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守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010009686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内容,以真、善、美统一和物理、心理、事理贯通为两个中心线索,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论述,并进行了全书的宏观逻辑图解。
上一篇:老子下一篇:米拉日巴传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指导人生的精神武器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一、哲学的对象 2

二、哲学的功能 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 11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合理解决 15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党性原则 15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解决 19

第三节 真善美的统一与知情意的结合是哲学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 24

一、哲学的实践功能要求真善美的统一 24

二、哲学的实践功能要求知情意的结合 27

三、真善美与知情意的结合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统一的基础 30

第四节 时代的需要与哲学的实现 32

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2

二、现时代对哲学提出的根本要求 34

三、当代哲学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途径 38

第二章 物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 43

第一节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43

一、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43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45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 50

一、物质的运动和静止 50

二、物质的运动形式 54

一、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 57

第三节 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57

二、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59

第四节 物质世界的系统性 62

一、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63

二、系统与运动、时空的关系 67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现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68

一、关于世界的物质性问题 68

二、关于物质的无限性问题 71

三、关于运动的绝对性问题 73

第六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74

一、意识与物质 74

二、意识与信息 77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78

四、意识的构成和形式 80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变革世界的理论依据 83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83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84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86

第二节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91

一、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1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客观普遍性和特殊性 93

三、事物的发展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97

第三节 发展过程中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101

一、事物的质、量、度 101

二、事物的量变、质变及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104

三、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 106

一、事物内部的肯定、否定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8

第四节 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辩证形式 108

二、辩证否定观 109

三、否定之否定 111

四、否定之否定发展的复杂多样性 113

第五节 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诸范畴 114

一、原因和结果 11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17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19

四、内容和形式 122

五、现象和本质 125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2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27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128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 130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矛盾 132

一、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13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35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2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4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45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48

第四节 衡量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 150

一、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151

二、生产关系是确定社会制度性质的基本依据 153

三、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 156

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158

第五节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 158

二、对当代战争与和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162

第五章 思维与认识 169

第一节 思维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169

一、思维科学将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思维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170

二、思维科学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论的建立 171

三、思维科学将增强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 173

第二节 认识的二重化与思维形式的多样性 175

一、列宁关于认识二重化的思想 175

二、认识二重化的生理基础 176

三、思维形式的多样性 177

一、人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耗散结构 183

第三节 大脑耗散、信息协同与思维有序 183

二、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已摄取信息的协同加工过程 186

三、思维有序的基本条件 187

第四节 思维规律探析与思维方式变革 190

一、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同一律 190

二、反映与选择的结合律 192

三、逻辑与非逻辑的渗透律 193

四、模糊与精确的互补律 194

五、思维方式的变革 196

第五节 认识的辩证本性和发展规律 200

一、认识的基本要素及主客体关系的表现 201

二、认识的阶段和发展规律 203

一、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 205

第六节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5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6

三、真理和谬误 207

四、真理的检验和证明 208

第六章 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 211

第一节 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纲 212

一、以往哲学的功能和缺陷——解释世界 21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 215

三、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217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类型和系统结构 222

一、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改造型、探索型、服务型 222

二、实践系统结构的四大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手段 228

第三节 现实需要是人类实践的原动力 233

一、人类需要的客观性、层次性 234

二、人类需要的社会性、历史性 235

三、社会需要在实践中的作用 237

第四节 人类实践的美的尺度 239

一、人类生产的两个尺度 239

二、人类为什么要按照美的尺度生产 243

三、人类实践和美的形态 245

第五节 人类实践和第二自然、人造物质 247

一、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人造物质 247

二、第二自然和人造物质是人类科学和实践活动的产物 248

三、第二自然、人造物质形成的认识论意义 252

第一节 唯物史观为人们自觉地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武器 256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们自觉活动的关系 256

第七章 改造社会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功能 256

二、唯物史观指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类活动的自觉性具体统一的机制 258

三、唯物史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自觉的发展过程 260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的依靠力量 26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2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等于零 264

三、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269

第三节 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手段、最高形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271

一、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271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77

三、社会革命是改造社会的最高形式 279

第四节 军队是改造社会的坚强柱石 283

一、军队的起源和发展 283

二、军队的地位和作用 284

三、我军建军的宗旨和根本原则 287

第五节 社会意识是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力量 290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90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和作用 292

三、掌握社会意识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 29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实践提供基本事理 301

第一节 事理是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和中介 301

一、什么是事理 301

二、事理的地位和作用 302

三、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对事理的丰富和发展 304

第二节 从客观事物中找出规律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路线 307

一、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308

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落脚点 309

三、调查研究是实现实事求是的重要途径 310

四、群众路线是实现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 311

第三节 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 313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314

二、把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国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哲学基础 315

第四节 总观全局、系统运筹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319

一、系统论、运筹学对科学决策的作用 320

二、系统运筹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324

第五节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方式 326

一、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当代思考问题的基本特征 327

二、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的辩证关系 328

三、预测未来的科学依据 329

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把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蓝图对象化 332

第一节 理想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 332

第九章 无产阶级理想的实现与人类的解放 332

二、理想蓝图对象化在自然和社会领域的不同表现 334

三、理想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336

四、理想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339

第二节 社会理想、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340

一、社会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340

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41

三、人类解放的含义和根本内容 344

四、人类解放与社会进步 346

第三节 人类的文化与文明 348

一、文化 349

二、文明 351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354

四、按照无产阶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 355

第四节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理想社会 356

一、共产主义实现是人类的全面解放 356

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能够发展中国 359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达到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362

第十章 用真善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生 366

第一节 共产主义人生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67

一、人生观和世界观 367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是迄今最科学最革命的人生观 369

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371

第二节 为人民幸福、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374

一、人生目的的含义和类型 374

二、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 377

三、公私观是人生目的的核心 380

第三节 讲贡献、比创造是革命者的人生价值观 383

一、价值观是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理论热点 383

二、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385

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38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者要有正视现实勇于拚搏的乐观战斗的人生态度 392

一、什么是人生态度 392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93

三、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做一个坚韧不拔的革命者 396

第五节 当代革命者的人生追求和思想风貌 399

一、努力做到真善美统一是当代革命者的人生追求和思想风貌 399

二、分清是非,追求至真 400

三、明辨善恶,追求至善 402

四、识别美丑,追求至美 4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