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文昭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81006018X
  • 页数:352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哲学的对象及实质 1

二、哲学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1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15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17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2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22

一、物质统一性思想的历史考察 2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9

第二节 运动和物质 32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2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3

三、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35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6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7

二、时间和空间的内在矛盾 39

第三章 意识及其对物质的反作用 4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2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2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4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6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6

二、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8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49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53

一、意识能动性及其表现 53

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及其意义 55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9

第一节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9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9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61

第二节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63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3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67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67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70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74

一、事物的因果联系 74

第五章 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7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75

三、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76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78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7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79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8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8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84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85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85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86

第五节 系统和要素 89

一、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89

二、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90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96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96

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属性 96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0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4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13

一、质、量、度 113

二、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17

三、事物量变质变的复杂性 120

一、辩证的否定 12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3

二、否定之否定 128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35

第一节 认识的实质 135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35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37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1

一、实践的特点与形式 141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3

三、科学认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146

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150

第八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 150

第一节 由实践到认识 150

二、认识的感性阶段 153

三、认识的理性阶段 158

第二节 由认识到实践 169

一、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过程 170

二、由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 170

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171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1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和规律 171

二、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工作路线 173

一、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175

第一节 真理和谬误 175

第九章 真理 175

二、谬误及其产生的原因 178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79

第二节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2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2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83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6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87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88

第一节 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92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192

第二节 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193

一、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93

二、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95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及其伟大意义 196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96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98

第四节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199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各门社会科学 199

二、历史观与人生观 201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与社会 202

一、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05

第一节 地理环境 205

第十一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05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及其错误 207

第二节 人口因素 208

一、人口因素的构成 208

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8

三、“人口决定论”及其错误 211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12

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2

二、物质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13

第四节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217

一、生产力及其要素 224

第一节 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24

第十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4

二、生产关系及其基本类型 229

三、上层建筑及其系统 232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23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38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240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40

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242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46

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 249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52

第十三章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2

第一节 由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252

二、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54

第二节 阶级斗争 260

一、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60

二、社会革命及革命的根本问题 263

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67

第三节 由阶级社会转化为无阶级社会 269

一、阶级的消灭 269

二、国家的消亡 270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72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72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272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74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279

一、艺术 279

二、道德 282

三、宗教 285

四、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87

五、科学 2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9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其他社会精神文明的区别 29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94

一、人的本质 298

第十五章 个人、群众和社会历史的创造 298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98

二、人的价值 302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6

一、历史发展的合力 306

二、杰出人物的出现和作用 308

第三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1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11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314

第一节 社会进步 317

一、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 317

第十六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17

二、社会进步的标志 320

第二节 社会历史的必然和自由 322

一、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322

二、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23

第三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327

一、改造客观世界 327

二、改造主观世界 329

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331

附录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要评介 333

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333

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流派 3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