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树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2001·247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世界观和哲学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8

二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2

奴隶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2

封建社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2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前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8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3

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9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5

辩证唯物主义 4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43

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43

自发的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 43

哲学的物质概念 45

二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51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51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53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55

三 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57

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58

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61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64

第三章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70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70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 7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4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 76

二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79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83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90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90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91

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95

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97

二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01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102

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103

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104

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06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09

一 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9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0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1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6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方法 120

二 矛盾的特殊性 122

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矛盾特殊性 123

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126

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132

三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35

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 135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 140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45

一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145

质 145

量 148

度 150

二 量变和质变 153

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53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156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59

三 量变质变的特殊性 162

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 162

飞跃形式的多样性 163

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 16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69

一 辩证的否定 169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169

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70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72

二 否定之否定 176

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76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1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84

三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85

否定方式的多样性 186

曲折前进的复杂性 187

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 189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93

一 本质和现象 194

二 内容和形式 198

三 原因和结果 203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 208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 212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219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19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220

科学的可知论 221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25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22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226

实践和主体、客体 22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231

三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34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234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36

四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239

客观真理 23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2

第十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247

一 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 247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47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53

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 255

二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256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256

真理在克服谬误过程中发展 260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63

实践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263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66

自由和必然 268

历史唯物主义 273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273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74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77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77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 278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意义 281

三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85

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86

人口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89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91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95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95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295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301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0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30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形式 312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7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317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21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28

一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28

社会的经济基础 330

社会的上层建筑 330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332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3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35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3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39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41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特点 342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343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45

四 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民族 家庭 348

原始的社会共同体 民族 349

家庭 353

第十四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357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 357

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的本质 35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63

二 社会革命 369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 369

社会革命的类型 373

三 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78

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378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380

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是历史的必然 386

第十五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88

一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388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89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390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93

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 394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96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397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410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 405

三 国家的消亡 410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412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12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16

三 社会意识的作用 420

四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424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424

道德 426

艺术 432

宗教 437

第十七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43

一 科学的本质和社会职能 443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443

科学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 446

科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448

二 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条件 451

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451

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456

三 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458

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5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 462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67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67

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467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469

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73

二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75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 476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478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480

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483

三 党的群众路线 486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486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