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4  党委卷·行政卷·军队卷·民族卷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4  党委卷·行政卷·军队卷·民族卷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4 党委卷·行政卷·军队卷·民族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藩,胡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277456
  • 页数:100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4 党委卷·行政卷·军队卷·民族卷》目录

党委卷--中国共产党常委领导 3

第一部分 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3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不容动摇 3

(一)坚持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 3

(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

(三)社会主义中国只能由共产党领导 8

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 13

(一)党的领导的实质和科学含义 13

(二)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基本要求及其内在联系 15

三、党是通过党的纲领政策实现领导的 18

(一)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 18

(二)党的领导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决策 19

(三)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把重大政策方案法制化来实现的 23

四、党的领导要靠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24

(一)党的正确有效领导首先必须确立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24

(二)党的正确有效领导必须依靠组织上的巩固 26

(三)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27

五、坚持党的领导要改善党的领导 29

(一)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9

(二)从党的现实状况出发,切实改善自己的领导 31

第二部分 党的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34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最基本的领导制度 34

(一)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34

(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规律 37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意义的要求 39

(四)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监督 43

二、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46

(一)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46

(二)党委书记要有民主作风,并要在党委会中发挥主导作用 48

(三)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49

(一)“四个服从”是党的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纪律保证 51

三、“四个服从”的原则和纪律是民主集中制最基本的内容 51

(二)少数服从多数是“四个服从”的基础 52

(三)全党服从中央是“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一条 54

(四)执行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中央权威的历史经验 55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防止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的错误倾向,反对否定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 57

(一)防止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的必要性及其根本方法 57

(二)不容许否定民主集中制的错误的观点和思潮在党内自由泛滥 59

第三部分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62

一、党必须保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62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62

(二)理顺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67

(三)加强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68

二、党对国家政权领导的实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70

(一)组织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对国家政权领导的本质 70

(二)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完全一致 71

(一)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提出依据和意义 72

三、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72

(二)法律靠党的政策指导制定,党的政策靠法律保障实现 73

四、党既要加强对立法的领导,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纪 74

(一)党的领导同维护法律权威之间的关系 74

(二)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76

五、党政职能要分开 78

(一)党政分开的重要性 78

(二)党如何行使对政权的领导 81

(三)要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做法 83

第四部分 党对企业的领导 85

一、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85

(一)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 85

(二)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任务 89

二、党组织对企业领导的方法 96

(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96

(二)发挥党对股份制企业的领导 102

(三)加强党对三资企业的领导 106

第五部分 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11

一、党在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111

(一)党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111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12

二、健全农村基层组织 116

(一)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紧迫性 116

(二)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118

(三)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方法 119

三、加强农村党员教育 123

(一)应当重视农村党员的教育 123

(二)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进行教育 125

(三)对农村党员教育的基本方法 126

(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127

四、贯彻科技兴农方针 127

(二)坚持科技兴农,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上下功夫 129

(三)要抓住科技兴农的关键 130

五、巩固发展集体经济 132

(一)当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意义 132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 135

第六部分 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 138

一、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 138

(一)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根本任务 138

(二)宣传文化事业必须坚持“双为”方针 139

(三)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 142

(四)在改革开放中切实搞好宣传思想工作 144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148

(一)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48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51

(三)培养“四有”新人是建设精神文明的目标 152

(四)精神文明需要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 155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又反对思想僵化 156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各种错误思潮 156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 159

第七部分 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 162

一、党的统一战线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 162

(一)统一战线是在革命斗争发展中形成的 162

(二)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理论及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65

(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166

二、民主党派是参政议政的党 167

(一)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新型的关系 167

(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和原则 169

(三)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地位和作用 170

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协商制度是革命历史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173

(一)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173

(二)加强多党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176

(三)多党合作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77

四、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79

(一)多党合作基本方针的确立 179

(二)十六字方针是党做好统战工作的正确方针 180

(三)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 181

五、新时期要进一步发展扩大统一战线 183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任务 183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 183

(三)新时期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185

(四)新时期如何做好统战工作 187

第八部分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192

一、群众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 192

(一)群众团体的功能和作用 192

(二)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群众团体工作 194

(三)党要对群众团体实行统一领导 195

(一)群众团体的性质和特点 197

二、保证群众团体按照各自的特点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197

(二)党要支持群众团体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199

三、党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助手作用 202

(一)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02

(二)共青团要肩负历史重任,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07

四、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212

(一)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 212

(二)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 215

(三)加强党对妇联的领导 217

(四)在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作用中改善党的领导 217

第九部分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220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220

(一)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220

(二)从严治党要从领导干部作起 222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 226

二、党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226

(二)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30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33

三、党必须加强组织建设 236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236

(二)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45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58

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水平 270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270

(二)坚持反腐败斗争,切实纠正不正之风 275

(三)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 282

(四)坚持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289

行政卷--中国特色的行政领导 305

第一部分 行政领导职能转变 305

一、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305

(一)行政领导职能体系 305

(二)行政领导职能的制约因素 309

(三)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趋势 310

二、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重要模式:小政府、大社会 313

(一)“小政府”、“大社会”的概念 313

(二)“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的实质及作用 314

(三)目前“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问题及建议 316

三、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考 318

(一)行政领导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318

(二)行政领导职能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 324

(三)行政领导职能转变与宏观调控 326

(四)行政领导职能转变与社会保障 330

第二部分 行政领导体制 334

一、行政体制的权力结构 334

(一)分清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 334

(二)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权限划分 335

(一)理顺党政关系 341

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 341

(二)理顺政企关系 343

(三)行政机构设置科学化 345

(四)搞好行政协调 352

(五)加强行政监督 359

第三部分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366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原则和意义 366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366

(二)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原则 372

(三)我国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375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378

(一)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378

(二)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制度 380

(三)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制度 389

(四)国家公务员的交流制度 391

(五)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及奖惩 395

(六)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 398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402

(一)实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与要求 402

(二)机关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 408

(三)现有机关人员向公务员的过渡 412

第四部分 行政领导运行与效率 415

一、行政目标 415

(一)目标管理势在必行 415

(二)目标管理的质量要求 417

(三)目标管理的系统化 419

二、行政决策 421

(一)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421

(二)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424

(三)决策思维与软科学 425

(四)关于决策模式 429

三、行政执行 431

(一)行政执行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431

(二)完善行政执行过程 433

四、行政信息 437

(一)行政信息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437

(二)加强行政信息管理工作 438

五、行政效率 440

(一)行政效率的内容与测定 440

(二)影响行政效率的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 442

(三)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446

第五部分 行政领导层级 447

一、国务院行政领导 447

二、省级行政领导 451

三、地市级行政领导 458

(一)关于县级综合改革 463

四、县级行政领导 463

(二)县级市设置与管理 473

(三)怎样当好县级领导 486

五、乡镇以下的行政组织领导 497

(一)建立乡镇领导新体制 497

(二)做好乡镇领导工作 502

第六部分 城市、农村与经济特区行政领导 514

一、城市行政领导 514

(一)我国城市政府的特点与职能 514

(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 518

(三)城市领导经验 522

二、农村行政领导 533

(一)农村行政领导工作的重要性 533

(二)加强农村政权建设 536

(三)提高农村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539

三、特区行政领导 549

军队卷--军队领导与管理 555

第一部分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555

一、实现军队领导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 555

(一)正确认识军队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 555

(二)确立三位一体的总目标 557

(三)以现代化为中心以正规化建设为重点 559

(四)把教育训练提到战略地位 560

(五)抓好市场经济下的部队建设 565

二、坚定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566

(一)质量建军的实质 566

(二)质量建军的要求 570

(三)质量建军的道路 572

三、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574

(一)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 574

(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形成条件及样式 577

(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 579

(四)人仍是战争胜利决定因素 581

(五)提高部队应付局部战争能力 582

四、发扬我军革命优良传统 583

(一)发扬我军革命优良传统的意义 583

(二)我军革命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585

(三)发扬我军革命优良传统的举措 587

第二部分 军队领导工作的根本原则 591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91

(一)建军之魂、立军之本 591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制度 592

(三)保证我军政治上永远合格 592

(四)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建设 594

二、保持军队高度集中统一 596

(一)高度集中统一的基本含义 596

(二)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597

(三)严格组织纪律性 598

三、依法从严治军 600

(一)依法从严治军是我军优良传统 600

(二)切实加强军队法制建设 602

(三)从点滴入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603

(四)从严治校,造就人才 604

(五)领导和机关带头做好样子 606

四、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 607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 607

(二)做好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610

(三)开展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615

(四)研究局部战争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616

五、全面提高站队战斗力 617

(一)战斗力的深刻内涵 617

(二)军队建设以战斗力为标准 620

(三)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途径 621

第三部分 军队的组织编制 624

一、合理的组织编制原则 624

(一)精兵 624

(二)合成 625

(三)效能 626

二、军队的组织编制要适应现代化 627

(一)必须适应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 627

(二)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 629

(三)必须适应军事理论及作战样式的发展变化 631

三、军队领导机关的组织编制 632

(一)中央军委 632

(二)三总部 632

(三)各级机关 633

(一)陆军 636

四、作战部队的组织编制 636

(二)海军 641

(三)空军 644

(四)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647

(五)集团军以下部(分)队 647

五、军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组织编制 649

(一)军队院校 649

(二)科研机构 652

第四部分 军队领导决策 655

一、军队领导决策的特点 655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 655

(二)熟知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 657

(三)创造性与合理冒险 659

(四)预见性与超前思维 661

(五)快速反应,及时决断 662

(一)立足于国家和军队的全局 664

二、军队的战略决策 664

(二)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667

(三)放眼军事斗争的长远发展 670

(四)抓住枢纽和关键 672

(五)战略决战指导原则和方法 674

三、军队的战役决策 675

(一)战役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675

(二)战役决策要有高度的战略意识 676

(三)正确地确定战役目标和重点 677

(四)着眼于整体作战,重点打击 678

四、军队的战术决策 680

(一)针对作战对象的特点 680

(二)讲究战术决策的方法 683

五、军队领导决策的典型分析 685

(一)三大战役--军事决策的光辉典范 685

(二)抗美援朝--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686

(三)裁军百万--利国利军的战略决策 687

第五部分 军队人才的选用与培养 689

一、军队选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689

(一)军队选用人才的重大意义 689

(二)军队选用人才的基本特征 691

(三)军队选用人才的时代观念 692

二、指挥人才的选用与培养 694

(一)指挥人才的客观标准 694

(二)指挥人才的素质要求 697

(三)指挥人才的科学选用 699

(四)指挥人才的深造培养 702

(五)指挥人才的自我完善 706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用与培养 708

(一)专业技术人才面临的挑战 708

(二)树立人才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 709

(三)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710

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711

(一)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创举 711

(二)育才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 713

(三)育才必须坚持以军为主的方向 715

(四)拓展育才渠道,提高育才质量 716

第六部分 军队管理工作 718

一、军队管理的指导原则 718

(一)军队管理教育原则由我军性质决定 718

(二)以毛泽东、邓小平管理思想为指导 719

(三)继承和发扬我军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 721

(四)研究管理科学,实行科学化管理 722

二、部队管理的基本方法 724

(一)经常性管理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相结合 724

(二)讲求科学的带兵方法 727

(三)加强对管理者的管理 730

(四)建立充满生机的后勤管理机制 732

(五)、切实抓好部队安全工作 734

三、新时期部队管理工作 736

(一)正确认识部队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736

(二)新时期部队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 737

(三)封闭式管理是新形式下加强部队管理的重要举措 741

第七部分 军队领导方法与艺术 744

一、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军事领导方法 744

(一)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方法 744

(二)新时期邓小平的军事领导方法 745

二、军事谋略与作战指挥的方法与艺术 748

(一)军事谋略是以智驭敌的斗争方略 748

(二)作战指挥艺术是战争指导原则的灵活运用 749

(三)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法研究 752

三、军事训练的方法与艺术 754

(一)训练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采用系统方法 754

(二)训法改革必须与战法研究相结合 756

(三)落实训练战略位置的难点与对策 758

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 761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形式 761

(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矛盾与对策 762

(三)加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765

第八部分 军队领导者的特殊素质 767

一、智勇双全是军队领导者的素质特征 767

二、军队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770

(一)政治合格 770

(二)军事过硬 773

(三)作风优良 776

(四)纪律严明 778

三、军队领导者素质修养的途径 782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毛泽东 789

少数民族问题 毛泽东 789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人论民族工作的领导 789

民族卷--少数民族领导 789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周恩来 790

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 邓小平 797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江泽民 798

第二部分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804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事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80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发展的理论 804

(二)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810

(三)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813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正确认识新时期的民族问题 817

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819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创立 819

(二)如何理解和解决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825

(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826

(四)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稳定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828

(五)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统一战线 831

(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838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44

(一)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844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性质 847

(三)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和今后应作的努力 852

(四)新时期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 858

(五)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860

第三部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867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867

(一)民族区域自治 867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与国情依据 868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优越性 873

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与成就 877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实现当家做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877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880

(二)民族间增强了信任、团结和互相帮助 880

三、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84

(一)端正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884

(二)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84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 887

第四部分 积极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891

一、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891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也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关键 891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893

二、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894

(一)从建党开始就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894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895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新方针 896

(四)形成一支宏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898

(一)要下大决心配备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 900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 900

(二)逐步调整和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902

(三)解决少数民族干部来源和培养措施问题 909

(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培养锻炼少数民族干部 913

(五)正确处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的关系 915

第五部分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917

一、充分认识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917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917

(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 919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920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战略选择 921

(一)国家帮助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 921

(二)加强对口支援,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924

(三)充分发挥农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作用 925

(四)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超常规发展 926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贸事业 928

(六)加速发展乡镇企业 930

(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934

(八)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 936

三、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 938

(一)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是搞好改革的基础 938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938

(三)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 939

(四)转换地方经济运行机制和加大经济建设投入 944

(五)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945

(六)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的宏观调控 946

第六部分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951

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重大意义 951

(一)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根本大计 951

(二)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 952

(一)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 953

二、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教育 953

(二)发展民族教育的主要措施 955

(三)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师资 958

(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960

三、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 962

(一)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 962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必须与智力开发同步进行 963

(三)加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964

四、繁荣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 965

(一)繁荣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965

(一)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主要措施 966

(三)发扬少数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新观念新风尚 967

(四)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969

(五)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971

(六)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 97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宗教观 974

第七部分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7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科学认识 974

(二)我国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长期性、复杂性 976

(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既起了根本变化又将长期存在 977

二、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981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 981

(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982

(三)坚持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83

(四)落实宗教政策与坚持无神论宣传 990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宗教工作的实践经验 992

(一)重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社会作用 992

(二)团结宗教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 994

(三)处理宗教问题要反“左”防右 996

(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正确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 998

(五)警惕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10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