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民主党派史
中国民主党派史

中国民主党派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晓华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20504183X
  • 页数:95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民主党派史》目录

目 录 1

序 言 王兆国 1

绪论 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史 29

第一章在民主革命中孕育 29

第一节 孙中山缔造中国国民党 29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32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的分化与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 37

第二章成立组织及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47

第一节 民革的成立 47

第二节 民革反对蒋家王朝的斗争 51

第三节 响应“五一”号召,参加新政协运动 53

第三章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59

第一节 民革组织的统一与发展 60

第二节 为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任务而斗争 63

第三节 参加国家管理和重大决策的讨论 68

第四节 积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72

第四章在曲折发展中经受考验 79

第一节 整风和反右派运动前后的民革 79

第二节 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调整与改善 82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民革 85

第四节 批判林彪、“四人帮”和恢复组织活动 89

第五章新时期的新局面 92

第一节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92

第二节 民革工作的新局面 97

第三节 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99

第四节 新形势下的自身建设 103

第六章定位参政党地位以后 107

第一节 中共中央《意见》的制定 107

第二节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0

第三节 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责 113

第四节 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118

第五节 促进祖国统一工作的新发展 122

第六节 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125

第七节 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28

中国民主同盟史 135

第一章 中国民主同盟的建立,坚持民主,团结抗日 135

(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 135

第一节 民主党派的初步结合 135

第二节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秘密建立 137

第三节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公开活动 138

第四节 积极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39

第五节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 141

第六节 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42

第一节 民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 145

第二章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145

(1945年8月至1947年12月) 145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47

第三节 发动反内战运动 148

第四节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149

第五节 坚持政协路线,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 152

第六节 反对国民党发动东北内战和全面内战 153

第七节 李公朴、闻一多血案 155

第八节 拒绝参加“国大”和政府 157

第九节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 159

第十节 积极参加反美反蒋的斗争 161

第十一节 民盟被迫解散,转入地下斗争 162

第三章 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参加筹建新中国 166

(1947年12月至1949年10月) 166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 166

第二节 在国内外开展反美蒋斗争 169

第三节 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 171

第四节 揭露美蒋新的和谈阴谋,批判美国的白皮书 173

第五节 参加新政协和开国大典 174

第四章为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 177

(1949年10月至1953年5月) 177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 177

第二节 为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 179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全国组织宣传工作会议 181

第四节 整理、发展和巩固盟的组织 182

第五节 《光明日报》、《盟讯》创刊 183

第六节 待解放区民盟组织和盟员的英勇斗争 184

第五章 团结教育知识分子,走社会主义道路 186

(1953年5月至1957年6月) 186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 186

第二节 民盟在国家文教建设中发挥作用 187

第三节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第 190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0

第四节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建议 192

第五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

第六节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帮 195

助中国共产党整风 195

第六章在反右派斗争和十年内乱中经受考验 197

(1957年6月至1976年10月) 197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和所谓“章罗联盟” 197

第二节 盟内整风和盟领导的“左”的错误 198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

第四节 以“服务和改造”为中心 202

第五节 中国民主同盟三届二中全会(扩大)会议 203

和“神仙会” 203

第六节 中国民主同盟三届三中全会 205

第七节 批判《海瑞罢官》和民盟被迫停止活动 206

第七章拨乱反正,民盟恢复活动 209

(1976年10月至1983年12月) 209

第一节 民盟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成立 209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11

第三节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212

第四节 恢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213

第八章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民盟工 216

作进人新的历史时期 216

(1983年12月至1988年10月) 216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16

第二节 与中国共产党齐心协力搞好改革开放 218

第三节 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工作,开辟新时期参政议政的 220

新领域 220

献计出力 221

第四节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就教育和知识分子问题 221

第五节 面向社会,开发智力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223

第六节 促进祖国统一,开展“三胞”工作,扩大对外交流 225

第七节 加强民盟自身建设,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226

第八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29

第九章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232

商制度 232

(1988年10月至1992年12月) 232

第一节 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责 232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为“四化”服务 235

的工作 235

第三节 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安定团结 236

第四节 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237

第五节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参政党机制 238

第六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40

第一节 加强参政意识,努力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242

(1992年12月至1997年10月) 242

第十章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开拓民盟工 242

作的新局面 242

第二节 发挥智力优势,开拓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245

第三节 继续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 248

第四节 贯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 249

业的实现 249

第五节 加强思想和组织建设,实现盟的跨世纪新老交替和 250

政治交接 250

第六节 中国民主同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52

中国民主建国会史 259

第一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的诞生 259

第一节 诞生 259

第二节 国是主张 260

第三节 领导机关 261

第一节 促进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263

第二章 为民主建国而奋斗 263

第二节 争取和平,要求民主 266

第三章响应“五一”号召参加新政协 271

第一节 响应“五一”号召,接受中共领导 271

第二节 为建立新中国做出贡献 272

第三节 参加新政协 275

第四节 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277

第四章踏上人民民主新历程 279

第一节 贯彻《共同纲领》 279

第二节 参加三大革命运动 282

第三节 “三反”和“五反”运动 284

第五章 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迎接社会主义改造 287

第一节 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287

第二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88

第三节 迎接公私合营高潮 289

第四节 发挥工商界家属的特殊作用 292

第五节 开展人民外交 293

第六章历史道路上的严峻考验 294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一场争论 294

第二节 在反右派斗争中 295

第三节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96

第四节 十年动乱 298

第七章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299

第一节 拨乱反正,恢复活动 299

第二节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01

第三节 为四化建设服务 303

第四节 适应工作重点转移,加强自身建设 307

第八章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309

第一节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309

第二节 为经济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311

第三节 发挥协商、监督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12

第四节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各项活动不断深化 314

第五节 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工作 317

第六节 组织建设稳步前进,思想建设得到加强 318

第七节 纪念民建成立四十周年大会 321

第九章在改革和建设中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 323

第一节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323

第二节 不平凡的1989年 325

第三节 贯彻中共中央14号文件积极参政议政 328

第四节 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 331

第五节 广泛协作,支边扶贫 333

第六节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34

第七节 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和人民外交活动 335

第八节 全国优秀会员、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336

第九节 贯彻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组织工作方针 338

第一节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39

第十章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39

第二节 贯彻六大精神,全面推进工作 341

第三节 纪念民建成立五十周年大会 343

第十一章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45

第一节 开拓前进的五年 345

第二节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46

中国民主促进会史 351

第一章民进的创建及早期斗争 351

第一节 民进的创建 351

第二节 早期斗争 355

第三节 “六二三”反内战大会和下关事件 359

第二章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 364

第一节 参加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364

第二节 制订新的行动方针 368

第三节 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371

第一节 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376

第三章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参加筹建新政协工作 376

第二节 在港活动和参加筹建新政协工作 378

第三节 以实际行动迎接全国解放 382

第四节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84

第四章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86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参加各项政治运动 386

第二节 平稳发展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391

第三节 在曲折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395

第五章恢复活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403

第一节 恢复活动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03

第二节 协助落实政策 调动会员积极性 406

第三节 拓宽工作领域 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407

第六章 全面开创工作新局面 414

第一节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14

第二节 全面开创工作新局面 415

第三节 加强自身建设和全国代表会议 419

第七章 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奋斗 424

第一节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424

第二节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意见》 427

第三节 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责 429

第四节 按参政党标准加强自身建设 433

第八章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36

第一节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36

第二节 开拓奋进 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 438

第三节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44

中国农工民主党史 449

第一章酝酿组党 449

第一节 组党的缘起 449

第二节 酝酿组党的经过 451

第三节 以中华革命党名义顶风而出 454

第四节 中华革命党的作为 456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 459

第一节 临委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459

第二节 临委会的组织状况和宣传活动 462

第三节 临委会的民运工作和军事运动 465

第四节 邓演达被害后的组织状况和主要活动 468

第三章为抗日救亡改称中华民族解放行动 471

委员会 471

第一节 执行“抗日联共反蒋”的方针 471

第二节 以推动抗日为中心工作 474

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的历史新阶段 476

第四节 为坚持抗战与实行民主而斗争 479

第五节 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483

第一节 反对内战反对分裂 488

工民主党 488

第四章在民主革命的决战时刻易名中国农 488

第二节 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而努力 491

第三节 迎接全国解放 493

第四节 为升起五星红旗做贡献 496

第五章为实现《共同纲领》而奋斗 499

第一节 决定接受共产党领导和整理党务 499

第二节 为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而努力 502

第三节 贯彻人民政协的三大任务 505

第六章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努力 508

第一节 学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 508

第二节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510

第三节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12

第七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中经受考验 516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 516

第二节 克服三年经济困难 519

第三节 从“三个主义”教育到“文化大革命” 521

第八章进人新的历史时期 526

第一节 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恢复活动 526

第二节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照耀下前进 529

第三节 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532

第九章全面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535

第一节 进一步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535

第二节 进一步开拓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538

第三节 加强自身建设 541

第十章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543

第一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543

第二节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546

第三节 自身建设的新篇章 550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 554

第一节 围绕中心任务履行参政党职能 554

第二节 发挥优势开辟为社会服务的新领域 558

第三节 自身建设常抓不懈 560

中国致公党史 567

第一章 中国致公党的建立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567

(1925年至1945年) 567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会 567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 570

第二章 中国致公党恢复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573

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 573

(1945年至1949年) 573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的工作恢复 573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575

第三节 参加筹建新政协 迎接新中国 578

(1949年至1952年) 582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582

第三章 中国致公党为巩固新政权而奋斗 582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583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致公党 584

第四章 中国致公党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 588

改造时期的活动 588

(1952年至1956年) 588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588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589

第三节 中国致公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591

第五章 中国致公党在曲折中前进 593

(1957年至1976年) 593

第一节 反右斗争扩大化对致公党的影响 593

第二节 贯彻服务与改造的方针,团结和推动归侨、侨眷 594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594

第三节 经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596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恢复活动 597

第六章 中国致公党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597

(1976年至1982年) 597

第二节 中国致公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599

第三节 中国致公党组织的发展和思想建设 600

第四节 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601

落实有关政策 601

第五节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致公党的各项工作 602

第七章 中国致公党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 604

(1983年至1987年) 604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604

第二节 认真学习、贯彻《纪要》精神,加强组织建设 605

第三节 中国致公党全国代表会议 606

第四节 认真履行政党职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出 608

新的贡献 608

第五节 请进来、走出去,拓展海外联谊工作 609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611

第八章 中国致公党努力提高全党的整体素质 611

(1988年至1991年) 611

第二节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意见》,加强自身建设 612

第三节 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 613

第四节 进一步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和海外联谊活动 615

第九章 中国致公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7

政党而不懈努力 617

(1992年至1997年) 617

第一节 中国致公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617

第二节 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履行参政党职责 618

第三节 加强对全党组织工作的领导 620

第四节 拓展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 622

第五节 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624

第六节 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 625

做出新贡献 628

第十章 中国致公党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大业 628

九三学社史 633

第一章抗日战争后期的形势和“民主 633

科学座谈会” 633

第一节 九三学社产生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633

第二节 “民主科学座谈会”的主张及主要成员 635

第二章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与巨大鼓舞 640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谈判 640

第二节 毛泽东接见许德珩和劳君展 641

第三节 毛泽东接见梁希、藩菽、金善宝等科学家 643

第三章九三学社的建立 645

第一节 九三学社筹备会 645

第二节 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及其政治主张 646

第三节 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 648

第一节 在民主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 650

第四章反对内战,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650

第二节 围绕政治协商会议的斗争 651

第三节 围绕伪国大的斗争 652

第四节 反内战斗争 655

第五节 反美抗暴斗争 656

第五章九三学社总社在北平的活动 658

第一节 总社北迁及配合中共地下党的斗争 658

第二节 三教授事件 660

第六章上海、重庆、南京分社的活动 662

第一节 上海分社的成立与反美扶日运动 662

第二节 重庆分社的成立与斗争 664

第三节 南京九三学社社员的斗争 665

第七章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和参加新政协 666

第一节 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666

第二节 迎接北平和平解放 667

第三节 光荣参加新政协 668

第八章 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奋斗 670

第一节 从酝酿解散到恢复发展 670

第二节 具有特殊意义的两次全国工作会议 672

第三节 参加三大运动、“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 674

第九章 迎接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向科学进军 680

第一节 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 680

第二节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和向科学进军 682

第三节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684

第四节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689

第十章严峻的考验 691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 691

“神仙会” 691

第二节 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严峻考验 692

第三节 难能可贵的贡献 693

第十一章迎接新时期的到来 697

第一节 粉碎“四人帮”后逐步恢复活动 697

第二节 协助党和政府落实政策,调动社员的积极性 699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00

第十二章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为社会主义 702

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702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702

第二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703

第三节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705

第十三章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 708

第一节 参政议政职能增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 708

第二节 社的组织发展,社内思想活跃 710

第三节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12

制度 714

第一节 中共中央《意见》的制定及其主要精神 714

第十四章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714

第二节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全面开创 716

工作新局面 716

第三节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719

第十五章 面向新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21

上奋勇前进 721

第一节 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参政水平,发挥参政党整体 722

作用 722

第二节 发挥智力优势,支边扶贫,建立科技合作区,探索 724

科教服务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724

第三节 围绕跨世纪政治交接的总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726

第四节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728

第一节 台盟成立的历史背景 735

(1947年至1948年) 735

第一章台盟的创建 735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史 735

第二节 台盟的成立和纲领 736

第三节 建盟初期的活动 737

第二章参加新中国的建立 739

(1949年至1950年) 739

第一节 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 739

第二节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40

第三节 建立和发展组织 741

第三章 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解放台湾而奋斗 743

(1950年至1955年) 743

第一节 解放台湾 抗美援朝 民主改革 743

第二节 组织整顿和调整 745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稳步发展 746

第四节 和平解放台湾方针 747

(1956年至1966年) 748

第一节 中共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748

第四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曲折前进 748

第二节 贯彻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 750

第三节 反对美国分裂阴谋 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752

第五章经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验 754

(1966年至1976年) 754

第六章 台盟在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756

(1977年至1983年) 756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756

第二节 第二次全盟代表大会 757

第三节 台盟工作的发展 760

第七章开创台盟工作新局面 763

(1983年至1987年) 763

第一节 第三次全盟代表大会 763

第二节 参加国家政治生活 765

第三节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765

第四节 为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767

第五节 加强自身建设 768

第八章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769

(1987年至1992年) 769

第一节 第四次全盟代表大会 769

第二节 经受政治风波的考验 771

第三节 中共中央《14号文件》的制定和学习 772

第四节 发挥参政党作用 773

第九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777

(1992年至1997年) 777

第一节 拥护中共十四大 777

第二节 第五次全盟代表大会 778

第三节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780

第四节 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782

第五节 跨世纪自身建设 785

第一节 不寻常的1997年 788

第十章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 788

而奋斗 788

第二节 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五十周年 790

第三节 纪念台盟成立五十周年 791

第四节 第六次全盟代表大会 794

结束语 798

附 录 801

附录一各民主党派章程 80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章程 801

中国民主同盟章程 809

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 816

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 823

中国农工民主党章程 830

中国致公党章程 837

九三学社章程 845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章程 851

附录二各民主党派历届领导人名单 856

民革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56

民盟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59

民建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61

民进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64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66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69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71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历届领导人名单 874

附录三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 876

(以姓氏笔画为序) 877

丁石孙(876) 于生龙(876) 万国权(876) 千家驹 877

马大猷(877) 马叙伦(877) 王 选(878) 王一帆 878

王人旋(878) 王文元(878) 王立平(878) 王光英 879

王竹溪(879) 王宋大(879) 王昆仑(879) 王绍鏊 8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