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江苏经济十年纵论  1978-1988
江苏经济十年纵论  1978-1988

江苏经济十年纵论 1978-1988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松年,沈立人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601143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江苏经济十年纵论 1978-1988》目录

序言 陈焕友 1

综合篇 4

第一章 十年成就:进入经济发展的旺盛时期 4

第一节 国民经济呈现全面高涨 4

第二节 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 5

第三节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升格 6

第四节 产业结构合理转换 7

第五节 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加强 8

第六节 技术进步进程加快 9

第七节 商品市场购销两旺 10

第八节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11

第九节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4

第十节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15

第一节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原有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新的优势逐渐形成 17

第二章 区域特征:在商品经济加速发展中形成 17

第二节 十年生聚,沿着商品经济的道路前进,江苏经济发展越来越显露其区域特征 22

第三节 改革和发展相互推动,江苏经济较早地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 27

第三章 基本经验: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拓上路 33

第一节 自力开发:调动地方积极性,组织不同层次、多种经济形式的经济综合发展 34

第二节 稳农兴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育工,以工建农,工农并进 37

第三节 搞活企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工业企业转轨变型,把城市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 40

第四节 开发市场:立足于催化国内市场的发育,推进两个市场、两套资源的双向开发和交叉利用 43

第五节 调整结构,形成同省情基本相符并有自己特点的经济结构,促使结构效应良性化 47

第六节 协调城乡: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发展城乡经济网络,推进区域性经济的联合 51

第七节 分级调控:给市、县以一定权限,发挥其对地区经济的调控功能 54

第四章 巨大潜力:向超前中的某些滞后现象挑战 57

第一节 滞后与超前的相对性及其具体表现 58

第二节 超前中的某些滞后现象,指点着前进中改进工作的基本线索 65

第三节 滞后中蕴藏着巨大潜力,挖掘潜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70

第五章 前景展望:江苏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考虑 74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转换和目标认定 74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建 80

第三节 区域经济对策的选择和研讨 88

第六章 理论思索:立足于省区经济的最优化发展 92

第一节 省区经济发展的最优化目标及其实现 92

第二节 发挥省一级作为中观经济调控主体的调控职能 95

第三节 培育和建设与全国统一市场相联结的区域市场 98

第四节 强化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和全省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 101

第五节 在改善利益格局下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104

专题篇 111

专题之一:农业是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111

第一节 农业从多方面支撑着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展 111

第二节 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农业这个基础的加强 117

第三节 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继续增强农业的基础作用 123

专题之二: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效应 131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突破“二元结构”上产生良性效应 132

第二节 主导产业转换及时,在轻重工业发展相互推进上表现良性效应 135

第三节 中小型企业和集体企业多,在组织结构上带来良性效应 139

专题之三:市场开拓之路愈走愈宽 144

第一节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为企业广开供销门路 145

第二节 开展跨地区经济技术协作,扩展远距离购销市场 147

第三节 培育和建设专业市场,催化市场体系的发育 150

第四节 全面深化改革,使搞活市场同管好市场相结合 154

专题之四:乡镇企业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 158

第一节 在提高中获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 158

第二节 从省情出发,顺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162

第三节 实现战略转变,争取更好发展 167

专题之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蓝图 169

第一节 开创农副工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170

第二节 乡镇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71

第三节 在实践中突破传统观念,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导出新理论 173

第四节 构造城乡经济一体化蓝图的主要经验 175

专题之六: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体制改革 181

第一节 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 181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改革 183

第三节 市场体系的孕育及其改革 185

第四节 企业集团和区域协作的改革 189

第五节 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 191

地区篇 197

南京市--建设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 197

第一节 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97

第二节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

第三节 改革是城市活力之源 203

无锡市--把大中型企业推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 209

第一节 抓住搞活企业这一中心环节 209

第二节 推进搞活企业的内部改革 210

第三节 为搞活企业创造外部条件 222

徐州市--建设能源工业基地,综合利用资源优势 225

第一节 重点开发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225

第二节 扎深农业基础,办好乡镇工业 229

第三节 率先突破“两通”搞活区域市场 232

常州市--以改革为动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237

第一节 社会事业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快 237

第二节 象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事业 241

第三节 关键在于转换观念和善于协调 243

第一节 天时 地利 人和 246

苏州市--乡镇工业的勃兴与城乡关系的巨变 246

第二节 产业结构转换,城乡关系重构 248

第三节 坚持改革,适时引导 251

南通市--改革地区产业结构,城乡协同对外开放 257

第一节 对外开放推动结构改革 257

第二节 城乡协同调整产业结构 263

第三节 进一步开放提出新课题 273

连云港市--利用港口优势外引内联,发展城乡经济 276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港口发展新契机 276

第二节 港口开放与外引内联相互推动 278

第三节 城乡经济兴旺和社会事业发展 282

淮阴市--粮食增长,工业兴旺 288

第一节 历史性的变化 289

第二节 经济振兴的基础 291

第三节 主要经验和当前矛盾 294

盐城市--资源开发与市场导向结合,合理形成产业梯度 300

第一节 资源开发的历史延续 300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与资源开发 301

第三节 适度合理的资源开发催化市场的发育 303

第四节 从社会经济效益出发,推进资源合理配置 305

第五节 顺应市场要求,促使资源开发延伸和扩展 307

扬州市--在改革中推进农副工三业协调发展 309

第一节 把农副工协调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310

第二节 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14

第三节 “五轮齐转”“双轨并行”,积极发展乡镇工业 316

第四节 出路在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318

镇江市--城依港兴,港随城旺 322

第一节 改造老港,开辟新港,组合多功能综合运输网络 322

第二节 发挥港口交通运输优势,促进城乡经济开放搞活 326

第三节 港口交通的振兴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互为依托,协同前进 3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