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宁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1740151
  • 页数:7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历朝历代经济发展,揭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经济形态演变及社会变革。
《中国经济发展史》目录

前言页 1

先秦卷 1

第一编 远古及夏、商、西周经济的发展 1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演变 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与狩猎经济 3

第二节 新石器早、中期农业和家畜调养业的出现与发展 6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经济发展与原始社会的瓦解 13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1

第一节 夏代经济的发展 21

第二节 商代经济的发展 31

第三节 西周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制度 52

第一节 地主阶级 67

第二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79

第一章 冶铁技术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81

第一节 铁器的出现与冶铁技术的进步 81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92

第二章 春秋战国土地、赋税制度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116

第一节 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 116

第二节 战国的阶级结构与社会性质 131

第一节 手工业的发展 148

第三章 春秋战国手工业的发展与官营、民营工业 148

第二节 官府手工业 160

第三节 民营手工业 165

第四章 春秋战国的城市、交通 172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市 172

第二节 交通的发展 180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商业与货币 187

第一节 商业与商人 187

第二节 春秋占国时的货币 204

第一编 经济地理 219

秦汉卷 219

第一章 秦及西汉时期的经济区域 221

第一节 中部农耕区 222

第二节 南部农耕渔猎区 228

第三节 北部游牧区 231

第二章 东汉时期主要经济区域地位的变化 234

第一节 关中和井、凉、幽州的经济萧条 234

第二节 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237

第二编 农业 241

第一章 秦汉国家的“重农”政策 243

第二章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50

第一节 农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50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258

第三节 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 263

第三章 园圃业的进步 266

第四章 畜牧业的发展 269

第三编 土地制度与经营方式 275

第一章 国家土地所有制度 277

第一节 泰在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国有制 277

第二节 两汉的国有土地制度 279

第二章 地主土地私有制 287

第一节 战国秦代地方土地私有制的萌发 287

第二节 西汉地方土地私有制的浮沉 288

第三节 秦汉私人地主的经营方式 296

第一节 自耕农的土地来源 304

第三章 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 304

第二节 自耕农的土地占有状况 306

第三节 自耕农经济的优劣性 307

第四编 手工业 313

第一章 手工业的组织形式 315

第一节 官府手工业 315

第二节 私营手工业 322

第三节 家庭手工业 324

第二章 秦汉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326

第一节 冶铁业 326

第二节 冶钢业 326

第三节 纺织业 329

第四节 造纸业 332

第五节 陶瓷制造业 333

第六节 漆器制造业 334

第七节 造船业 335

第五编 商业 337

第一章 秦汉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 339

第一节 秦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经济上的统一措施 339

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商业繁荣 341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官营商业的膨胀 344

第二章 商业城市的繁荣 351

第三章 市场的结构和管理制度 354

第一节 市场的结构设置 354

第二节 市的管理制度 355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对西域的贸易 35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对外贸易 357

第二节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 359

第三节 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 359

第四节 对朝鲜、日本和南海诸国的贸易 360

第六编 货币与物价管理 363

第一章 秦汉货币 365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365

第二节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367

第三节 王莽的货币改制 374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钱币 377

第五节 汉代其他几种货币 377

第一节 市场价格的评定与执行 381

第二章 秦汉的物价管理制度 381

第二节 价格管理的应用范围 382

第三节 物价管理的局限性 386

第七编 赋税与徭役 389

第一章 赋税制度 391

第一节 土地税 391

第二节 人头税 396

第三节 财产税 399

第四节 商业交易税 402

第五节 关税 403

第六节 山海陂泽之税 404

第一节 更卒 406

第二章 徭役制度 406

第二节 正卒 409

第八编 交通运输 415

第一章 陆上交通干线 417

第二章 水河航线 421

第一节 内河航运 421

第二节 海上交通 425

第三章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能力 427

第一节 人力负重步行 427

第二节 车辆载运 429

第三节 乘马行驶 429

第四章 交通管理制度 434

第一节 驰道的管理 434

第二节 关禁制度 435

第四节 严禁夜行 438

第三节 邮传制度 438

第九编 生活习俗 441

第一章 服饰 443

第一节 衣料 443

第—节 头衣 444

第二节 上衣 446

第四节 下衣 448

第五节 足衣 449

第八节 佩饰 450

第二章 饮食 452

第一节 主食 452

第三节 饮料 456

第二节 副食 456

第四节 饮食习惯 460

第三章 居住 464

第一节 住宅 464

第二节 宫室 466

第三节 起居用具 468

第四节 闾里 471

第五节 官舍 472

魏晋南北朝卷 475

第一章 新经济重心的形成 477

第一节 南方经济初步开发 477

第二节 新经济重心的形成 490

第一节 北方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 521

第二章 北方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 521

第二节 局部地区的发展及开发 540

第三节 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继续及平均亩产估计 547

第三章 内徙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559

第一节 西、北边缘地区内徙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 559

第二节 内徒诸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579

第四章 大土地所有制 600

第一节 北方大土地所有制 600

第二节 南方大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613

第三节 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途径 626

第四节 租佃关系 640

第五章 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 667

第二节 依附民 691

隋唐五代卷 711

隋唐五代卷 711

第一章 农业 713

第一节 关于农业的几个数字 713

第一节 关于农业的几个数字 713

第一章 农业 713

第二节 农产品的商品化 724

第二节 农产品的商品化 724

第三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 746

第三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 746

第一节 手上业者身分的变化 760

第二章 手工业 760

第一节 手工业者身分的变化 760

第二章 手工业 760

第二节 手工业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 783

第二节 手工业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 783

第三节 手工业与市场和商品经济联系的变化 795

第三节 手工业与市场和商品经济联系的变化 795

第一节 唐代的坊市制度 819

第一节 唐代的坊市制度 819

第三章 商业 819

第三章 商业 819

第二节 唐后期商业的发展 832

第二节 唐后期商业的发展 832

第三节 商人的活跃 843

第三节 商人的活跃 843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商业 855

第四章 货币经济 868

第四章 货币经济 868

第五章 区域经济 883

第一节 北方的区域经济与城市 883

第五章 区域经济 883

第一节 北方的区域经济与城市 883

第二节 经济重心的南移 891

第二节 经济重心的南移 891

第一节 租赋制度的发展变化——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903

第六章 财政 903

第一节 租赋制度的发展变化——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903

第六章 财政 903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演进 916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演进 916

第三节 专卖制度的发展 927

第三节 专卖制度的发展 927

宋辽夏金卷 945

宋辽夏金卷 945

第一章 导论 947

第一节 宋代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947

第一章 导论 947

第一节 宋代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947

第二节 辽夏金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949

第二节 辽夏金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949

第二章 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区差异 951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951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951

第二章 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地区差异 951

第二节 农业各部门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变化 982

第二节 农业各部门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变化 982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999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999

第四节 人口、垦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 1006

第四节 人口、垦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 1006

第三章 宋代农业的生产关系及其变化 1014

第三章 宋代农业的生产关系及其变化 1014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的各种形态和土地兼并 1014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的各种形态和土地兼并 1014

第二节 地租剥削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1023

第二节 地租剥削形态其发展变化 1023

第三节 宋代地主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030

第三节 宋代地主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030

第四节 宋代的农民状况 1038

第四节 宋代的农民状况 1038

第五节 农民的再生产及其分化 1042

第五节 农民的再生产及其分化 1042

第四章 宋朝政府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和有关的扶持措施 1071

第四章 宋朝政府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和有关的扶持措施 1071

第一节 宋朝的户等制度和赋税剥削制度 1071

第一节 宋朝的户等制度和赋税剥削制度 1071

第二节 宋代的役法及其演变 1081

第二节 宋代的役法及其演变 1081

第三节 宋朝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1090

第三节 宋朝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1090

第五章 宋代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1100

第一节 矿冶业的巨大进步 1100

第一节 矿冶业的巨大进步 1100

第五章 宋代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1100

第二节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109

第二节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109

第三节 各种制造业、加工业的状况 1117

第三节 各种制造业、加工业的状况 1117

第四节 手工业者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雇工的发展 1131

第四节 手工业者的组织、管理制度与雇工的发展 1131

第一节 对茶叶流通的控制 1138

第六章 宋代禁榷专卖制度 1138

第一节 对茶叶流通的控制 1138

第六章 宋代禁榷专卖制度 1138

第二节 食盐生产和流通的政策变更 1148

第二节 食盐生产流通的政策变更 1148

第三节 酒、醋、香、矾专卖政策及其变革 1157

第二节 酒、醋、香、矾专卖政策及其变革 1157

第一节 国内市场的飞跃发展 1167

第七章 宋代商业的发展繁荣 1167

第一节 国内市场的飞跃发展 1167

第七章 宋代商业的发展繁荣 1167

第二节 国内商业管理制度与商税问题 1178

第二节 国内商业管理制度与商税问题 1178

第三节 宋代的外贸及其管理 1186

第二节 宋代的外贸及其管理 1186

第八章 宋代货币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1196

第八章 宋代货币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1196

第一节 金属货币的发行和钱荒问题 1197

第一节 金属货币的发行和钱荒问题 1197

第二节 纸币的产生、发展和南宋的通货膨胀 1207

第二节 纸币的产生、发展和南宋的通货膨胀 1207

第三节 便钱汇兑与证券买卖 1215

第三节 便钱汇兑与证券买卖 1215

第四节 高利贷的活跃和宋政府的干预 1221

第四节 高利贷的活跃和宋政府的干预 1221

第九章 契丹辽国和西夏的经济状况 1235

第一节 契丹辽国的经济发展 1235

第一节 契丹辽国的经济发展 1235

第九章 契丹辽国和西夏的经济状况 1235

第二节 西夏经济发展状况 1243

第二节 西夏经济发展状况 1243

第一节 女真金朝的社会形态家牧业 1250

第十章 女真金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250

第十章 女真金朝杜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1250

第一节 女皇金朝的社会形态和农牧业 1250

第二节 金朝工商业的发展 1261

第二节 金朝工商业的发展 1261

元朝卷 1267

元朝卷 1267

第一章 元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1269

第一节 元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269

第一节 元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269

第一章 元代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1269

第二节 元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280

第二节 元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280

第三节 修浚农田水利工程和边远地区的开发 1287

第三节 修浚农田水利工程和边远地区的开发 1287

第二章 元代工商业 1302

第二章 元代工商业 1302

第一节 元朝诸色户计对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和手工业生产 1302

第一节 元朝诸色户计对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和手工业生产 1302

第二节 元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1315

第二节 元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1315

明代编 1329

明清卷 1329

明代编 1329

明清卷 1329

第一章 概论 1331

第一章 概论 1331

第一节 传统农业区的进一步拓展 1354

第一节 传统农业区的进一步拓展 1354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1358

第二章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1358

第二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362

第二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362

第三节 农业经营方式的进步 1375

第三节 农业经营方式的进步 1375

第四节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1385

第四节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1385

第三章 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13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 1413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 1413

第三章 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13

第二节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427

第二节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427

第三节 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43

第三节 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443

第一节 商业与市场的发展 1454

第四章 商业的发展与金融信贷 1454

第四章 商业的发展与金融信贷 1454

第一节 商业与市场的发展 1454

第二节 商业资本与商人集团 1477

第二节 商业资本与商人集团 1477

第三节 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1489

第二节 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1489

第三节 货币制度与金融业 1492

第四节 货币制度与金融业 1494

第五章 国家财政 1502

第一节 财政管理 1502

第一节 财政管理 1502

第五章 国家财政 1502

第二节 财政收入 1509

第二节 财政收入 1509

第三节 财政支出 1525

第二节 财政支出 1525

第四节 皇室财政 1538

第四节 皇室财政 1538

第五节 太仓收支 1543

第五节 太仓收支 1543

清代前期编 1551

清代前期编 1551

第一章 概论 1553

第一章 概论 1553

第一节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1567

第二章 地主经济制的演变与农业生产发展 1567

第一节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1567

第二章 地主经济制的演变与农业生产发展 1567

第二节 地主经济制的变化 1592

第二节 地主经济制的变化 1592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1613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1613

第一节 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638

第一节 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638

第三章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手工业生产水平 1638

第三章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手工业生产水 1638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1683

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1683

第四章 商业、金融业的发展 1691

第一节 沿海、沿江贸易的发展与流通格局的变化 1691

第一节 沿海、沿江贸易的发展与流通格局的变化 1691

第四章 商业、金融业的发展 1691

第二节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1710

第二节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1710

第三节 商人与商业资本 1738

第三节 商人与商业资本 1738

第四节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1758

第四节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1758

第五章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765

第一节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1765

第一节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1765

第五章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765

第二节 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797

第二节 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797

第三节 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 1816

第三节 传统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 1816

第一节 财务行政机构和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 1820

第六章 国家财政和经济政策 1820

第一节 财务行政机构和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 1820

第六章 国家财政和经济政策 1820

第二节 财政收入 1824

第二节 财政收入 1824

第三节 财政支出 1843

第三节 财政支出 1843

第四节 收支大势 1855

第五节 经济政策 1863

第五节 经济政策 1863

近代卷 1881

导论 1883

导论 1883

近代卷 1883

第一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中国近代经济的艰难发展(1840年~1894年) 1905

第一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中国近代经济的艰难发展(1840年~1894的) 1905

第一节 鸦片战争及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1907

第一章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1907

第一章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1907

第一节 鸦片战争及西方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1907

第二节 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和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 1922

第二节 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和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 1922

第三节 租界的形成和外资企业的进入 1935

第三节 租界的形成和外资企业的进入 1935

第一节 买办制度的形成与买办势力的壮大 1945

第二章 买办制度的形成及外贸流通网中华商的变化 1945

第一节 买办制度的形成与买办势力的壮大 1945

第二章 买办制度的形成及外贸流通网中华商的变化 1945

第二节 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的变化 1954

第二节 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的变化 1954

第三节 中国金融组织的变化 1963

第三节 中国金融组织的变化 1963

第一节 太平天国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及清政府财政收入制度的变化 1971

第三章 农民大起义及19世纪中期清政府财经制度的若干变化 1971

第三章 农民大起义及19世纪中期清政府财经制度的若干变化 1971

第一节 太平天国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及清政府财政收入制度的变化 1971

第二节 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洋务派军用工业的产生 1982

第二节 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洋务派军用工业的产生 1982

第三节 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延续和变化 1995

第三节 农民大起义失败后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延续和变化 1995

第四章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前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渗透的加强 2001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列强在中国的新特权 2001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新特权 2001

第四章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前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渗透的加强 2001

第二节 外国银行在华势力的扩张 2012

第二节 外国银行在华势力的扩张 2012

第三节 外国对华贸易的发展 2023

第三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 2023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分解及商业、金融业的发展 2034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变化 2034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战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变化 2034

第一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2045

第十三章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2045

第十三章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2045

第一节 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2045

第一节 自然经济的分解及商业、金融业的发展 2050

第二节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2050

第三节 民间近代工矿交通业的产生与发展 2059

第二节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059

第三节 民间近代工矿交通业的产生与发展 2059

第二编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1895年~1937年8月) 2069

第二编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1895年~1937年8月) 2069

第一节 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斗争 2071

第六章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及对华投资的扩张 2071

第六章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及对华投资的扩张 2071

第一节 帝国主义分割中国的斗争 2071

第二节 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外国资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2082

第七章 旧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2112

第一节 19世纪末清政府的经济政策 2112

第一节 19世纪末清政府的经济政策 2112

第七章 旧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2112

第二节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中的经济内容 2134

第二节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中的经济内容 2134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2149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2149

第四节 北洋政府经济政策及其实效 2154

第四节 北洋政府经济政策及其实效 2154

第五节 1928~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2183

第五节 1928~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 2183

第一节 轻纺工业 2203

第一节 轻纺工业 2203

第八章 工矿业的发展 2203

第八章 工矿业的发展 2203

第二节 矿冶业及军事工业 2221

第二节 矿冶业及军事工业 2221

第三节 化学工业 2235

第二节 化学工业 2235

第四节 手工业的发展 2240

第四节 手工业的发展 2240

第五节 小结 2248

第五节 小结 2248

第一节 铁路 2253

第九章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253

第九章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253

第一节 铁路 2253

第二节 公路 2262

第二节 公路 2262

第三节 民用航空 2270

第三节 民用航空 2270

第四节 水运 2274

第四节 水运 2274

第五节 邮电 2280

第五节 邮电 2280

第六节 小结 2286

第六节 小结 2286

第十章 中外贸易及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2292

第一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2292

第十章 中外贸易及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2292

第一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2292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2318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 2318

第十一章 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2328

第一节 国内市场的主要特点 2328

第十一章 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2328

第一节 国内高层的主要特点 2328

第二节 商业结构的变化与商人资本的发展 2336

第二节 商业结构的变化与商人资本的发展 2336

第三节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2343

第三节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2343

第十二章 农业经济 2355

第十二章 农业经济 235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状况及其变化 235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状况及其变化 2355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2375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2375

第三编 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1937年7月~1949年10月) 2391

第三编 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1937年7~1949年10月) 2391

第十三章 日军铁蹄下的殖民地经济 2393

第十三章 日军铁蹄下的殖民地经济 2393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经济的破坏和掠夺 2409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经济的破坏和掠夺 2409

第十四章 1937年7月至1949年的国统区经济 2425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 2425

第十四章 1937年7月至1949年的国统区经济 2425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 2425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经济 2457

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经济 2457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及其在大陆的胜利 2479

第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及其在大陆的胜利 247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丰主义经济的成长 2486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义经济的成长 2486

第一节 伪满时期中国东北殖民地经济 2493

第一节 伪满时期中国东北殖民地经济 2493

第一编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2513

现代卷 2513

第一编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2513

现代卷 2513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515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2515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2515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2515

第二节 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 2519

第二节 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 2519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2524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2524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533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 2533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 2533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533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2540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2540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改革 2550

第四节 农村土地改革 2550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改革 2550

第四节 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办法 2560

第五节 合作社的整顿和发展 2574

第五节 合作社的整顿和发展 2574

第六节 公私合营、中外合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变革 2584

第六节 公私合营、中外合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变革 2584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592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 2592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592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 2592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大陆的胜利 2596

第二节 新民主义经济在中国大陆的胜利 2596

第二节 工业经济的恢复利发展 2597

第三节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2599

第四节 财政金融状况的根本好转 2607

第四节 财政金融状况的根本好转 2607

第五节 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 2618

第五节 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建设 2618

第六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619

第六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619

第一节 我国工业化的条件和政府关于工业化的思路 2624

第一节 我国工业化的条件和政府关于工业化的思路 2624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2624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2624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630

第四节 在规模建设的开始 2630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630

第三节 第一个五个计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2637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2637

第四节 大规模建设的开始 2647

第五节 争取外援和对外经济援助 2659

第五节 争取外援和对外经济援助 2659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2669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2669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和遇到的问题 2670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和遇到的问题 2670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 267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 2674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2682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2682

第五节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2688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2688

第二节 工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2697

第六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 2698

第五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 2698

第三节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2699

第七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和调整 2706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和调整 2706

第七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的变革 2718

第七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的变革 2718

第一节 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和“反冒进” 2726

第六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2726

第六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遗留的问题 2726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2738

第一节 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和“反冒进” 2738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2738

第三节 “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后果 2742

第三节 “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紧运行的双重后果 2742

第二编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2757

第二编 1958~197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演变 27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 2759

第七章 “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759

第七章 “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27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 2759

第二节 北戴河会议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2767

第二节 北戴河会议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2767

第三节 庐山会议前的纠“左” 2773

第三节 庐山会议前的纠“左” 2773

第四节 庐山会议的转折和继续“跃进” 2781

第四节 庐山会议的转折和继续“跃进” 2781

第五节 “左”倾错误重新泛滥 2785

第五节 “左”倾错误重新泛滥 2785

第六节 “大跃进”的成就及其严重后果 2789

第六节 “大跃进”的成就及其严重后果 2789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2794

第八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 2794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2794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2794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279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2797

第三节 调整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2823

第三节 调整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2823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调整任务的完成 2843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调整任务的完成 2843

第九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2847

第一节 “三五”计划的制定与“文革”的发动 2847

第一节 “三五”计划的制定与“文革”的发动 2847

第九章 “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艰难发展 2847

第二节 管理体制大变动与“三五”计划的完成 2857

第二节 管理体制大变动与“三五”计划的完成 2857

第三节 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 2866

第三节 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 2866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 2873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缓慢发展 2873

第五节 努力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2881

第五节 努力开拓对外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2881

第六节 邓小平1975年的整顿和“四五”计划的完成 2890

第六节 邓小平1975年的整顿和“四五”计划的完成 2890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经济恢复 2900

第十章 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2900

第十章 徘徊中前进的国民经济 2900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的经济恢复 2900

第二节 经济领域一些“左”倾方针的持续和新的冒进 2907

第二节 经济领域一些“左”倾方针的持续和新的冒进 2907

第三节 探索新路的初步尝试 2911

第三节 探索新路的初步尝试 2911

第四节 1978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 2913

第四节 1978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比较 2913

第三编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2931

第三编 1978~1998年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2931

第一节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2933

第十一章 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933

第一节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2933

第十一章 经济调整和开始改革开放 2933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三年调整 2944

第二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三年调整 2944

第三节 在经济调整中开始改革开放 2959

第三节 在经济调整中开始改革开放 2959

第四节 新的建设纲领的提出和“六五”计划 2974

第四节 新的建设纲领的提出和“六五”计划 2974

第十二章 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2990

第一节 第一个体制改革纲领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2990

第十二章 全面改革的实施和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曲折 2990

第一节 第一个体制改革纲领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2990

第二节 经济过热的原因和“软着陆”的主要措施 3002

第二节 经济过热的原因和“软着陆”的主要措施 3002

第三节 在通货膨胀中改革迈出新步伐 3026

第三节 在通货膨胀中改革迈出新步伐 3026

第二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 3055

第二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 3055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与继续改革开放 3066

第三节 治理整顿与继续改革开放 3066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074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3074

第一节 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策 3074

第一节 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策 307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3086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3086

第三节 在高速增长中平衡总量,调整结构 3116

第三节 在高速增长中平衡总量,调整结构 3136

第四编 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3145

第四编 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3145

第十五章 香港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3147

第一节 156年(1841~1997)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3147

第一节 156年(1841~1997年)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3147

第十五章 香港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3147

第二节 现代香港经济的产业结构、动作和基本特征 3176

第二节 现代香港经济的产业结构、动作和基本特征 3176

第三节 香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发展演变 3233

第十六章 澳门地区的经济发展 3277

第一节 中葡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3277

第一节 中葡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3277

第十六章 澳门地区的经济发展 3277

第二节 澳门经济的发展历程 3279

第二节 澳门经济的发展历程 3279

第一节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3304

第一节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3304

第十七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3304

第十七章 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3304

第二节 台湾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演变 3322

第二节 台湾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演变 3322

第三节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 3333

第三节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 3333

本册主要参考书目 3342

本册主要参考书目 3342

出版后记 3345

出版后记 334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