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楠森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301003633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目录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普列汉诺夫的贡献 1

第一节 19世纪末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 2

一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的开始 2

二 普列汉诺夫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4

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7

四 普列汉诺夫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8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一 普列汉诺夫一生政治、理论活动分期 11

二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4

三 政治上的失足与理论上的致命弱点 17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 19

一 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揭露二元论的不彻底性 20

二 提出基本上正确的物质定义 22

三 坚持和发挥了世界可知性原理 23

四 关于“象形文字”问题 24

五 没有彻底划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费尔巴哈认识论的界限 28

第四节 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思想 31

一 阐明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32

二 重视质量互变规律 34

三 阐明一切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36

第五节 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38

一 阐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38

二 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 40

三 系统论述地理环境的作用 48

四 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方面其他一些重要思想 57

简短的结论 64

第一节 列宁早期的理论著述活动 67

第十一章 列宁在反对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67

第二节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73

一 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73

二 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79

三 驳斥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阐明辩证法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 83

第三节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88

第四节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91

一 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91

二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和革命政党的能动作用 93

简短的结论 93

第十二章 列宁在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99

第一节 俄国第一次革命与认识论问题 100

一 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激烈斗争 100

二 认识论问题突出和马赫主义流行 102

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历史意义 105

四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08

第二章 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14

一 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14

二 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的初步尝试 120

三 对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发展 123

四 哲学党性原则的提出 128

第三节 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一些发现的哲学概括 131

一 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列宁与恩格斯的比较 131

二 揭示“物理学危机”的哲学意义 133

三 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 136

四 在因果观、时空观、运动观以及科学理论相对性问题上的哲学概括 138

五 对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原因的科学分析 143

简短的结论 146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暴露 149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149

第十三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 149

二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51

三 列宁在反对社会沙文主义和分析经济政治形势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153

第二节 列宁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思想 156

一 列宁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157

二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 161

三 辩证法的要素 165

四 辩证法的核心 170

第三节 列宁对若干重要辩证法范畴的论述 175

一 存在和无 176

二 有限和无限 178

三 现象和本质 180

四 否定之否定 184

第四节 列宁论认识的辩证法 187

一 存在与思维 188

二 认识与实践 191

三 感性与理性 195

四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 198

一 对国家与革命的理论的系统化 201

第五节 列宁对国家与革命的理论的发展 201

二 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205

三 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具体道路 208

简短的结论 210

第十四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213

第一节 在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关于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13

一 分析过渡时期的结构和特点 214

二 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学说 220

三 深入揭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途径 224

第二节 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思想 231

一 开创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卓越运用和发挥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辩证法 232

二 分析各种新的矛盾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立统一学说的内容 235

三 结合过渡时期的分析,探讨质变形式的特点和多样性 246

四 论述革命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揭示革命与妥协、前进与后退的辩证关系 249

五 总结革命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和利用多种形式的必要性 253

第三节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伦理学说,制定哲学领域的宣传战斗纲领 255

一 探索俄国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途径,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56

二 在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阐述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意义 261

三 树立战斗唯物主义的旗帜,提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任务 264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普及 269

第四节 哲学理论工作者在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积极活动和贡献 269

二 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宣传、研究和阐发 272

三 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新时期哲学问题的探讨 277

简短的结论 282

第十五章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 285

第一节 斯大林早期的革命理论活动 285

一 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286

二 在批判无政府主义中,捍卫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 288

第二节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捍卫列宁主义的斗争 291

一 捍卫和发挥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292

二 捍卫和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296

第三节 德波林派与机械论者的论战和斯大林对德波林派的批判 299

一、德波林派与机械论者的论战 299

二、斯大林对德波林派的批判 303

第四节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状况与阶级斗争问题的论述 310

一 提出过渡时期结合内部、结合外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311

二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斗争 316

第五节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19

一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的几个特点 320

二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 323

三 斯大林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概括 326

四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概括 331

五 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述和发展 333

第六节 斯大林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337

一 1947-1951年关于哲学、语文学、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讨论 338

二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论述 342

三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 346

四 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阐述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348

五 斯大林对质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 351

简短的结论 354

第十六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 35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苏联的发展 358

一 苏共20大以后,苏联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 364

二 苏共20大以后,苏联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 390

第二节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02

一 保加利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04

二 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08

三 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10

四 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14

五 罗马尼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17

六 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20

七 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24

第三节 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427

一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复兴的历史潮流 427

二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和体系 432

三 现代科学认识论 435

四 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 437

五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442

六 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46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449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 450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论的批评 454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总体性”与“矛盾”的观点 459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 468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与人道主义的观点 478

简短的结论 4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