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可等编著
  • 出 版 社: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17003504
  • 页数:5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历史、教义、派别、流传及发展情况。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目录

导论 1

一 什么是宗教 1

二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3

三 宗教的分类 4

四 世界宗教及其宗派 6

五 世界三大宗教的历史作用 8

六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对其态度与政策 11

一 什么是基督教 14

第一节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 14

第一章 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 14

二 古代犹太人的历史与教派 15

三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初期的教义 19

四 初期的政治思想 22

第二节 原始基督教的形成与演变 25

一 社会基础的演变及保罗派与彼得派的斗争 26

二 组织与礼仪的演变 28

三 斐洛与塞涅卡 29

四 教父向罗马政权靠拢 32

五 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 35

六 米兰敕令与尼西亚会议 36

第三节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派别 38

一 旧约全书 39

二 摩西五经 40

三 史书 43

四 先知书 44

五 诗文集 44

六 新约全书 46

七 教义与教规 50

八 教会与组织制度 53

九 礼仪与节日 55

十 基督教的教派 56

第二章 天主教及其修会 58

第一节 天主教的历史与现状 58

一 罗马国教会的发展与异端 58

二 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 60

三 天主教的全盛 61

四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与现状 64

一 教义 69

第二节 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与修会 69

二 教规和礼仪 71

三 教阶制 73

四 罗马教皇与梵蒂冈 74

五 修会 76

第三节 隐修院修会与军事修会 76

一 修道生活的起源 76

二 本笃会 79

三 克吕尼修会 83

四 西多会与重整西多会 84

五 加尔都西会 86

六 军事修会 86

第四节 托钵修会 88

一 托钵修会的兴起 88

二 方济各会(法兰西斯会) 89

三 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会) 95

四 奥斯定会与重整奥斯定会 99

五 加尔默罗会(圣衣会) 102

第五节 新制修会与传教修会 103

一 耶稣会 104

二 辣匝禄会(遣使会) 111

三 巴黎外方传教会 116

四 圣母圣心会 118

五 米兰外方传教会 120

六 圣言会 120

第三章 东方正教 122

第一节 东正教的形成 122

一 希腊化的影响 122

二 国家分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分化 124

三 东西方教会地位的不同 125

四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127

第二节 东方正教的教义 131

一 圣经与圣传 131

二 教义及其与天主教之区别 133

三 教会组织与教阶制度 135

四 礼仪与节日 138

第三节 俄罗斯正教会及其宗派 142

一 罗斯受洗 143

二 第三罗马 145

三 约瑟夫派与禁欲派 148

四 尼康的礼仪改革 150

五 彼得大帝的宗教改革与正教院的建立 152

六 当代俄罗斯东正教 155

七 非正统教派 157

第四章 基督新教及其16世纪产生的主要宗派 161

第一节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与基督新教的产生 161

一 新教的名称与分布 161

二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与任务 162

三 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于德意志 164

四 马丁·路德的“唯信称义”说 166

五 加尔文的“预定论” 169

六 基督新教的共同特征 172

第二节 路德宗(信义宗) 174

一 名称与分布 174

二 教义、组织和礼仪 176

三 派别及传播 180

四 国际组织与活动 182

五 在中国的传播 183

二 日内瓦的宗教改革 184

第三节 加尔文宗(长老宗) 184

一 名称与分布 184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 187

四 发展与流传 191

五 在中国的传播 193

第四节 安立甘宗(圣公宗) 194

一 基本特征与分布 194

二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195

三 教义 197

四 组织和礼仪 198

五 高教会派、低教会派与广教会派 199

六 扩张与传播 201

七 在中国的传播 202

第五节 莫拉维亚弟兄会 203

一 波西米亚弟兄会 203

二 亲岑多夫之改建 204

三 特点与传播 205

第六节 神体一位论派(基督徒自由派) 206

一 特征与分布 206

二 苏西尼与苏西尼派 207

三 现代补体一位论派 208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产生的基督新教主要宗派 209

第一节 清教徒与清教徒革命 209

一 清教徒 209

二 长老派与独立派 211

三 清教徒革命 213

一 名称与分布 215

二 布朗与巴罗 215

第二节 公理宗 215

三 萨伏依宣言 217

四 教义、组织和礼仪 218

五 英国公理会 219

六 美国公理会 220

七 在中国的流传 221

第三节 浸礼宗 223

一 名称与分布 223

二 普通浸礼宗与特别浸礼宗 223

三 教义、组织和仪节 225

五 美国浸礼会 227

四 英国浸礼会 227

六 在欧洲大陆和中国的传播 229

第四节 贵格宗 230

一 名称与特点 230

二 福克斯及其思想 231

三 教义、组织与公共生活 234

四 美国公谊会 237

第五节 卫斯理宗(循道宗) 240

一 名称与特点 240

二 约翰·卫斯理与英国循道宗的建立 241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 245

四 在英国的发展 247

五 美国卫理公会 248

六 在其他地区和中国的传播 250

第六节 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的新宗派 251

一 基督复临派 251

二 基督复临安息日派 253

三 耶和华见证人派(拉塞尔派) 254

四 救世军 255

五 基督教科学派 257

六 后期圣徒派(摩门教) 258

七 五旬节派 260

第六章 印度佛教及其宗派 264

第一节 佛教及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 265

一 何谓佛教 265

二 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 266

第二节 原始佛教时期 267

一 印度的自然环境 267

二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68

三 百家争鸣时期 273

四 释迎牟尼的生平 276

五 佛教教义的根本立场 282

六 三(四)法印 284

七 五蕴 286

八 缘起法 288

九 十二因缘 289

十 四谛 293

十一、八正道 295

十二 王舍城结集与佛教三藏 297

一 部派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300

第三节 部派佛教时期 300

二 大众部与上座部之分裂与第二次结集 302

三 阿育王护法与第三次结集 304

四 枝末分裂与诸部派名称 305

第四节 大乘佛教时期 307

一 大乘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307

二 迦腻色迦王与大乘先驱马鸣 309

三 大乘的兴起和大、小乘的主要区别 310

四 中观宗(大乘空宗) 314

五 瑜伽行宗(大乘有宗) 319

第五节 密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衰亡 322

一 密教兴起与大乘佛教衰落的时代 322

二 密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 324

三 基本教理和行法 327

四 印度佛教的最终消亡 330

第七章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宗派 333

第一节 佛教在我国早期封建社会(汉~南北朝)的传播 333

一 佛教的传入 333

二 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 334

三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播 335

四 安世高与佛经之汉译 339

五 两晋时期的佛教 342

六 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发展 350

第二节 隋唐时期佛教之兴盛 354

一 兴盛之背景 354

二 唐代之佛教与玄奘取经 358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361

一 天台宗(法华宗) 361

二 三论宗 366

三 华严宗 369

四 禅宗 370

五 净土宗 371

六 法相宗(唯识宗) 372

第四节 西藏佛教 373

一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373

二 西藏佛教的形成 376

三 11~14世纪产生的主要派别 378

四 格鲁派(黄教)的兴起 382

五 达赖、班禅尊号之由来与活佛转世制 384

第八章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其历史 387

第一节 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388

一 阿拉伯半岛自然状况 388

二 社会状况 391

三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395

四 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 399

第二节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402

一 不幸的童年 402

二 对社会与宗教的思考 403

三 创教 404

四 在麦加和麦地那传教 405

五 圣战 408

六 辞朝与归真 414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教义与礼仪 417

一 信条 417

二 宗教义务(五功) 419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经典 424

一 古兰经 424

二 圣训 427

第五节 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扩张 430

一 阿布·伯克尔时期 431

二 欧麦尔时期 433

三 奥斯曼时期 434

四 阿里时期 437

第六节 倭马亚王朝 438

一 军事封建统治的建立 438

二 稳定政权,继续扩张 439

三 建立清真寺,振兴伊斯兰文化 441

四 王朝的覆灭 442

第七节 阿巴斯王朝 443

一 王朝的建立 443

二 巴格达城的兴建 444

三 全盛时期 445

四 王朝的衰微与崩溃 446

第九章 伊斯兰教的宗派及其发展 447

第一节 逊尼派 447

一 形成过程 448

二 意见派与圣训派 449

三 四大教法学派 450

第二节 十叶派 451

一 形成过程及发展 452

二 教义 453

三 经典 454

四 礼义、圣地和节日 455

五 十叶派的派别 456

六 12伊玛目派 456

七 栽德派 457

八 伊斯玛仪派(7伊马目派) 459

九 努赛里派(阿拉维派) 465

十 阿里伊拉希派 466

第三节 哈瓦利吉派 467

一 形成与发展 467

二 教义 468

三 支派 469

第四节 穆尔太齐赖派 470

一 形成过程 470

二 教义与信条 471

一 形成过程 473

第五节 苏非派 473

二 教义与礼仪 474

三 苏菲派分支教团 476

第六节 瓦哈比教派 480

一 形成过程 480

二 教义 481

三 教派的发展 481

第七节 巴布教派 482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 482

二 教义 483

第八节 巴哈教派(比哈教派) 484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 484

二 教义 484

第十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 486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486

一 传入时间 487

二 传入路线 487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萌芽时期 488

一 从海路传入情况 488

三 波斯、大食人在中国的影响 489

二 从陆路传入情况 489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时期 490

一 回回遍天下 490

二 传播的特点 491

第四节 明代伊斯兰教的情况 492

一 怀柔与限制的两面政策 493

二 回族的形成 494

三 门宦制度的产生 495

四 经堂教育制度 496

第五节 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497

五 汉文译著活动 497

一 宽容政策 498

二 高压政策 499

第六节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 500

一 四大门宦 501

二 白山派与黑山派 505

三 伊合瓦尼派 506

四 西道堂 508

五 格底木 509

后记 5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