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美东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
  • 页数:698 页
图书介绍: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目录

前言 1

第一编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和奠基(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 6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到距今四千多年前) 6

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开端 6

科学技术史的开端就是人类史的开端 6

猿人阶段 6

化石智人阶段 8

新石器时代文化 9

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崩溃 10

原始社会时期还只有技术 11

二 原始社会时期几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发明 12

技术进展缓慢却有几项重大发明 12

石器的改进 12

弓箭的出现 14

火的使用 16

陶器的发明 18

原始农牧业的产生 20

蚕丝的利用 24

三 寓于技术中的科学 25

原始社会时期科学只以萌芽状态存在 25

天文学知识萌芽 25

数学知识萌芽 28

力学知识萌芽 29

化学知识萌芽 29

地学知识萌芽 30

生物科学和医药学知识的萌芽 30

四 原始自然观 32

原始自然观主要寓于神话中 32

万物起源和万物主宰的神话 33

关于和自然斗争的神话 34

原始自然观还常和原始宗教思想交织在一起 35

原始自然观是理论科学的萌芽 37

一 我国奴隶制度的出现 38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38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 38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标志 39

二 我国奴隶社会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 40

夏、商、周文化遗址里发现青铜器冶铸作坊 40

这一时期遗址和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 41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过程 42

三 奴隶制为科学从技术中分化出来创造了条件 44

奴隶制下的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大规模分工 44

脑力劳动者从体力劳动者中间分化出来是科学从技术中分化出来的直接条件 46

四 《夏小正》、甲骨卜辞、《诗经》等资料里反映的科学知识 50

商代、西周的数学知识 50

夏、商、周的天文历法知识 52

夏、商、周的生物、物候、气象、地学知识 55

夏、商、周的医药知识 58

五 《夏小正》、甲骨卡辞、《诗经》等资料里反映的农业生产和技术 59

夏、商的农业生产和技术 59

西周的农业生产规模 61

西周的农业技术 61

西周的农业耕作制度 63

六 从商周时期的遗存看建筑、车辆、纺织等手工业技术 66

奴隶社会的建筑比原始社会大有进步 66

奴隶社会的城堡建筑 69

夏、商、周的车辆制造 70

商周的纺织和染色技术 72

夏、商、周的酿酒技术 74

商周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 75

由“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变到天命观 76

七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 76

早期的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反映 78

早期的五行学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概括 80

阴阳五行说的两面观 82

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84

一 社会大变革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84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是从科学技术发展开始的 84

封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86

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 87

百家争鸣更为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89

二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使用 90

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更高阶段 90

我国铁器的使用 93

冶铁业的发达和冶铁技术的进步 96

三 从《考工记》看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98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汇集 98

车辆的制作工艺和规范 99

乐器的制作和乐音知识 101

制作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术要求 101

练丝帛、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 102

城市和宫殿建筑 103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一部经验科学著作 105

四 从现存最早四篇农学论著看我国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 105

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05

农家学派和专门农书的出现 106

阐述农业理论和政策的《上农》篇 107

《任地》、《辩土》、《审时》三篇论述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则 107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是时代的需要 109

这四篇农学论著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109

五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109

芍陂 110

漳水十二渠 111

都江堰 111

郑国渠 113

通航运河——邗沟和鸿沟 114

堤防工程 115

六 区域地理著作的出现 116

地理知识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 116

《山海经》 117

《禹贡》 118

《管子》一书里的地理学知识 120

七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122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天文历法的进步 122

关于五大行星的知识 123

二十八宿和关于恒星的观测 124

天象观测 125

古四分历法 126

天文观测仪器 128

筹算法的发展和十进位值制的确立 128

八 《墨经》里的数学、力学和光学知识 130

《墨经》是《墨子》里的重要篇章 130

数学知识和时空观念 131

力学知识 132

光学知识 133

墨家所开辟的科学道路后继无人 137

九 生物学知识的系统化和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137

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化 137

《尔雅》一书为我国动植物分类系统奠定了基础 138

医和巫的进一步对立 139

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 141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143

脏腑、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 143

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 145

病因说和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 145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146

十 战国时期诸子的自然观 147

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147

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147

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探索 149

关于宇宙结构问题的探索 151

朴素的唯物自然观是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153

本编小结 155

第二编 中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秦汉到南北朝时期) 160

第一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 160

一 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巩固和科学技术 160

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 160

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161

东汉前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163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的时期 164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 164

南北对峙中的相对稳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 164

民族大融合和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 16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体系得到充实和提高 167

第二章 数学和天文学体系的形成 169

一 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九章算术》 169

秦汉时期的最早数学著作 169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70

《九章算术》的内容 171

《九章算术》的影响 173

刘徽注《九章算术》 174

二 刘徽和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174

刘徽的“割圆术”和《海岛算经》 175

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祖?原理 176

三 独具一格的历法体系 179

西汉的太初历 179

东汉的四分历和乾象历 180

三国时期历法方面的进展 183

南北朝时期的元始历和大明历 183

岁差现象的发现 184

南北朝后期张子信对改进历法的贡献 185

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特点 186

四 天文仪器的制作 187

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仪器 187

浑仪的改进 187

圭表和漏壶的改进 188

浑象的创制 189

五 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 190

汉代的言天三家 190

星图的制作 19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宇宙论 192

关于宇宙无限、宇宙演化和地动的思想 193

六 丰富翔实的天象记录 194

我国古代天象观测和记录的优良传统 194

天象记录趋于齐备 195

天象记录趋于详尽精细 195

七 东汉伟大科学家张衡的贡献 196

张衡的生平简介 196

张衡在天文学上的贡献 197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198

张衡的其他科技成就 199

第三章 地学的新进展 200

一 地图的制作 200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 200

裴秀的制图六体 204

二 地理著作的编撰 206

《汉书·地理志》 206

《水经》和《水经注》 209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211

一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书 211

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11

秦汉时期的农书和《汜胜之书》 212

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 214

《齐民要术》所反映的农业科学技术 216

二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217

秦汉时期的通航运河 217

西汉的灌溉工程 219

东汉的水利工程 2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 223

第五章 医药学体系的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行 225

一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225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成就 225

《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 226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28

汉代名医淳于意和华佗 232

王叔和和《脉经》 233

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 234

葛洪和《肘后方》 235

二 炼丹术和有关化学知识 237

炼丹术起源于我国 237

早期的著名炼丹家和他们的著作 238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成 239

炼丹术中有关的化学知识 240

采冶铸造工艺的完善化 244

一 冶铁术的成熟 244

第六章 冶铁术和其他制造工艺 244

一系列制钢技术的发明 247

二 制瓷技术的成熟 250

从原始瓷器到真正瓷器 250

从青瓷到白瓷 250

三 漆器工艺的发展和兴盛 252

漆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252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 252

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脱胎工艺 253

四 造纸术的发明和进步 254

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 254

西汉麻纸的发现 255

造纸术和蔡伦 258

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 262

五 从马王堆出土纺织品看汉代的纺织技术 263

汉代纺织业的兴盛情况 263

薄如蝉翼的丝织物 264

麻纺织技术也巳经成熟 265

提花技术巳经成熟 265

染色技术达到很高水平 265

这时期的纺织品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 266

六 汉代到南北朝的纺织机械 266

纺织机械的发明和不断革新 266

纺车 266

织机 268

提花机 268

“巧思绝世”的马钧 269

七 机械制造家马钧 269

马钧改进提花机 270

马钧创造灌溉用的龙骨水车 271

马钧在机械制造上的其他成就 272

第七章 万里长城和其他建筑技术 274

一 万里长城 274

秦汉长城的沿革 274

秦汉长城的构造 275

木结构技术的进步 276

二 高台建筑和木砖结构 276

高台建筑 276

砖结构技术的提高 277

三 佛教建筑 278

石窟 278

佛寺和佛塔 279

第八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 281

一 道路和车辆 281

驰道 281

栈道 282

车辆 282

二 中外陆路交通 284

丝绸之路 284

通往印度的陆路 285

三 船舶的发展 285

船舶发展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285

汉代的船舶 287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船舶 288

海运的发展 289

四 海运和航海技术 289

航海技术 290

第九章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291

一 和东方各国的交流 291

和朝鲜、越南的交往 291

和日本的交往 291

和印度的科技文化交流 292

中国科技文化传向西方各国 293

二 和西方各国的交流 293

西方各国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295

第十章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斗争中发展 296

一 秦汉到南北朝的唯心主义自然观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296

秦汉的思想禁锢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296

两汉之际?纬之学盛行 297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道教、佛教的自然观 297

司马迁力图对自然界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 298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斗争中得到发展 298

二 秦汉到南北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98

扬雄的《法言》和桓谭的《新论》 299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 300

魏晋南北朝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303

本编小结 305

第三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隋唐到元代) 308

第一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 308

一 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期 308

从隋代到元代我国的政权兴替 308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 309

宋辽金元时期的社会状况 310

二 隋代到元代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1

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1

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3

数学、天文学、医学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峰 315

国内各民族间、中国和外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 316

第二章 数学、天文学发展的高峰 318

一 数学教育和“算经十书”的注释 318

隋唐和宋代的数学教育 318

“算经十书”简介 320

“算经十书”的注释 322

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 323

秦九韶和《数书九章》 323

二 宋元数学四大家 323

李冶和“天元术” 325

杨辉和他的数学成就 326

朱世杰和“四元术” 326

三 历法发展的高峰 328

隋代刘焯的皇极历 328

唐代的戊寅、麟德、符天、宣明、崇玄诸历和标志历法体系完全成熟的大衍历 329

宋代历法的进步 332

元代授时历把我国古代历法推向新的高峰 332

天文常数的测定精度也达到高峰 333

四 恒星位置测量和天文仪器制作 335

隋唐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 335

宋元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 336

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 338

漏壶和圭表的改进 339

浑仪的改进 340

简仪的结构 341

水运浑天和水运仪象台 343

五 一行和郭守敬 345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的杰出贡献 345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卓越成就 347

第三章 地学和水利建设 350

一 地理著作和地学知识 350

隋唐时期的地志和地图 350

宋元时期的地志和地图 352

唐宋的地学知识 356

二 南北通航大运河的开凿 358

开凿大运河的经过 358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360

三 唐宋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 361

农田水利工程兴修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361

太湖地区的圩田 362

浙江的海塘 362

莆田的木兰陂 363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 364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的兴盛 364

第四章 农业生产和农学的发展 364

宋元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365

二 农业技术的发展 366

农具的改进和定型 366

水田耕作技术的提高 367

农作物分布的变化 368

三 大量农书的出现 369

隋唐的农学著作 369

宋代的农学著作 370

元代的农学著作 372

一 官办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 375

隋唐时期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学教育 375

第五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衰 375

宋元时期的医学教育 376

二 官修的医药著作 377

隋唐时期的官修医药典籍 377

政府为民间办的医疗设施 377

宋代的官修医药典籍 378

三 隋、唐、宋的三位医家和他们的著作 380

隋、唐、宋出现不少著名医家和医学名著 380

巢元方和《诸病源候论》 381

孙思邈和《千金方》 382

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 384

四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学说 385

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385

“寒凉派”刘完素的“火热说” 386

“攻下派”张子和“攻邪说” 387

“温补派”李东垣的“脾胃说” 388

“滋阴派”朱丹溪的“养阴说” 389

五 医学的全面发展 390

医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390

外科医术的发展 391

针灸术专著和针灸铜人 393

法医学专著的接连问世和宋慈的《洗冤录》 395

六 炼丹术对药物学和化学的贡献 396

炼丹术的盛衰 396

炼丹术对药物学的贡献 397

炼丹术对化学的贡献 398

相当完善的炼丹设备 399

炼丹技术更加熟练和成熟 400

关于炼丹术的西传 401

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是在这一时期创造的 403

一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 403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403

第六章 我国的四大发明和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403

二 火药的发明、推广使用和西传 405

火药是炼丹家发明的 405

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火药武器的发展 406

火药的西传 410

三 指南针的渊源、发明和推广使用 412

指南针的渊源 412

指南针的发明 413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 415

四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 416

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416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和盛行 417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419

印刷术的外传 421

五 造纸术的发展和外传 422

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发展 422

造纸术的外传 423

六 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425

沈括的学术地位 468

一 沈括的生平业绩 468

沈括的生平 468

第九章 博学的科学家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468

沈括的业绩 470

二 《梦溪笔谈》和沈括的主要科学成就 471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471

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472

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472

在地学方面的成就 474

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477

在生物学和医药学方面的成就 478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一些民间发明家的贡献 479

唐代佛、道唯心主义思想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481

一 唐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81

柳宗元继承王充的元气自然说 481

第十章 元气自然说的继承和发展 481

刘禹锡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 483

对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的评价 485

二 宋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86

宋代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 486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87

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88

对王安石和张载的自然观的评价 490

朱熹对一些问题作过有益的探讨 491

本编小结 493

第四编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明清时期) 496

第一章 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 496

一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 496

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末期 496

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土地兼并严重 497

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497

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498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500

清代封建制度的强化使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更沉重的压制 501

明代科学技术继续缓慢发展 502

二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502

传教士来华和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我国 503

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不同态度 507

封建锁国时期的乾嘉学派和科学技术 510

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再次传入 514

戊戌变法前后的学制改革、派遣留学生、组织学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518

一 明代传统天文学、数学的停滞和商业数学的发展 525

明代传统天文学和数学的失传 525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525

商业数学的发展 526

珠算从筹算演变的过程 526

关于珠算的书籍大量出现 528

二 西学东渐以后的天文学和数学 529

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和《崇祯历书》 529

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和康熙帝主持下编纂的《数理精蕴》 532

关于域外地理的著作 534

清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和王锡阐 535

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几位数学家 539

洋务运动时期的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和中国近代数学 541

一 明代物理学知识的新发展 546

我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 546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物理学和化学 546

明代十二平均律的发明 547

声学效应在建筑上的应用 549

二 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入 550

明末清初传入的物理学知识不多 550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 551

三 明末到清代我国的几位物理学家 552

明末清初的两位物理仪器制造家 552

晚清两位物理学家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553

四 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 554

西方近代化学正在建立中 554

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 555

晚清的化学家徐寿 557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地学 561

一 明清时期地理学的发展 561

明清时期地理学发展的两大特点 561

以传统地理志方式编纂的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 561

以《徐霞客游记》作为代表的旅行记录方式的地理学著作 563

二 西方地图和地学知识的传入 568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人的地图和地学知识 568

康熙帝亲自领导完成中国全图的测缓工作 569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西方地质知识的传入 572

晚清时期西方学者来华进行地质资源调查 574

三 中国近代地学的发轫 575

魏源《海国图志》等地理著作问世 575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诞生 576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的创办 578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生物学和医药学 580

一 植物学和本草学的重要著作问世 580

中国本草学和植物学 580

明初的《救荒本草》 581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582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585

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 585

二 中医学的新发展 589

除本草学外的其他方面的医药学成就 589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590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591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593

方剂学方面的发展 593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594

三 西方医药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传入 596

西方医药学知识的传入 596

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 599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农学和水利工程 602

一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602

传统农业面临危机 602

海外新作物的引进 602

“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 603

二 农学著作大量增加 604

明清时期农书的一般特点 604

综合性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605

疏浚大运河 608

重点水利工程的目的在确保漕运 608

三 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的两大重点 608

治理黄河 611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各种工艺技术 615

一 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 615

建筑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15

南北二京的宫殿建筑 615

园林建筑 619

明代的万里长城 620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622

二 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622

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624

郑和舰队远航的记录 625

采矿技术的新进展 626

冶炼技术的新成就 626

三 先进的冶金技术 627

明末以前我国冶金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627

最早的炼锌技术 629

采煤和凿井技术 630

四 其他工艺技术 630

明代的火药武器 631

明清时期的瓷器 632

明清时期的漆器工艺 633

五 西学东渐以后的工艺和工程技术 634

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技术知识 634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和西方技术的引进 635

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 636

宋应星的生平 642

第八章 宋应星和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642

一 宋应星——中国的狄德罗 642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背景 643

二 《天工开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645

《天工开物》的内容 645

系统总结了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 647

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 648

三 宋应星的思想观点 651

宋应星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651

《天工开物》在海外 651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652

崇尚生产实践 654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655

第九章 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和西学东渐的影响 657

一 明代中叶元气本体论在和理学、心学作斗争中发展 657

明代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心学泛滥 657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斗争中发展 658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家 659

二 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659

几位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 661

三 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家的自然观的影响 664

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元气论 664

西方思想的传入对我国思想家的自然观的影响 665

几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自然观 667

几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家的自然观 668

本编小结 672

结语 676

后记 6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