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道人生哲学
儒道人生哲学

儒道人生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汉明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8318771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
《儒道人生哲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关于人生哲学的若干思考 1

(一) 人类对人生问题的探求由来已久 1

(二) 人生哲学与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2

(三)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5

(四) 人生哲学有三种基本的观念形态 7

(五) 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和开拓人生 9

二、儒道人生哲学的总体比较 11

(一) 天人关系论之比较观 12

(二) 人生价值论比较观 14

(三) 人生境界论比较观 16

(四) 理想人格论之比较观 19

(五) 人生修养论之比较观 21

三、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23

(一) 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意义 23

(二) 研究儒道人生哲学的方法 25

第二章 道家:老子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28

一、道 天道·人道 30

(一) 道的提出及其内涵 30

(二) 天道的规定性 32

(三) 人道的规定性 34

(四) 自然主义人性论 35

(五) 道的复归与人性的复归 36

二、生命意义和个体价值 38

(一) 人类理性的觉醒 38

(二) 人居四大之一的观念 38

(三) 善救人无弃人的观念 40

(四) 不信天命鬼神的观念 41

(五) 人的个体价值的推崇 43

三、婴儿境界和圣人人格 44

(一) 婴儿境界和即自然境界 45

(二) “复归于婴儿”的企求 46

(四) 老子式圣人人格的设定 47

(三) “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47

(五) 老子式圣人人格的基本特征 48

四、修养之方和摄生之道 52

(一) 见素抱朴 52

(二) 少私寡欲 53

(三) 清静无为 53

(四) 为而不争 54

(五) 为而不有 55

(六) 守柔处弱 56

(七) 居上谦下 56

第三章 道家:庄子逍遥天放的人生哲学 56

(九) 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57

(八) 虚怀若谷 57

(十) 长生久视,死而不亡 59

五、特征·归宿·历史地位 60

(一) 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 60

(二) 隐士风貌的真实反映 61

(三) 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 62

一、道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68

(一) 老子道论的意义与局限 68

(二) 道的内存性的发现 70

(三) “逍遥”与“天放” 71

(四) 因性而行,顺性而动 73

(五) 庄子自由观的批评 75

二、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和苦乐观 76

(一) 感性功原则与理性道义原则的扬弃 76

(二) 无用之大用与有用之无用 79

(三) 艺术精神与理智精神的对立 81

(四) “至乐无乐”、“无为诚乐” 82

(五) 庄子是准个人主义者吗? 84

三、物我同一的境界说和人格说 85

(一) “与天为徒”与“与人为徒” 85

(二) “齐万物”与“等是非” 86

(三) “心斋”与“坐忘” 89

(四) “物化”与“无待” 91

(五) 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93

四、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 98

(一) 庄子命论的由来与特色 99

(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101

(三)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101

(四) “顺人而不失己” 104

五、全性保真和死生同状 105

(一)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 105

(二) “形全精复”和“卫生之经” 107

(三)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109

(四)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辩证法 111

(五) “死生如昼夜”与“死生无变于己” 112

第四章 儒家:孔子知命有为的人生哲学 116

一、性习·天命·知命有为 118

(一) “性近习远”命题的深刻寓意 118

(二) 传统天命观的变异 120

(三) 传统天命观的认同 123

(四) 乐天知命与安贫乐道 124

(五) 殊途而同归 125

二、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 125

(一) 人贵物贱的观念 126

(二) 重人生轻鬼神的观念 127

(三) 尽人事知天命的观念 128

(四) 人之主体性与独立性之肯定 130

(五) 人的价值即人伦世界的价值 131

三、道德境界与道德人格 133

(一) 儒家对先王世界的追求 133

(二) 孔子的道德境界与其心路历程 134

(三)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体化 136

(四) 孔子式圣人人格的主要特征 137

四、道德修养与道德践履 143

(一) 孝悌乃为仁之本 143

(二) 忠恕乃为仁之道 145

(三) “推己及人”乃为仁之方 146

(四) “五德”与“九思” 146

(五) 求诸己而勿求诸人 148

(六)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149

(七)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150

五、伦常本位与多面人 152

(一) 伦常本位特征 152

(二) 孔子形象的复杂性 155

(三) 孔子的阶级性格 157

第五章 儒家:孟子存心养气的人生哲学 159

(一) 人性学说种种 161

一、性善论新解 161

(二) 性善论之要义 162

(三) 性善论评析的理论前提 164

(四) 性善论的建树及其缺陷 167

二、重义轻利 169

(一) 义利问题上的重义派(儒)、重利派(墨)、取消派(道) 170

(二)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孟子对它的发展 172

(三) 重义轻利观念的历史逻辑根由 178

(四) 孟子义利观的时代意义 179

三、忧患意识与“大丈夫” 180

(一) 宗教的人文化与圣王分途 181

(二) 悲天悯人与承担责任 183

(三) 孟子之忧患意识和理想人格及其与孔子的比较 184

(四) 不同背景的考察 187

(五) 有益的启示 190

四、养心与养气 191

(一) “尚志”与“知言” 191

(二) “养吾浩然之气” 193

(三) 志气关系 196

(四) “不动心” 197

(五) “养心莫善于寡欲” 200

(一) “乐道”概念的提出 201

五、乐道精神 201

(二)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202

(三) “与民偕乐” 206

(四) “乐道”与“非乐”的对立 207

(五) “乐道”与“忧道”的统一 209

第六章 儒家:荀子化性起伪的人生哲学 211

一、从“天人之分”到“人为天下贵” 213

(一) 独树一帜的天人观 214

(二) 关于“天”的唯物主义解释 214

(三) “明于天人之分” 217

(四) 人何以“最为天下贵” 219

(五) “敬其在己”与“慕其在天” 223

二、从“人性之恶”到“化性而起伪” 225

(一) “察乎性伪之分” 226

(二) “辨乎善恶之别” 230

(三) “化性而起伪” 234

三、“隆礼重法” 239

(一) 礼法的起源 241

(二) 礼法的内涵及其二者关系 243

(三) 礼法的功用 248

四、“成人”学说 250

(一) 孔子论“成人” 251

(二) 荀子论“成人” 252

(三) 荀子与孔子“成人”观念之比较 254

(四) “壹于道”与“正志行” 256

(五) 音乐与性情陶冶、人格滋养 257

五、荣辱观及其荀子人学的历史命运 260

(一) “义荣”和“势荣”、“义辱”和“势辱” 260

(二) 荀子人学的悲剧性命运 262

第七章 结语 264

一、道家人学的精神价值 264

(一) 因性意识 265

(二) 超越意识 266

(三) 柔静意识 267

(四) 宽容意识 268

二、儒家人学的精神价值 269

(一) 和谐意识 270

(二) 人本意识 271

(三) 忧患意识 272

(四) 力行意识 273

三、儒道人学的时代超越 275

(一) 儒学复兴思潮的启示 276

(二) 儒道人学的现代转化 279

(三) 儒道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联姻 280

后记 2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