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兴工业与儒家文化  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
新兴工业与儒家文化  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

新兴工业与儒家文化 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志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时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093212
  • 页数:557 页
图书介绍:
《新兴工业与儒家文化 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目录

第一章 新加坡从开埠到建国 1

第一节 信诃补罗王朝与马六甲王国 1

一、狮城的传说 1

二、信诃补罗王国 2

三、暹罗统治与马六甲王朝 4

四、葡人东来和马六甲王朝的灭亡 6

第二节 莱佛士开辟新加坡 12

一、欧洲殖民势力的消长 12

二、英国势力的侵入 13

三、莱佛士与新加坡 14

四、英荷协定与新加坡主权的割让 19

第三节 海峡殖民地时期的新加坡 21

一、海峡殖民地的成立 21

二、开埠时期的社会人口状况 24

三、城市建设与政治 29

四、华人移殖新加坡 31

五、商业的进展与交通建设 33

一、日本南侵前的形势判断 35

第四节 日本攻陷新加坡 35

二、日本登陆新加坡 37

三、新加坡改称昭南岛 41

四、日本的投降 46

第五节 自治邦与共和国的诞生 47

一、林德宪制的实行 47

二、英新谈判协议 50

三、自治邦成立 52

四、从加入马来西亚到独立 57

一、“工业化”与“现代化” 62

第二章 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 62

第一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及“新加坡模式”的特殊性 62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 67

三、亚洲“四小龙模式”及其特殊性 70

四、“四小龙模式”与“巴西模式”的比较 75

第二节 工业化的道路与经济结构的变迁 80

一、赤道工业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80

二、建立工业化模式的四个重要阶段 83

三、经济结构的变迁及特点 126

四、民族企业与工业化道路 138

第三节 人力资源——新加坡工业化发展的惟一资产 171

一、劳动力:1957年到1992年间的供给与需求 174

二、新加坡人力资源的规划所依据的原则及其意义 178

三、人力资源发展的手段 180

四、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措施 188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宏观经济管理 193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东亚经济发展 193

一、新儒家及其思想 195

二、东亚模式中是否存在儒家精神 198

三、也评“新儒家” 204

四、儒家精神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208

五、结论 216

第二节 经济计划、组织机构和决策 218

一、经济计划与发展 218

二、计划制定的演变和组织机构 221

三、制定计划的思路和方法 226

四、私有化进程及展望 229

第三节 工业化中的宏观经济管理 233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233

二、以汇率政策为主导的宏观经济管理 238

三、中央公积金制度 250

四、银行管理 262

第四章 地区经济合作与工业化发展道路 274

第一节 东南亚国家联盟 274

一、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端 274

二、巴厘岛首届东盟首脑会议 278

三、1977年吉隆坡会议 284

四、第三及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 286

第二节 东盟经济合作进程 289

一、共同工业建设项目计划 290

二、互补工业计划 294

三、特惠关税制度 297

四、80年代其他领域经济合作 299

五、自由贸易区 303

第三节 东南亚“成长三角”区经济合作 312

一、“成长三角”区的形式及背景 312

二、“成长三角”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6

三、“成长三角”区的作用及展望 319

第四节 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及合作 321

一、新中建交前两国的经济关系 322

二、新中建交后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 325

三、新中经济关系稳步发展的原因 327

四、新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0

五、新中经济关系的未来发展 335

第五章 模式平衡态中政治系统要素 340

第一节 要素Ι:一党为主的政治体制 340

一、政党政治的形态 340

二、人民行动党(PAP)的成立 342

三、一党为主政治体制的形成 344

一、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 352

第二节 要素Ⅱ:现实主义的外交与国防政策 352

二、东方“以色列”的国防与外交政策 354

第三节 要素Ⅲ:维持政权的基层组织 357

一、市民评议委员会 357

二、人民协会 360

三、运营委员会 361

四、居民委员会 363

第四节 要素Ⅳ:促进发展方略的公共行政制度 365

一、公共行政制度的主要变迁 365

二、公共行政机构的业绩评估 383

一、新加坡公务员的分类 388

第五节 要素Ⅴ:高效廉洁的公务员制度 388

三、公务员的录用 389

九、公务员的考核 389

二、新加坡公务员的管理机构 389

四、公务员的晋升、调动和借用 391

五、公务员的工资 392

六、公务员的福利 395

七、公务员的休假 397

八、公务员的退休制度 397

十、公务员的进修、培训 399

十一、公务员的纪律 400

第六章 模式平衡态中文化、社会要素 403

第一节 要素Ι:复合谐调的民族文化社会 403

一、共同价值观 403

二、多元宗教政策 406

三、“华语运动” 409

第二节 要素Ⅱ: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425

一、住房政策 426

二、税收政策 441

三、公共运输及交通政策 446

四、社会福利政策 448

第三节 要素Ⅲ:教育体制及政策 454

一、1920年以前的四大源流教育 455

二、华校开始受管制 458

三、战后华文教育的兴起 459

四、建立多元民族国家的教育政策 460

五、新加坡独立以来的教育政策 462

六、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实施 464

第四节 要素Ⅳ:人口问题与政策 468

一、新加坡的人口问题 469

二、新加坡的人口政策 471

第五节 要素Ⅴ:现代化文明特征与新加坡文化的发展 476

一、现代化文明的意义 477

二、现代化文明的特征 478

三、现代化文明的发展途径 481

四、新加坡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取向 483

五、新加坡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 485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集权主义体制的形成 487

第七章 政治稳定性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487

一、集权主义体制确立的客观经济条件 488

二、“出口外向型”工业化的社会政治后果与集权主义体制的确立 492

第二节 集权主义体制的内在机制 495

一、集权主义体制的规范措施 495

二、政府与工会的关系 504

三、政府与外资的关系 507

四、政府与当地私人资本的关系 510

第三节 集权主义体制的内在矛盾及其对策 512

一、职工队伍的“软化”和政府的对策 513

二、私人资本的“软化”和政府的对策 518

第四节 结论 520

结束语 2000年新加坡经济发展目标 523

一、2000年制造业 523

二、2000年国际商业中心 525

三、2000年咨询技术计划 528

四、2000年区域化模式 530

资料来源 533

主要参考书目 545

后记 5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