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
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

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凡,巴新生主编(福建师大)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07018045
  • 页数:79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研读要览》目录

上编 1

【一】先秦时期 1

一、原始社会的特征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1

1. “大同” 1

2. 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生产关系、婚姻关系的特征 1

3. 关于黄帝、炎帝、太昊、少昊、蚩尤及尧、舜、禹的记载 2

二、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5

1. “小康” 5

2. “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5

3. 国家机器与国家职能的出现 6

三、商朝的兴亡 6

1. 商的先世 6

3. 盘庚迁殷 7

2. 商汤灭夏 7

4. 武丁时期的发展 8

5. 纣的暴虐与武王伐纣 8

四、商代的经济与文化 10

1. 经济的发展 10

2. 文化 11

五、西周的政治制度 12

1. 宗法制 12

2. 分封制 13

3. 官制 14

4. 礼制 15

六、西周的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 17

1.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7

2. 阶级关系 18

3.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19

1. 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20

七、西周的灭亡 20

2. 幽王烽火戏诸侯 21

八、春秋时期王权的不断下移 21

1. 王室衰微 21

2. 大国争霸 22

3. 卿大夫专权 26

九、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28

1. 铁与牛耕 28

2. 井田制的瓦解 28

3. 赋税制度的改革 29

十、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31

1.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31

4. 阶级关系的变动 31

2. 各国变法运动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32

3. 中央集权制的出现 34

十一、秦的统一 35

1. 各国的兼并战争 35

2. 合纵连横 37

3. 秦统一六国 38

十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39

1. 政治思想 39

2. 百家争鸣与先秦诸子 41

3. 文学艺术 45

4. 自然科学 48

十三、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50

1. 宫室器用 50

2. 饮食节庆 52

3. 礼俗 53

4. 服饰 54

十四、先秦时期的考古成果 55

1. 中国猿人 55

2. 新石器时期 56

3. 夏文化的探索 61

4. 郑州商城遗址 62

5. 西周时期 63

6. 春秋战国时期 64

【二】秦汉时期 71

一、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71

1.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71

2. 巩固统一的措施 72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74

1. 秦的急政 74

2. 大泽乡起义 76

3. 秦王朝的灭亡 77

4. 楚汉之争 80

三、黄老政治、休养生息政策与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 82

1. 黄老政治 82

2. 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 83

四、西汉前期中央政权与封国势力的斗争 85

1. 翦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85

2. 皇权与封国势力的矛盾及削藩 86

3. 吴楚七国之乱 87

1. 王国问题的解决 89

2. 政治思想措施 89

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89

3. 财政经济措施 91

六、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 92

1.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 92

2. 王莽改制 94

3. 绿林赤眉起义 96

七、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 98

1. 东汉王朝的建立 98

2. 刘秀发展生产、稳定统治的措施 98

3. 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 99

八、东汉豪强地主庄园 101

1. 豪强地主的庄园 101

2. 庄园的特点 102

1. 外戚、宦官专权 104

九、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起义 104

3. 庄园的阶级关系 104

2. 清议与党锢 105

3. 黄巾起义 107

十、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 108

1. 民族关系 108

2. 中外文化交流 111

十一、秦汉时期的文化 112

1. 哲学与宗教 112

2. 文学、史学、艺术 115

3. 科学技术 117

十二、秦汉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118

1. 宫室器用 118

2. 饮食节庆 119

4. 服饰 120

3. 礼俗 120

1. 秦代考古 121

十三、秦汉时期的考古成果 121

2. 汉代考古 127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38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38

1. 州牧的设置 138

2. 董卓之乱 138

3. 三国并立 140

二、曹魏的集权政治 143

1. 屯田 143

2. 租调 144

3. 唯才是举 145

2. 经济措施 146

三、诸葛亮治蜀 146

1. 政治方略 146

3. 平定南中 147

4. 治蜀成效 147

四、东吴经济 148

1. 农业 148

2. 工商业 148

3. 海上交通 149

五、西晋的短暂统一 150

1. 三国政归司马氏 150

2. 统治者的腐化与八王之乱 151

3. 永嘉南渡 153

1. 九品中正制度的建立 154

六、门阀制度的兴衰 154

2. 品官占田荫客特权的发展 155

3. 两晋门阀政治及其流风 156

4. 南朝寒人势力的崛起 157

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南北战争 159

1. 东晋的建国与南北形势 159

2. 东晋的北伐战争 162

3. 淝水之战 164

八、孙恩、卢循起义与南朝政权的更替 166

1. 东晋末年的黑暗统治 166

2. 孙恩、卢循起义 167

3. 南朝政权的更替 169

1. 经济发展的原因 171

九、东晋南朝的经济 171

2. 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173

十、北魏孝文帝改制 175

1. 北魏初年的统治政策与社会矛盾 175

2. 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 178

3. 迁都洛阳和改革鲜卑旧俗 180

十一、西魏、北周的政治革新 182

1. 苏绰的《六条诏书》 182

2. 周武帝改革 184

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85

1. 哲学与宗教 185

2. 文学、史学、艺术 190

3. 科学技术 192

十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194

1. 宫室器用 194

2. 饮食节庆 195

3. 服饰 196

十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成果 197

1. 城邑遗址 197

2. 墓葬遗存 199

3. 鲜卑遗迹 206

4. 其他重要遗物 207

【四】隋唐五代时期 210

一、隋代的集权政治与社会经济 210

1. 隋初的政治措施 210

2. 户籍的整顿与均田制 211

3. 兴修运河 211

2. 三支义军反隋斗争 212

1. 炀帝的暴政 212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212

3. 李渊集团的起兵 214

三、唐前期的政治 215

1. 唐前期的政治制度 215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17

3. 武则天时期的统治 218

4. “开元之治” 219

四、唐前期的经济 220

1. 唐前期的经济制度 220

2. 唐前期经济的发展 220

五、安史之乱及中唐以后的政治局势 223

1. 天宝时期的政治 223

2. 安史之乱 224

4. 宦官专权 225

3. 藩镇割据 225

5. 朋党之争 227

六、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经济发展 228

1. 均田制的破坏 228

2. 租庸调的崩溃与两税法的实行 228

3. 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29

七、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及中外文化交流 231

1. 民族关系 231

2. 中外文化交流 238

八、唐末农民大起义 240

1. 起义前唐代的社会矛盾 240

2. 黄巢起义 242

1. 五代十国的政局 247

九、五代十国 247

2. 后周的改革 248

十、隋唐时期的文化 248

1. 哲学和宗教 248

2. 文学、史学、艺术 253

3. 科学技术 257

十一、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258

1. 宫室器用 258

2. 饮食节庆 261

3. 礼俗 261

4. 服饰 265

十二、隋唐五代时期的考古成果 266

1. 遗址的发掘 266

2. 墓葬的发掘与研究 271

3. 文物的出土与研究 276

1. 契丹的兴起 281

【五】辽宋夏金元时期 281

2. 辽的政治制度 282

3. 辽的经济发展 283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284

1. 集中政权 284

2. 集中军权 286

3. 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287

4. 扩大科举制 288

三、宋代经济的发展 289

1. 农业 289

2. 手工业 290

四、王安石变法 292

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92

3. 商业 292

2. 庆历新政 294

3. 王安石变法 296

五、辽、宋、夏、金之间的和战 299

1. 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 299

2. 西夏建国与宋夏和议 301

3.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 303

六、南宋与金的对峙 304

1. 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 304

2. 宋金和战 306

3. 宋金对峙下的中国 310

七、两宋时期的农民起义 314

1. 王小波、李顺起义 314

2. 方腊、宋江起义 315

3. 钟相、杨么起义 316

八、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317

1. 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汗国的建立 317

3. 蒙古灭金 318

4. 南宋的灭亡与元朝的统一 318

2. 蒙古灭西夏 318

九、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320

1. 推行汉法 320

2. 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322

3. 元代的社会经济 323

十、元末农民战争 326

1. 北方红巾军 326

2. 南方红巾军 327

3.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与元朝的灭亡 328

十一、宋元时期的文化 330

1. 哲学思想 330

2. 文学、史学、艺术 331

3. 科学技术 335

十二、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337

1. 饮食节庆 337

2. 礼俗 339

3. 服饰 340

十三、宋元时期的考古成果 341

1. 遗址的发掘 341

2. 墓葬的发掘 345

3. 文物的出土与研究 352

一、明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59

1. 三司 359

【六】明清时期 359

2. 废除丞相制度、六部与内阁 360

3. 五军都督府与卫所军制 361

4. 明律与大诰 362

5. 选官制度 364

6. 分封藩王 365

二、建文新政与靖难之变 366

1. 建文帝 366

2.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367

3.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 369

三、郑和下西洋 371

1. 市舶制度与勘合贸易 371

2. 在南洋的华侨 372

3. 造船术 373

4. 郑和的远航 374

四、明中期政治的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375

1. 宦官专政、厂卫横行 375

2. 内阁首辅的争夺 376

3.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 377

4. 金花银的征收 378

5.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 379

1. 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 381

2. 轮班与住坐制 381

五、资本主义萌芽 381

3. 包买商 382

4. 匠班银 382

5. 手工工场 383

六、明末农民战争 384

1. 三饷加派与矿监税使 384

2. 阉党专权与东林党 385

3. 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86

4. “均田免粮”的口号 387

5. 大顺政权与大西政权 388

6. 明朝的灭亡 388

七、满族的兴起与入关 389

1. 建州女真 389

2. 努尔哈赤与后金政权 390

3. 皇太极与清政权 391

八、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392

1. 议政王大臣会议 392

4. 八旗制度 392

2. 内阁、南书房、军机处 393

3. 督抚制和满汉复职制 394

4. 八旗兵与绿营兵 395

5. 大清律与文字狱 395

6. 理藩院与内务府 397

7. 保甲法 398

九、清代赋役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发展 399

1. 停止圈地与更名田 399

2. 赋役制度的混乱与整顿 399

3.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 400

4.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长 401

5.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402

十、清代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06

1. 平定三藩之乱 406

2. 台湾府的设置 407

3. 改土归流 408

4. 金奔巴制度与驻藏大臣 409

5. 伊犁将军与参赞大臣 410

6. 雅克萨之战与《中俄尼布楚条约》 411

1. 清水教起义 413

2. 台湾朱一贵、林爽文起义 413

十一、清代秘密结社与农民起义 413

3. 甘肃回民起义 415

4. 湘黔苗族起义 416

5. 白莲教起义 418

6. 天理教起义 419

十二、明清时期的文化 420

1. 哲学、启蒙思想 420

2. 文学、史学、艺术 425

3. 科学技术 432

十三、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 435

1. 宫室器用 435

2. 饮食节庆 436

3. 礼俗 437

4. 服饰 438

十四、明清时期的考古成果 440

1. 墓葬的发掘及研究 440

2. 重要遗迹的调查与研究 443

3. 有关郑和遗物的调查和研究 445

4. 玺印、碑刻、书画之发现和研究 446

5. 生产技术的考察及其他遗物的发现 448

(一) 总论 451

一、先秦史学术动态 451

1. 华夏族的起源和形成 451

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451

【一】学术动态 451

下编 451

3.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452

4. 中国境内远古人种研究 453

1. 原始社会的分期 454

2. 先秦社会性质研究 454

(二)社会政治史 454

3. 先秦国家政体研究 455

4. 先秦宗法制研究 456

5. 先秦政治制度研究 457

6. 商代政权组织形态研究 459

7. 殷周关系研究 459

8. 商鞅变法研究 460

9. 先秦阶级关系研究 460

(三)社会经济史 462

1. 先秦农业研究 462

2. 先秦手工业研究 463

3. 先秦商业研究 464

4. 先秦土地制度研究 465

5. 先秦田制研究 466

6. 战国重本抑商政策研究 468

(四) 军事 469

1. 周武王伐纣克商研究 469

7. 古代城市研究 469

(五) 文化 470

1. 红山文化研究 470

2. 先秦兵制研究 470

2. 二里头文化研究 471

5. 中山国文化研究 472

4. 楚文化研究 472

6. 曾国文化研究 472

3. 周原甲骨研究 472

8. 东夷古国文化研究 473

9. 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研究 473

7. 吴越文化研究 473

10. 《周易》研究 475

11. 稷下学宫研究 475

12. 先秦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研究 476

13. 先秦历史地理研究 476

1. 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480

(一) 总论 480

2.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 480

二、秦汉史学术动态 480

3. 秦汉时期的社会性质 481

(二) 社会政治史 482

1. 政治制度 482

4. 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 482

2. 农民战争 488

3.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 489

4. 阶级、阶层与阶级关系 491

(三) 社会经济史 494

1. 土地制度 494

2. 赋役制度 495

3. 经济政策 497

(四) 民族关系与中外交通 499

1.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499

2. 秦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500

3. 秦汉与西北各族的关系 501

4. 中外交通 501

(五) 思想文化 502

1. 秦汉时期的思想 502

2. 秦汉文化 504

(一) 社会政治史 505

1. 九品中正制 505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术动态 505

2. 门阀制度 506

4. 庶族和素族 507

5. 官俸制 507

3. 八王之乱的原因 507

6. 赤壁之战 508

7. 夷陵之战 509

8. 淝水之战 509

9. 五胡和鲜卑 510

10. 孝文帝改革 510

(二) 社会经济史 512

12. 唐寓之起义 512

1. 曹魏屯田制 512

11. 孙恩、卢循起义 512

2. 西晋占田课田制 513

3. 租调制 513

4. 均田制 514

(三) 人物评价 515

7. 封建依附关系 515

1. 曹操 515

6. 寺院地主经济 515

5. 世族庄园 515

2. 诸葛亮 517

6. 谢安 518

5. 王导 518

7. 刘裕 518

4. 刘渊 518

3. 孙权 518

1. 玄学 519

(四) 文化 519

2. 清谈 519

9. 梁武帝 519

8. 宋孝武帝 519

(一) 社会政治史 520

1. 政治制度 520

四、隋唐五代史学术动态 520

2. 政治事件 524

3. 阶级关系 529

4. 历史人物评价 531

(二) 社会经济史 537

1. 社会经济 537

2. 土地制度 539

3. 赋税、财政制度 542

(三) 民族史研究 545

1. 民族史 546

2. 边疆史 549

(四) 中外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550

(五) 农民战争 551

1. 隋末农民战争 551

2. 唐末农民起义 552

(六) 社会风俗 552

(一) 总论 553

1.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地位 553

五、辽宋夏金元史学术动态 553

2.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555

(二) 宋 559

1. 政治史 559

2. 经济史 565

3. 思想文化与科技 569

1. 契丹民族 570

2. 政治、军事史 570

(三) 辽 570

(四) 金 571

4. 文化 571

1. 女真民族 571

3. 经济史 571

2. 政治、军事史 572

3. 经济史 572

(五) 西夏 573

5. 文化 573

1. 党项民族 573

4. 人物 573

2. 政治、经济史 574

(六) 元 575

1. 蒙古早期历史 575

3. 文化 575

2. 元朝政治史 576

3. 元朝经济史 580

4. 思想文化与历史典籍研究 581

(一) 总论 582

1. 如何研究明清之际的历史 582

六、明清史学术动态 582

(二) 社会政治史 583

1. 明朝政治 583

2. 明清时期的官员队伍 583

2. 清朝入关前的历史 585

3. 清朝政治 588

4. 典章制度的研究 591

(三) 社会经济史 592

1. 明代经济 592

(四) 郑和下西洋 595

1.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问题 595

2. 清代经济 595

2.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问题 596

3.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次数 597

(五)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598

5. 关于郑和的生卒年问题 598

1.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时间 598

4.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 598

2.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程度的估计 600

3. 关于雇佣劳动问题 601

4.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601

(六) 明末农民战争 602

1. 关于“均田免粮”的口号问题 602

3. 关于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 603

4. 关于李自成与崇祯谈判的内容 603

2. 关于张献忠的降明问题 603

5.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604

6. 关于李自成之死 604

7. 关于历史上是否有李岩其人 605

8. 关于荥阳大会的有无问题 605

1.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606

2. 关于乾嘉学派产生的社会根源 606

(七) 文化 606

七、各项专门史学科选介 607

1. 史料学 607

2. 版本学 609

3. 校勘学 611

4. 考古学 612

5. 甲骨学 616

6. 金石学 618

7. 中国钱币学 621

8. 年代学 624

9. 中国历史地理学 628

10. 民俗学 633

11. 敦煌学 635

(一) 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641

1. 基础理论的探索 641

八、历史地理与地方史研究概况 641

2. 历史自然地理 642

3. 历史经济地理 647

4. 历史城市地理 652

5. 边疆历史地理 655

6. 其它 657

(二) 地方史研究概况 658

1. 北京 658

2. 华北地区 659

3. 东北地区 662

4. 西北地区 664

5. 华东地区 667

6. 中南地区 670

7. 西南地区 673

一、工具书介绍 677

1. 字书、辞书 677

【二】研究资料 677

2. 基本历史文献 680

3. 现代著述 687

4. 年表、地图集 692

5. 书目、索引 695

6. 人名、地名工具书 701

7. 参考资料 702

二、史学研究刊物介绍 706

1. 社会科学综合刊物 706

2. 史学研究期刊 711

3. 专史研究期刊 714

4. 考古、文物期刊 717

5. 地方史志期刊 719

6. 档案、文博期刊 721

7. 信息、动态期刊 723

8. 其他 724

三、全国重要图书馆介绍 725

1. 中国主要公共图书馆 725

2. 高校图书馆 735

3. 其他图书馆 742

(一) 台港地区的史学研究概况 744

一、台港地区及国外的中国史研究介绍 744

1. 台港地区的史学研究机构 744

【三】附录 744

2. 台港地区近年来史学发展趋势 746

(二) 日本的中国研究概况 749

1. 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 750

2. 东洋文库 753

3.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 755

4. 东方学会 756

5. 日本中国学会 757

6. 日本学士院、日本学术会议和(特殊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 757

(三) 欧洲对中国的研究概况 760

1. 法国的中国研究概况 760

2. 沙俄与苏联的中国研究概况 770

3. 联邦德国的中国研究概况 773

4. 荷兰的中国研究概况 775

(四) 美洲、澳洲的中国研究概况 776

1. 美国的中国研究概况 776

2. 加拿大的中国研究概况 781

3. 澳大利亚的中国研究概况 783

二、学会选介 784

1. 先秦史学会 784

3.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785

4. 中国唐史学会 785

2. 秦汉史研究会 785

7. 中国辽金史研究会 786

6. 元史研究会 786

8. 明清史学术讨论会及明史学会的成立 786

5. 宋史研究会 786

10.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787

11.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787

9. 全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 787

14. 中国蒙古史学会 788

13. 中国考古学会 788

15.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 788

12.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 788

19.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789

18.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陶瓷研究会 789

20.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 789

17. 中国古都学会 789

16. 中国民族史学会 789

24.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790

23. 中国钱币学会 790

25.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 790

26.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790

22. 中国博物馆学会 790

21. 中外关系史学会 790

后记 791

一、辽代的南北面官与头下军州 28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