传序》 119

第七节 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 121

第五十三章 道学的奠基者——张载 125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及其著作 125

第二节 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 126

第三节 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 130

第四节 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 136

第五节 《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 138

第六节 《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 142

第七节 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 149

第五十四章 朱熹 154

第一节 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 154

第二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156

第三节 理,太极 159

第四节 气 164

第五节 朱熹的宇宙形成论 168

第六节 性、心、情、才 172

第七节 修养方法 177

第八节 “王霸之辩” 183

第九节 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186

第十节 前期道学的高峰 196

第五十五章 陆、王心学的兴起 198

第一节 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 198

第二节 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 202

第三节 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205

第四节 王守仁的《大学问》 208

第五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 214

第六节 “良知”与“爱有差等” 218

第七节 “良知”与“动静合一” 220

第八节 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222

第五十六章 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 227

第一节 陈亮的政治态度 227

第二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228

第三节 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 230

第四节 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 234

第五节 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 237

第六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238

第七节 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 244

第五十七章 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 246

第一节 工廷相对于道学的态度 246

第二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47

第三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51

第四节 王廷相对于心学的批评 252

第五节 罗饮顺对于心学的批评 254

第六节 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 256

第七节 王廷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59

第五十八章 心学的发展 260

第一节 杨简的《己易》 260

第二节 王畿的“四无”说 262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 265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 274

第一节 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274

第二节 关于“有”、“无”的问题 275

第三节 关于“动”、“静”的问题 277

第四节 关于“形上”、“形下”问题 278

第五节 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 279

第六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 284

第七节 关于知行问题 286

第八节 关于“性”、“命”问题 288

第九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289

第十节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291

第十一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294

第十二节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 2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