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西鸣定生著;冯佐哲译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4144·482
  • 页数:68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

第一部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 1

第一章 中国农业史的问题所在 1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史研究的状况 1

第二节 中国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历史背景 4

第三节 华北旱田农业的发展 7

第四节 江淮水田农业的发展 10

第五节 商品作物农业的发展 12

第二章 秦汉时代的农学 17

第一节 序言 17

第二节 《吕氏春秋·士容论》的农学 20

第三节 《■胜之书》的形成 25

第四节 《■胜之书》及其背景 25

第三章 代田法的新解释 40

第一节 《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 40

第二节 代田法的技术内容 41

第三节 疑问点 44

第四节 对原文的批判——分析的线索 48

第五节 探讨后稷古法 51

第六节 亩和■的原意 53

第七节 从缦田到代田 54

第八节 代田法的实施年代 70

第九节 代田法的政治背景——主要围绕屯田、公田方面 78

补论 101

第一节 唐代的碾碨经营 107

第四章 关于火耕水耨——江淮水稻农业的发展过程 132

第一节 “火耕水耨”的种种解释 132

第二节 《周礼》稻人郑玄注的稻田管理 136

第三节 《齐民要术》的水稻栽培法 139

第四节 华北的水稻栽培法 147

第五节 江淮稻作农业的发展 151

第五章 碾碨发展的背景——华北农业两年三季制的形成 167

第二节 碾碨和种植小麦的关系 174

第三节 两年三季制的形成 179

第四节 碾碨报政策的转变 180

补论 183

第二部 土地制度史的若干问题 200

第一章 中国土地制度史的诸问题——以均田制为中心 200

第一节 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上所占的地位 200

第二节 魏的屯田制及其疑点 203

第三节 北齐均田制的疑点 205

第四节 有关唐代均田制文书的发现 207

第一节 序言 211

第二章 魏的屯田制——围绕其废除问题 211

第二节 关于屯田官废除令的各种见解 213

第三节 屯田官 215

一、屯田的分布 215

二、民屯与军屯 220

三、典农官同魏室和司马氏的关系 227

四、典农官背离的主因 234

五、典农官的撤销 240

一、典农部屯田民的设置 243

第四节 屯田民 243

二、“均政役”的含义 249

三、“均政役”的实行 259

第五节 晋初的屯田 260

第六节 结语 271

第三章 论北齐河清三年田令 274

第一节 河清令的受田规定 274

第二节 历来的解释和新的疑问 275

第三节 对几点疑问的解释 278

补论 281

第四章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均田制实施情况——以给田文书、退田文书为中心 313

第一节 序言 313

第二节 给田文书 316

一、给田文书的形式 316

二、给田文书的全文 320

三、给田文书的拼缀 345

一、退田文书的形式 357

第二节 退田文书 357

二、退田文书的全文 359

三、退田文书的拼缀 384

第四节 给田文书与退田文书的关系 392

一、终因文书与退田文书的关系 393

二、两种文书的制成年代 396

三、两种文书所记载的地区 399

第五节 高昌县施行均田制的情况 401

一、关于土地收授的实施情况 401

二、关于给田文书草体大宇行末字 410

三、水业田的收授 417

四、关于新受田人的指定 428

五、关于收授田数 434

六、关于实受田的所在地 468

附:在敦煌施行均田制的情况 478

第六节 结语 512

第一节 问题的所在 520

第一章 以十六、十七世纪为中心的中国农村工业的考察 520

第三部 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其结构——中国初期棉业史之研究 520

第二节 农村社会面貌的变化与商品手工业的发生 523

第三节 商业资本的时代性质与商品生产的关系 525

第四节 农村商品手工业的形成及其性质 526

第五节 农村手工业的结构及其市场关系 527

第六节 城市商品手工业及其基础 531

第七节 原料作物与农业结构 533

第八节 中国农村工业的历史性质 535

第二章 关于明代棉花的普及 539

第一节 序言 539

第二节 出现在明初财政上的棉花、棉布 540

一、栽培的奖励和课征 541

二、棉花、棉布的需要情况 544

三、需要增大的对策 546

第三节 分别考察各地的普及情况 547

一、陕西地区 547

二、山西地区 549

三、北直隶地区 551

四、山东地区 552

五、河南地区 554

六、四川地区 556

七、湖广地区 557

八、江西地区 559

九、南宜隶地区 561

十、浙江地区 562

十一、福建地区 563

第四节 普及形态的特点 563

十一、广东地区 565

十三、其他地区 567

第三章 中国初期棉业的形成及其结构 577

第一节 序言 577

第二节 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棉业的形成 579

一、基础条件的形成——棉种的传人和纺织技术的赋与 579

二、形成的过程——松江府经济状况的考察 582

第三节 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棉作结构 590

一、棉作区域 590

二、棉作的经营 593

第四节 以松江府为中心的纺织业的结构 603

一、纺织技术 603

二、棉布的种类 606

三、纺织的经营 611

第五节 结语 623

第四章 中国初期棉业市场的考察 631

第一节 序言 631

第二节 棉花的交易状况 632

第三节 棉布的交易状况 638

第四节 结语 652

补记 656

译后记 665

索引 6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