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震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4011·451
- 页数:640 页
导言 1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及其特征 1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一 2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二 3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三 5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历史前提 7
社会化大生产是计划经济的物质前提 7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经济前提 9
无产阶级专政是计划经济的政治前提 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 12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13
认识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特点的意义 16
第四节 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8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9
不断完善计划管理 22
第二章 计划工作与客观规律 24
第一节 计划工作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4
计划与规律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4
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质 25
违反规律就叫犯错误 27
正确认识和运用规律为计划工作服务 28
第二节 计划工作应遵循的主要经济规律 30
经济规律和计划工作 30
诸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特点 34
第三节 计划工作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37
按客观规律办事对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37
按客观规律办事与计划工作方法 38
计划管理体制及其客观基础 42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42
第一节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42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43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46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系统的形成 46
我国目前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47
第三节 计划管理权限的划分 50
中央的计划管理权 51
各级地方的计划管理权 52
基层计划单位的计划管理权 53
第四节 计划管理的实现形式 54
计划的编制程序 55
计划的贯彻执行 56
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62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64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64
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体系、任务和指标 64
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 67
生产计划、流通计划、分配计划、消费计划 69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71
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71
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 73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 74
计划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74
计划指标的分类 75
第五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 78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科学基础 78
国民经济计划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78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理论基础 79
综合平衡法 8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法 81
国民经济平衡表 82
经济数学模型 83
第三节 定额、系数和参数 84
定额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84
影响定额水平的因素 85
定额制定的方法 86
系数和参数 86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 87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国民经济计划 87
数量分析方法在计划工作中的运用 89
预测与国民经济计划 90
第六章 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经济效果 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意义 94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评价标准 94
提高经济效果的意义 98
第二节 提高国民经济效果的途径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中的几种关系 108
个别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效果的关系 108
当前经济效果和长远经济效果的关系 109
劳动消耗经济效果和资金占用经济效果的关系 111
第四节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112
国民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112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114
第二篇 生产建设计划 119
第七章 物质生产的速度、比例和结构 119
第一节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119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 119
物质生产计划的任务 120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性 121
第二节 物质生产的发展速度 121
影响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 122
对社会主义生产发展速度的要求 126
速度与基数的关系 129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 130
第三节 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 132
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 132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37
第四节 物质生产的生产结构 143
研究生产结构的意义 143
影响生产结构的因素 143
合理的生产结构的标准 144
安排生产结构的基本原则 145
研究生产结构的方法 146
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 147
第八章 农业生产计划 147
第一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147
农业生产计划的特点 148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 150
农业生产发展速度 150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154
第三节 农业的生产结构和比例关系 156
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和比例关系的因素 157
农业生产结构 159
农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59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 162
安排农业生产比例关系必须注意的问题 165
第四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167
确定播种面积 167
确定单位面积产量 169
确定计划生产量 17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计划的实现 172
贯彻农业经济政策 172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173
推行经济合同制 173
合理规定农产品价格 173
做好商品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174
第九章 工业生产计划 175
第一节 工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175
工业生产计划的地位 175
工业生产计划的指标 176
工业生产计划的特点 177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 178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 178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181
第三节 工业生产的主要比例关系 184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85
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 188
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比例关系 190
各工业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 191
安排工业生产比例必须注意的问题 192
第四节 工业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193
确定计划期国民经济需要量 194
确定计划期可能的生产量 195
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197
第十章 能源计划 199
第一节 能源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99
能源是现代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200
能源计划的特点 200
第二节 能源需要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 201
影响能源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202
能源消耗系数 205
第三节 能源生产结构 207
影响能源生产结构的因素 208
电力生产与一次能源消耗 212
第四节 能源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213
能源开发 213
能源区划 214
能源选择 214
能源节约 215
第五节 能源需要量的预测方法 215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计划 218
第一节 运输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218
运输业的作用 218
运输计划的地位 219
运输计划的特点 220
第二节 运输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23
运输业的发展规模 223
货物运输发展速度 225
旅客运输发展速度 230
第三节 运输业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232
运输业结构 232
货运和客运的比例关系 236
运输网新建和改造之间的比例关系 237
各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 239
第四节 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 240
货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240
客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243
调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量 244
组织运力和运量的平衡 246
第十二章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 249
第一节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49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249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51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 253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 253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255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方法 257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投资规模 259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 263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264
各生产部门间的投资比例 265
工业内部的投资比例 266
第四节 建设项目计划 268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 268
项目的建设性质 269
建设项目的规模 270
建设的步骤 270
第五节 投资效果计划 271
衡量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 271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 274
第三篇 流通计划 277
第十三章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 277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和作用 277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 277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 279
第二节 编制生产资料流通计划的基本原则 281
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 281
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 282
统筹全局,合理分配 283
积极可靠留有余地 284
择优分配和供应 285
第三节 物资的综合平衡 285
主要物资的单项平衡表 286
主要物资的综合平衡表 292
以实物形态表现的部门联系平衡表 294
生产资料购买力与生产资料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295
第四节 物资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 296
物资分配计划 296
正确安排供应工作 297
签订供货合同 299
以计划经济为主,开展生产资料的市场调节 300
第一节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地位和内容 301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和地位 301
第十四章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 301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内容 303
生活资料供求平衡的意义 304
第二节 消费品购买力 306
消费品购买力的组成 306
影响消费品购买力的因素 307
消费品购买力的计划方法 307
消费品需求构成 310
第三节 消费品可供量 313
影响消费品可供量的因素 313
消费品可供量的计划方法 315
第四节 消费品购买力与消费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318
影响消费品供求平衡的主要比例 318
组织消费品供求平衡的原则 321
消费品供求平衡的措施 323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地位和特点 327
第一节 对外贸易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327
第十五章 对外贸易计划 327
对外贸易计划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29
第二节 出口计划 332
出口商品的规模与速度 332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334
出口计划的编制方法 336
第三节 进口计划 339
进口贸易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339
进口计划的编制方法 342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效果 344
对外贸易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344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果 346
人口计划的地位 349
第一节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349
第十六章 人口计划 349
第四篇 人口劳动力计划 349
我国人口计划的实践 350
人口计划的总任务 351
控制人口增长与现代化建设 352
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353
第二节 人口计划中的比例关系 354
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比例 354
城乡人口比例 356
人口年龄结构 358
第三节 人口计划的编制方法 360
人口预测 360
人口计划的编制 362
基层人口计划 364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 365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与基本原则 365
第十七章 劳动力计划 365
劳动力计划的基本原则 366
第二节 社会劳动力资源计划 367
影响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因素 367
影响劳动力需要量的因素 368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 369
第三节 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 372
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 372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分配比例 373
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力分配比例 375
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比例 376
第四节 职工人数计划 377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 377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 378
城镇劳动力平衡表 379
第五节 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力计划 380
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力计划的特点 380
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力分配比例 382
第十八章 劳动生产率计划 384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384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384
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地位 386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指标 387
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本质和表现形式 387
劳动生产率计划指标 389
第三节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392
科学技术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93
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95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改进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97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品价值总量和构成的影响 399
第四节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果的关系 399
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就业同提高经济效果的关系 402
第五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 403
几种不同的编制方法 403
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产的部分的计算公式 406
第五篇 科学教育计划 409
第十九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409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409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9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 4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 412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组成 412
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任务 413
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 415
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的内容 415
第三节 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415
项目计划的执行与考核 416
重视科学研究的经济效果 417
第四节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418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8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 419
国内研究与国外引进的关系 420
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关系 422
全局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的关系 424
第二十章 教育事业计划 425
第一节 教育事业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425
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25
教育事业计划的特点 427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429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429
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431
第三节 专门人才计划 435
专门人才需要量计划 436
专门人才培养计划 437
专门人才分配计划 438
第四节 教育事业计划中的综合平衡 438
招生数和学生来源之间的平衡 439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师资来源之间的平衡 440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财力物力条件的平衡 440
第六篇 分配计划 443
第二十一章 国民收入计划 443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443
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计划的作用 443
编制国民收入计划的方法 446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 447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447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448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 451
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 452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 454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 454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和比例 456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 458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分配中的根本比例 459
确定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方法 461
第二十二章 劳动报酬计划 466
第一节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 466
兼顾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 467
承认差别,反对平均主义 468
劳动报酬形式要有主有从,相互配合 469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471
第二节 工资总额计划 473
工资总额及其构成 473
工资总额的确定 474
第三节 平均工资计划 477
编制平均工资计划的意义 477
确定平均工资的依据 477
第四节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 483
工资关系与劳动差别 483
确定简单劳动者与复杂劳动者工资差别的方法 484
第二十三章 成本计划 487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本质和成本计划指标 487
成本的经济本质 487
成本计划指标及其意义 488
第二节 影响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489
影响成本变动的国民经济因素 489
影响成本变动的企业内部因素 490
对影响成本变动的生产性因素的分析 491
影响成本变动的分配性因素的分析 492
第三节 工农业产品成本变动的趋势 493
工业部门产品成本变动趋势 493
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 495
第四节 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 496
工业产品成本计划 497
农产品成本计划的特点 504
运输成本计划的特点 506
商品流通费用计划的特点 508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511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511
第一节 价格和价格计划 511
第二十四章 价格计划 511
国民经济价格体系 513
价格的稳定和调整 513
测算理论价格对编制价格计划的意义 514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基础 515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515
价格中的盈利如何确定 517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 521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 522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522
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524
第四节 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 527
剪刀差是工农比价的特殊表现形式 528
剪刀差的计量方法 529
剪刀差的两种表现形式 529
有计划地缩小剪刀差 531
第五节 工农业产品内部比价关系 533
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例关系 53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例关系 534
第七篇 消费计划 537
第二十五章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 537
第一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 537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537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538
第二节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计划 541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消费的基本特征 541
衡量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标准 543
影响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动的因素 545
合理消费水平的确定 547
研究消费结构的意义 549
第三节 人民生活消费结构 549
吃、穿、用、住、行和劳务消费结构 550
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结构 551
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结构 553
合理消费结构的确定 554
第四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编制 555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指标体系 555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编制方法 556
第八篇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561
第二十六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561
第一节 综合平衡及其在计划工作中的地位 561
什么是综合平衡 561
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62
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563
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 565
综合平衡的内容 567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原则 567
综合平衡的两种做法 568
综合平衡的原则 569
第三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573
地区综合平衡的必要性 573
地区综合平衡的特点 574
地区综合平衡的内容 575
第二十七章 综合财政计划 577
第一节 综合财政计划的范围和作用 577
综合财政计划的范围 577
综合财政计划的作用 579
第二节 综合财政计划体系 579
国家预算 580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583
信贷收支计划 586
现金收支计划 589
居民货币收支计划 591
部门财务收支计划 593
人民公社财务收支计划 594
外汇收支计划 594
综合财政收支计划 596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平衡 599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 599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 600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 601
利用外资与国内资金的平衡 602
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平衡 602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与国民经济平衡表 608
国民经济平衡表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608
第二十八章 国民经济平衡表 608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610
第二节 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 613
社会产品平衡表的表式与结构 613
编制社会产品平衡表的方法论 615
社会产品平衡表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620
第三节 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 621
国民收入平衡表的表式与结构 621
编制国民收入平衡表的方法论 626
国民收入平衡表的作用 627
第四节 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部门联系平衡表 628
部门联系平衡表的表式与特点 628
部门联系平衡表的作用 635
编制部门联系平衡表的方法论 636
后记 63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
- 《经济侵略与中国》高尔松,高尔柏 1925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环境启动经济》张继亮 2019
- 《微观经济学》(美)罗伯特·S. 平狄克,(美)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 2019
- 《“知识新探索”百科丛书 经济学的世界 全彩版》(英)泰吉万·帕丁格 2019
- 《海河干流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于航白景峰,张春意 2019
-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规制政策问题研究》冯卓著 2019
- 《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蔡昉主编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