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金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300022359
  • 页数:399 页
图书介绍: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由来与发展 7

第一节 古近代西方的人学观 7

一、古代西方人学思想的萌生 7

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学思潮 11

三、近代人学思想的主要表现 14

第二节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 22

一、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开创者 22

二、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继承者 26

三、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发展 32

第三节 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流传 42

一、现代西方人学思潮在各国的流传 43

二、现代西方人学思潮在我国的流传 48

第二章 “叔本华热”与“尼采热” 52

第一节 厌世哲人叔本华 52

一、“叔本华热”产生的时代背景 52

二、叔本华人生哲学在中国 61

三、走出人生的误区 72

第二节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 80

一、“尼采热”及其时代背景 81

二、尼采学说与我国青年的价值观 89

三、尼采哲学研究近况 101

一、弗洛伊德在西方 105

第一节 弗洛伊德在东西方的命运 105

第三章 “弗洛伊德热” 105

二、弗洛伊德在中国 113

第二节 无意识理论的巨大魔力 121

二、“人人都有无意识” 121

二、中国大地上的无意识之潮 123

第三节 性本能思想的重大影响 132

一、性本能--一个巨人的人性“恶魔” 132

二、中国80年代的性观念革命 134

第四节 精神分析疗法的实践应用 145

一、认识领悟心理疗法 145

二、疏泄疗法和狭义领悟疗法 148

三、精神分析疗法的广泛运用 150

第五节 “弗洛伊德热”的根源和评价 152

一、中国历史行程的必然产物 153

二、“弗洛伊德热”的双重后果 156

三、还会出现“弗洛伊德热”吗? 158

第四章 多维视野中的“萨特热” 161

第一节 萨特是时代的见证人 161

一、富有戏剧性的传奇人物 161

二、不甘寂寞的社会活动家 165

三、萨特与中国 169

第二节 萨特在中国哲学界 173

一、存在主义就是自由哲学 174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87

第三节 萨特与中国文学、知识青年 201

一、哲学家与文学家的结合 201

二、萨特与中国文学 213

三、萨特与中国青年 220

第五章 “马斯洛热”与“罗杰斯热” 229

第一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229

一、马斯洛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229

二、自我实现论的基本内容 236

三、自我实现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反响 250

第二节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思想 259

一、罗杰斯及其思想的形成 259

二、以人为中心的人格理论 265

三、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思想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275

四、罗杰斯思想在我国的流传和反响 283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热” 290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90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 291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建 297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题 301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307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 308

二、面对外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312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的理论效应 317

第三节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 322

一、关于卢卡奇思想性质的争论 323

二、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及其实践观 327

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331

第四节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336

一、关于“实践哲学”的理论性质 338

二、关于“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341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345

一、“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其性质 347

二、关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理论” 350

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修正” 353

一、现代西方人学的独特内涵 358

第一节 西方人学与当代中国 358

第七章 现代西方人学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 358

二、现代西方人学热的影响 362

三、现代西方人学对未来中国的意义 368

第二节 西方人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37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372

二、西方人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和互补 374

三、如何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379

第三节 西方人学与马克思主义 382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383

二、来自西方人学的“修正”和“补充” 388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 393

主要参考文献 3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