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国情学
中国国情学

中国国情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贤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0091951X
  • 页数:47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国情学》目录
标签:国情 主编

前言页 1

导言 1

国情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1

国情学的鲜明特征 7

国情学的研究宗旨和理论体系 10

国情学的研究前景 14

上编 总论 19

第一章 国情与国情学 19

第一节 国情研究的基本范畴 20

一、国情与国情学 20

二、国情确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21

三、基本国情与一般国情 23

四、一般国情划分为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 25

第二节 中国国情学的创立 26

一、国情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26

二、国情学创立的有利条件 27

三、国情学的创立标志一门新学科的兴起 29

第三节 国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1

一、国情学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1

二、国情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科学 32

三、国情学与历史学,未来学、决策学 33

一、国情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34

第四节 国情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34

四、国情学与自然科学 34

二、国情学的基本特征 36

三、国情学的多元功能 40

四、学习和研究国情学的方法 42

第二章 中国国情发展规律及特点 45

第一节 旧中国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点 45

一、列强入侵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45

二、帝国主义控制或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的力量 46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微弱,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既有矛盾又有联系 46

四、中国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发展极不平衡 46

五、中国人民身受三重压迫与剥削,其受欺凌和极端贫困是世界上罕见的 46

六、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救亡和启蒙运动高涨 47

第二节 当代中国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点 48

一、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 48

二、农业大国,现代工业基础簿弱,城乡差异大 49

三、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49

四、资源大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分布不均衡 50

五、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特质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且分布不均衡 50

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还在发生影响 52

第三节 中国国情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53

一、国情发展变化的决定或制约因素 53

二、国情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54

三、中国国情演变的规律及其东方式道路 56

第三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 58

第一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59

一、时代特点和国情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59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人民拥护和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60

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6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63

一、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63

二、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63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 66

第三节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9

一、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9

二、党在新时期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70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主要特征 72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3

五、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75

第四节 全面实现中华民族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77

一、中国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7

二、实现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78

三、开发利用国情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80

四、坚持 两手抓、两手硬 的战略方针 82

五、21世纪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83

第四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国情状况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85

第一节 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征 85

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 86

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 89

三、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 90

四、中国的特殊国情 93

五、当代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差异大 94

第二节 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更需要中国 96

一、中国走向世界 96

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 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99

一、社会主义使中华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 99

二、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100

四、中国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03

三、社会主义使中国充满希望地走向21世纪 103

第五章 国情预测与科学决策 105

第一节 国情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06

一、国情预测是一门学问 106

二、国情预测的功能 107

三、国情预测工作的目标期限与基本任务 110

四、开展多层次国情预测 112

五、国情预测的主要方法 112

六、国情预测工作程序 114

七、国情资料编纂的要求与方法 114

第二节 国情认识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114

一、正确的国情认识来源于调查研究 114

二、正确的国情认识是正确决策的科学基础 116

三、对国情的忽视或错误认识是决策失误的根源 118

四、判断国情认识和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 120

五、获得正确的国情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121

第三节 国情认识与决策程序 122

一、决策与决策层次及分类 122

二、科学的决策必须以国情为依据 123

三、国情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律化 125

四、科学的决策程序 127

第四节 国情把握与决策实施 129

一、决策实施的基本原则 129

三、决策实施的方法 131

二、决策实施的程序 131

四、国情把握与决策实施的反馈 133

第五节 国情认识和决策中的领导者 134

一、领导者的决策素质要求 134

二、领导者的决策方法 137

上编 分论 143

第六章 环境与资源 143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 143

一、地域广袤 143

二、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144

三、山河壮丽 风光优美 145

四、我国气侯的主要特征 145

一、行政区划 147

五、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 147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 14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148

第三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 149

一、自然资源 149

二、国土资源 149

三、中国自然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150

第四节 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59

一、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159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62

三、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164

一、人口 167

第七章 人口与婚姻家庭 167

第一节 人口国情的基本特点 167

二、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三大台阶 168

三、中国人口起落的相关因素 169

四、当代中国人口的特点 172

第二节 人口问题是一个突出的国情 178

一、人口规模大 增长过快 179

二、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180

三、人口结构不够合理 人口素质偏低 181

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 181

二、人口环境实行综合治理 183

第三节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房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183

一、良好的人口环境 183

三、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84

四、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185

五、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85

第四节 中国婚姻家庭 187

一、婚姻家庭 187

二、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188

三、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特点 188

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 193

一、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96

第五节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6

二、实行计划生育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

三、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99

四、自觉地执行和宣传人口政策 200

第八章 产业、企业与区域经济 202

第一节 中国产业 202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 202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203

三、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05

第二节 中国企业 206

一、企业的内涵 206

二、我国企业组织 207

三、我国企业管理 208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与特征 209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 209

二、解决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的举措 211

第九章 基础设施 215

第一节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状况 215

一、交通运输业 215

二、邮电通信业 219

三、能源工业 222

第二节 我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226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 226

三、我国能源短缺 228

二、我国邮电通信业发展带后 228

第三节 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230

一、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230

二、我国发展基础产业的重大举措 231

第十章 农村与城市 236

第一节 中国农村 236

一、中国以农立国 236

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38

三、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239

四、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241

一、中国城市兴起的特点 242

第二节 中国城市 242

二、旧中国城市化步履艰难 244

三、当代中国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 245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48

五、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250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252

一、独具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 252

二、我国正在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253

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化 254

第十一章 民主政治与执政党的建设 257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国体与政体 257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57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9

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62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6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65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265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266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优点 267

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268

五、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状况 27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71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271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274

三、我国的人权状况 276

第四节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278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 278

二、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279

第十二章 人民武装力量与国防建设 283

第一节 中国的武装力量 283

一、人民军队的诞生 283

二、当代中国武装力量的组织体制 284

三、中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 286

第二节 中国兵役制度 289

一、兵役制度的内涵 289

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 289

三、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 290

第三节 中国军衔制度与警衔制度 291

一、中国军衔制度 291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制度 292

三、中国警衔制度 293

第四节 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294

一、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是实施国防建设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 29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 297

三、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99

四、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 299

第十三章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 301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302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 302

一、传统文化 302

三、消除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307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文化 308

一、我国旧民主主义文化 309

二、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 311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314

一、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314

二、创造出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315

三、坚持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316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18

一、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曲折历程 324

第十四章 科技与教育 324

第一节 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324

二、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果 325

三、当代中国科技水平与发展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326

第二节 依靠科技 振兴经济 328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328

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 328

三、振兴经济道先要发展科技 331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335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 335

二、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337

三、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338

第四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340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40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41

三、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昌盛的局面 343

第五节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 344

一、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 344

二、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345

三、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345

四、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346

一、旧中国医疗卫生 348

第一节 卫生 348

第十五章 卫生与体育 348

二、新中国改善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的举措 349

三、当代中国卫生事业的鲜明特点 352

四、我国将实现 九五 和2010年卫生健康目标 355

第二节 体育 357

一、旧中国体育 357

二、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360

三、中国将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363

四、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365

五、中国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367

一、我国是个多语言文字的国家 371

第十六章 语言文字 371

第一节 中国语言文字现状 371

二、我国现代汉语汉字的特点 373

三、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374

四、当前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376

第二节 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推广工作 377

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作 377

二、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举措 379

三、进一步做好汉语汉字的对外推广工作 381

一、社会保障 384

三、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 384

二、社会保障制度 384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 384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 384

四、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简介 385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曲折中发展 387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387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 387

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88

第三节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 389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389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390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390

五、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392

四、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网络 392

第十八章 民族 394

第一节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缔造伟大的祖国 394

一、民族与中华民族 394

二、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96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的现状 399

一、各民族第一次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399

二、多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 400

三、我国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禁忌 406

第三节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406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406

二、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08

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11

四、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 411

第十九章 宗教 413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与礼俗 413

一、宗教 413

二、我国是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414

三、我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414

四、我国的宗教礼俗 416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现状 416

一、我国现有宗教与信教群众 416

三、我国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 417

二、我国宗教工作的曲折历程 417

四、我国爱国宗教组织 420

第三节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20

一、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长期存在 420

二、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 422

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424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25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426

第二十章 华侨、华人与祖国建设 428

第一节 华侨、华人的现状 428

一、华侨、华人的含义 428

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五大洲 429

三、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状况 430

四、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开发和繁荣建树功勋 431

第二节 华侨、华人对祖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 433

一、华侨在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爱国精神 433

二、华侨、华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著功绩 437

第三节 发挥侨界优势 加快祖国建设 440

一、我国加快建设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440

二、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基本任务 441

三、党和国家对侨务工作的基本政策 441

四、海外统战工作方针 443

五、努力做好侨务工作 444

第一节 中国近代外交关系 445

第二十一章 国际环境与外交政策 445

一、晚清时期外交关系 446

二、太平天国时期外交关系 448

三、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外交关系 448

四、 北京政府 时期外交关系 450

五、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外交关系 45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外交关系 455

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55

二、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57

三、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459

四、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 461

六、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 463

五、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463

第三节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64

一、北邻 464

二、东邻 465

三、南邻 466

四、西邻 468

第四节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 468

一、当今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加快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468

二、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470

后记 4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