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继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174100X
- 页数:1331 页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 1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 1
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1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胡绳 2
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丰碑 庄福龄 3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社会发生三次巨变 高放 3
卡尔·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 刘西琳 4
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新技术革命 张永谦 4
学风: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张式谷 4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邱兆祥 5
评“人的本质异化论” 季象图 6
要充分评估《资本论》在最终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徐博涵 6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王毅武 6
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学说初探 陶玉泉 7
论马克思对“地域性社会主义”的扬弃 秦闯 7
马克思第二大发现究竟是什么 吴慧颖 8
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重释 胡为雄 8
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 段晓光 8
关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若干问题 宋永平 8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刍议 张伟 9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思考与回望 牛德生 9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与心理学 叶上雄 1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原理需要发展 刘绪贻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吴晓东 11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界定 张莹玉 11
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郑贻然 11
《资本论》中被忽略的重要经济原理 陈仁礼 12
《资本论》中的“细胞理论”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王代敬 12
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光辉思想的探索 武可喜 吴晋生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再认识和新构想 陈秋金 13
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孟舟 李际秉 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基础吗 文传祥 13
马克思的新型劳动观及其现代意义 余静 14
马克思和“不断革命论” 匡萃坚 14
当代西方地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张祖林 14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论说 刘小敏 1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 于炳贵 15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 加快改革步伐 安振加 15
道德批判与重构是贯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 宛小平 15
马克思的两句“名言”辩证 刘井山 16
马克思关于消费资料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郑邦才 16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王仲士 16
马克思是怎样评价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 郭志琦 17
评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传统理解 王荫庭 17
马克思货币需要量规律探讨 张晓 17
学习马克思两种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 居鸿昌 18
马克思对商品使用价值质和量的考察及其意义 李中明 18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 杨汴南 1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掌握的理论 李中一 19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郭定达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吴兆雪 杨耕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王玉 20
坚持与评价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几个问题 闫书忠 20
健康人格模式与马克思的全面发展人格思想 霍涌泉 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脑力劳动 王思浚 21
马克思确立的认识过程及其规律 王满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观初探 张惠敏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探微》导言 王仲士 22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福建传播的几个问题 王大同 22
也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 刘展 23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开放的 陆观霄 23
马克思思想的新界碑 李朝远 23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与日本工人阶级状况 李宪稷 24
自我更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运动中的活力机制 蔡伯元 24
马克思主义社会相对论原理及其社会发展 赵凯荣 24
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 应克复 25
论“社会个人所有制” 李明泉 25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思考 周荣廷 25
在实践的历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周呈芳 26
对“过时论”的几点新认识 姜延军 26
贵在坚持 重在发展 张震廷 26
社会主义开放观对封闭观的否定 刘彦生 27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方志学的指导思想 钟兴麒 27
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赵伯琳 娜日斯 27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董瑞华 28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与教育 石佩臣 28
恩格斯晚年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高飞乐 29
恩格斯关于消费的论述及其启示 易培强 29
论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变化的新认识及其哲学基础 朱传棨 29
对恩格斯一个著名论断的评析 丁龙召 30
重读《论权威》 张怀武 30
列宁《论合作制》的真谛 徐博涵 30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张藐 31
论列宁的财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郭连成 31
也谈列宁的物质定义 周久义 31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变化与俄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张铭 32
列宁合作制理论与斯大林集体化思想的异同 冯良勤 32
列宁与政治监督 华正学 32
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初探 孟令军 32
列宁关于维护无产阶级执政党队伍纯洁性的理论和实践 谢永生 33
正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理论 于兴棠 33
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革命问题 韩真 33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和理论探索 毕志国 3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荫庭 34
为什么说我们把列宁关于小生产的某些论点误解和教条化了 赵杰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李霆 35
斯大林的HaЦЧa定义评析 蔡富有 35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研究 36
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庄福龄 36
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发展不平衡国情的认识和把握 王兆铮 36
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初探 欧阳玉 36
毛泽东领导思想浅论 孟继群 37
毛泽东党性修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邢家强 37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唐纯良 37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浅探 陈乃鹏 38
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王处辉 38
以人民为本位的理论体系及其自我调适与完善过程 张孝评 39
试论毛泽东对教条主义的哲学批判 石毅 39
毛泽东统战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曾凡德 39
毛泽东与自然科学 由绍锋 40
论毛泽东大革命时期领导权思想的特点 李吉 40
论毛泽东与自然科学 蒋秉植 杨健美 40
毛泽东对文学接受理论的重大贡献 吴慧颖 41
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形成与共产国际 曹军 41
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 杨福新 41
试谈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及实践 孙无钟 42
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的历史地位 李雅春 姚永利 42
浅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尝试中的曲折历程 欧善华 42
新岛淳良关于“毛泽东的哲学是实践一元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黄德渊 43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孙子兵法》中“势”创意运用 党明德 43
从孙中山、李大钊到毛泽东 胡建 43
论毛泽东的领导艺术 金邦秋 44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特色 刘怀惠 44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徐九卿 44
毛泽东与机关业余教育 孙保华 44
毛泽东论“左”右 李如鹏 45
毛泽东政策结构思想探析 莫旭麟 45
毛泽东与陈独秀早期关系之考察 唐春元 45
略论毛泽东文化建设的理论 赖驰群 46
略论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发展过程 李晓勇 46
毛泽东社会学思想新探 赵瑞政 46
论毛泽东的人生思想理论 罗世福 46
毛泽东同志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初探 于清河 47
毛泽东的党风建设理论与实践 刘孝良 47
毛泽东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 李志云 47
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 杨企玉 48
毛泽东的宣传理论初探 曹福田 48
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科技思想 李泽周 48
探索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的科学体系 康洪武 49
毛泽东实践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实践观比较研究 欧阳英 49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本质 李克武 49
毛泽东同志的国情理论 房威祥 房小兵 49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典型给予毛泽东同志的启示 谢骏 50
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雍涛 50
学习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 吴晓东 50
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思考与邓小平的新思路 桑学成 51
对毛泽东批判继承曾国藩思想的探讨 文建华 51
试论完整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 孙素英 51
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张志浩 52
毛泽东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及其启示 刘志学 52
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 徐荣佩 52
毛泽东论妇女解放的两大问题 武可喜 吴晋生 53
论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与当今国际格局 程惠莲 53
毛泽东人学思想对共产党员人格塑造及价格观构建的现实意义 夏远生 53
毛泽东情报意识初探 帅文洁 53
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核心 彭泽农 54
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述评 张居华 54
还是要讲自觉的能动性 米连余 54
关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思考 曾名忠 55
毛泽东“反修防修”思想的由来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张亦民 55
试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在浙江的农村调查 许虔东 55
毛泽东改革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李吉 56
毛泽东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变化和启示 亢犁 56
人类文艺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林宝金 57
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思想简论 呼志慧 李安兰 57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呼志慧 李安兰 57
论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贡献 张宗发 刘先潼 杨长钧 58
毛泽东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黄德渊 58
毛泽东的红学观 胡晓明 58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几点思考 王宏飞 59
毛泽东写作思想简论 邓乃行 59
对毛泽东晚年的战略思考及其错误的探讨 张亦民 59
毛泽东刑事法制思想中的死刑观 云保华 59
毛泽东人口思想探析 张雨虹 60
毛泽东论农业机械化 马宏伟 60
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民粹民义的根本区别 赵泉钧 60
毛泽东开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廖永光 60
毛泽东《鞍钢宪法》的现实指导性 江师清 6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新时期工人阶级队伍建设的指导作用 顾先觉 61
试论毛泽东对我党反腐败的杰出贡献 唐郭教 蒋吉平 61
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楼贤俊 62
毛泽东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理论和实践 傅荷生 陈嘉陵 62
毛泽东的民族意识观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旗帜 秦生 6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之丰碑 喇秉德 63
毛泽东国力思想与当代综合国力研究 张伯里 63
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与中西文化散论 曾成贵 63
毛泽东同志对认识过程的深入开拓 杨荣光 64
论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及特点 韩煌 64
毛泽东的平等思想探析 杨俊彩 64
论毛泽东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窦炎国 65
试论毛泽东的宗教观及其特点 郭林 65
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侯宪林 65
论毛泽东早期历史哲学及其特点 张牛 65
论毛泽东人生观的内涵和特征 晏涌涛 66
毛泽东晚年遗物及其现实启迪作用 龙剑宇 66
对毛泽东与鲁迅思想的初步比较 张时浩 66
试论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跨世纪接班人的人格“塑造” 李超 67
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审美价值 王华 67
毛泽东是杰出的人民公仆 曾锡 67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石世龙 68
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徐文学 68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探索 王东向 68
毛泽东的教学思想体系探析 吴定初 69
浅析毛泽东论人的全面发展 林永生 69
论毛泽东着重于思想上建党的特点 庄建斌 69
毛泽东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俞庆仁 70
毛泽东的秘书观 陈井军 70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靖士祥 靖培建 70
论两厢战略 袁闯 71
论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杨亚利 71
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初探 杨绍德 71
《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几处修改失当 马伯钧 72
活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核心 冯平 72
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商孝才 72
试论周恩来同志廉政思想与实践 江涌贵 73
论周恩来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系 杨大生 73
周恩来严谨精细的领导作风 寇全贵 73
周恩来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李吉 74
论周恩来的统战艺术 卢再彬 74
试论周恩来领导品质的民族性 屠莲芳 74
论周恩来教导亲属“过好五关”的典范意义 卢再彬 74
陈云的企业管理思想 杨建 75
论陈云同志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 籍传厚 75
陈云同志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 于恩书 76
略论陈云对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大贡献 张廷友 76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研究 77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77
旗帜·灵魂·标志 龚育之 77
邓小平理论是振兴中华的理论 戴逸 78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黎明 刘大年 78
十五大的一大贡献 肖前 78
反对本本主义 卫兴华 79
牢固树立全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曹伯纯 79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邢贲思 79
伟大的理论 伟大的风范 夏禹龙 8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 汝信 80
高兴旗帜的坚定性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 朱峻峰 81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发展战略 李忠杰 81
试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时运凯 8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白占群 8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基本结构 田克勤 83
科学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王立行 84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杜义林 84
邓小平创造精神的形成及特点 于淑芬 84
试论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孙西克 85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王明生 85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李福润 85
卓越的治国艺术家邓小平 汪太理 86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的发展 吴勇 86
试论邓小平理论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 吴光政 86
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价值内涵 阎钢 87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结论 张源生 87
“三个有利于”是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刘井山 87
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黄元裕 88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发展轨迹 沈郑荣 88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的实践性理解 王晓林 88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联系 李鸿烈 89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 杨振英 8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 何应忠 89
邓小平理论思维特色 王裕宁 90
论邓小平理论的党性 刘险峰 90
完整准确理解邓小平的发展观 龙观水 90
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结构 王建国 91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由绍锋 91
说“两句话”用“两手抓” 蒋文彬 92
试论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的原则与方法 张世民 吴志峰 92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体系之比较 程惠莲 92
开创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途径 程抚 93
新时期·新理论·新阶段 肖彪 94
时代的精华 真理的发展 何用夏 94
浅谈邓小平思想的特征 陈鸟山 94
邓小平理论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徐运善 94
《共产党宣言》与邓小平理论 朱传棨 95
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科学体系及其意义 商孝才 95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 促进县域经济超常发展 吴自升 96
邓小平理论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朱文忠 96
论《纲要》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 熊云亮 96
邓小平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论述的历史性突破 刘元树 96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张宗发 9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肖浩辉 97
邓小平跨世纪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潘绍龙 段照明 柏友进 98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 98
艰辛探索的历史效应 王延吾 98
浅析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宿富连 99
邓小平辩证思维方法之逻辑结构初探 蒋建民 99
邓小平管理哲学的方法论体系探微 杨万龙 99
略论邓小平的现代化观 阮青 100
略论邓小平同志人生观的特征及其成因 罗芝馨 郭树斌 101
邓小平人生价值理论探析 潘起造 101
邓小平变的辩证法思想初探 林锡奇 101
论邓小平的实践观 罗振建 101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陈世夫 102
论邓小平的历史评价方法 郝翔 103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特征 杨岚 103
邓小平哲学方法论思想的特色 吴承旺 103
论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 刘永明 103
论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的方法论意义 马永真 104
试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特色 陈钧生 104
邓小平功利观简论 唐春元 104
论邓小平发展哲学的产生与形成 宋永平 105
邓小平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董承耕 105
邓小平改革方法论论纲 周振国 105
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新发展 王金凤 106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精华 王孝峰 106
谈邓小平的对立统一观 赵洪生 107
论邓小平的领导伦理思想 杨万龙 107
邓小平政治哲学论略 王有炜 108
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 李砚田 108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民为本 刘歌德 108
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浅论 萧洪恩 108
实事求是思想的两次伟大历史实践 赵生晖 10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刘慰慈 109
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廖兴森 109
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张家阔 110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梁贯珍 110
试论邓小平一个重要的科学工作方法--两手抓 高学 110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人民为本”思想 曾鹤翠 111
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彭穗宁 111
三、邓小平政治理论 111
邓小平群众观的时代特征 冯义昆 111
邓小平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浅探 徐兆麟 111
一个阐明法制建设战略地位的重要方针 马殿平 刘培东 112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吴焕荣 112
邓小平同志论新时期民族工作 侯晓星 112
关于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张建设 113
邓小平反和平演变思想初探 陈文书 113
论邓小平 特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维 萨德金 113
论邓小平的理想观 赵有信 114
论新时期邓小平安邦兴国的策略思想及产生条件 张成存 114
论邓小平的治国新思维 吴鹏森 114
试谈邓小平的中国第二次革命理论的几个问题 黄务佳 115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内涵 丁增华 115
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罗澍伟 115
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思想和实践 乌尔希叶夫 116
认真领会和实践邓小平“两手抓”思想 柳菊兴 116
论邓小平的政策思想 刘雪明 117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特点 贾小明 117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论纲 韩振峰 117
试论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陈学琳 118
邓小平对毛泽东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郑志全 118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思想述论 费迅 118
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和理论 王尧德 119
浅析邓小平同志的反腐败思想 张才俊 119
邓小平对列宁政治观的发展 彭纳揆 119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特征 吕建中 120
正确理解“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陆剑鸣 120
试论邓小平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 罗贤让 120
不是要靠法制 白文昌 121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理解和处理中央权威问题 缪荣书 121
反对错误倾向的指南 于恩书 122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 王炎炯 122
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郭绍扬 122
略论邓小平“把握大局”的思想 励维志 123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工头脑 罗大明 123
邓小平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改革实践 金太军 123
邓小平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思想的历史贡献 华正学 124
略论邓小平的人权思想 张史传 124
浅论邓小平决策思想的基本特征 刘志敏 124
略论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 顾建键 125
邓小平精简机构理论探析 胡纯和 125
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容 梅华 125
邓小平与祖国统一大业 甘观仕 126
浅论邓小平反对错误倾向的特点 张世民 126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伟大创举 张建新 127
坚持首先从政治角度看问题 王邦佐 127
试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题思想 迪生 127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理论脉络探析 胡纯和 128
浅谈邓小平干部“四化”思想中蕴含的干部素质观 钱素华 128
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邓淑华 128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 张史传 129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葛努力 129
浅析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论述 崔宝光 129
真正立足于民族平行促进和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周昆云 129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苏星 130
论邓小平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阎长贵 130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岳顺之 130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 130
我们如何看待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 潘起造 131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历史地位 谭献民 13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侯廉实 131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共产党宣言》的理想原则 张明映 132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王国琳 13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理论支点 谌克祥 132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理论 陈迎耕 133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李清爱 133
全面理解、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本质论 江玉顺 133
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飞跃 符中文 134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创新 丁来源 134
邓小平对当代社会主义的三个新贡献 常家树 134
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重大突破 刘德兴 135
三次跳跃达彼岸 曹焕远 135
柔中寓刚 周直 135
发展是硬道路 陈耀林 13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构想的思维特征 李志荣 1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李鸿烈 136
准确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实现社会主义全面进步 潘正秋 136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 荣长海 137
也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精神实质 徐永昭 13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唐健琳 138
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方法探析 陈国治 138
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 李永清 138
八大路线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高尚虎 张昌文 139
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 王鸿俊 139
认邓小平的发展观 金生成 139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黄新 140
浅谈共同富裕 丁宝山 1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 陈奇文 140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与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 曾名忠 141
应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洪宝书 14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萧大荣 赵海燕 142
略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建树 梁贯珍 142
贵在把握“中国特色” 傅鹏 142
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史宇澄 143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刘定泉 14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分析 彭兴祥 143
本质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杨卓华 144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基本制度与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 徐德明 144
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刘健 144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三大层次 马里安 145
社会主义阶段论 金邦秋 145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重性特征 张亚 145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 冷福榜 146
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比较研究论纲 王世谊 146
五、邓小平党建理论 146
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苏戎安 146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理论体系 周学军 147
邓小平关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的贡献 郑云淇 147
邓小平新时期建党思想的基本特色 张有年 147
试论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特征及基本架构 曹子镰 148
党的思想路线理论建设的新丰碑 金怡顺 148
企业领导干部“不搞群众监督是危险的” 徐存修 148
论邓小平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及其实践 牛崇辉 149
邓小平1981年巡视安徽党务 许祖范 149
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探析 罗菊清 149
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造性 胡炳成 150
六、邓小平人才理论 150
试论邓小平对人的现代化的关注 陈祥骥 150
邓小平领导人才观初探 杨敬东 150
论邓小平对毛泽东接班人思想的新贡献 王正宁 151
试论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 张文启 李应德 晏荣章 151
论邓小平用人思想的基本特征 乐承耀 151
“生命线”思想永放光芒 沈国权 152
论邓小平的“双尊”人才思想 饶光勃 152
邓小平交接班思想和实践初探 徐念农 152
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 张龙光 153
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逻辑起点的科学性 刘黎明 153
继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顾江 153
邓小平成人智力开发思想简析 谷行孝 154
七、邓小平统一战线、“一国两制”理论 155
浅谈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 乔成果 155
邓小平与九七香港回归 张广芳 155
从“一国两制”构想中学习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陈钧生 155
邓小平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思想论纲 崇庆余 156
试析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特点 范厚坤 156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敖小黄 156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发展观 张治安 156
试论“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内涵 杨学兵 157
邓小平创立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 苏庸碧 157
试论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 程豫明 158
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和平统一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造 刘荣 158
“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方针 董玉整 158
一国两制--邓小平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刘长敏 159
邓小平“一国两制”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 刘孝良 159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物伟大构想及其意义 余伟康 159
试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何用夏 160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王家云 160
论“一国两制”的思维方法 杨丽华 160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观 倪大奇 161
学习邓小平的宏观经济战略思想 欧阳锦 161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系统观 徐念农 161
八、邓小平经济理论 161
东方经济学 李淳燕 162
邓小平南巡讲话阐述的管理原则 侯福 162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在深圳的成功实践 彭立勋 162
论邓小平的农业、农村、农民观 黄铁平 162
邓小平农业发展理论在江西的实践 刘谟炎 163
略论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 罗宗荣 龚自德 周锐京 163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设计和论证 韦定广 163
邓小平与经济发展战略“三部曲” 许卡佳 164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台阶论”初探 肖祥德 164
试论邓小平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 严邦献 164
邓小平金融思想初探 刘永华 165
邓小平新时期军事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任希魁 王其华 165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 罗宗荣 龚自德 周锐京 165
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的辩证逻辑思维初探 王振廷 166
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卢厚炯 16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核心:发展生产力 赵建国 166
论不平衡发展道路与策略 连好宝 167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李志荣 167
邓小平经济思想--强国富民的理论 杨企玉 167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 裘逸娟 168
邓小平金融理论研究 樊纪宪 168
论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颜忠民 169
邓小平与广东崛起 甘观仕 169
学习邓小平十论市场经济 储东涛 16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真理的界限 陈长畅 170
努力发展经济 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 李建生 17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和创新 程国定 170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路 曾昭薰 171
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与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 黄爱民 171
论邓小平的国有企业改革思想 刘书东 171
九、邓小平科学技术、教育理论 172
发展经济,科学必须有新解放和大发展 孙文盛 172
正确把握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关键 徐久刚 172
从八户农民家庭变化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威力 肖桂全 172
邓小平科技思想初探 郑亚楠 17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新发展 张涛光 173
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黄培森 173
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 刘文超 174
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条件性及我们的方针 郭先温 174
论邓小平的新科技革命观 徐浩之 174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沈铭贤 175
论邓小平军队院校建设思想 徐兆麟 175
邓小平学校教育观探研 吴新 吴孝明 175
邓小平对毛泽东编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旷荣怿 176
毛泽东与邓小平教育思想比较谈 汪宗信 176
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探析 王启和 176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考 阵书生 177
论邓小平关于智力开发的战略思想 贾子轩 177
略论邓小平的教育现代化思想 周值强 177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 潘思彦 178
邓小平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 吴桂华 吴新 吴孝明 178
十、邓小平改革开放与外交思想 179
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 方生 179
学习邓小平同志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 马汉儒 179
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认识邓小平的杰出贡献 张军显 180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突破 刘晓强 180
继续高举邓小平的伟大旗帜 走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孟建波 181
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思想 王秀云 181
邓小平论改革开放是非的三条标准 杨荣华 181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国际意义 李世华 182
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看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战略 郭俊祁 182
浅论邓小平关于解决国际争端的伟大构想 蒋成旭 182
一切从国情出发 李绍庚 183
浅论邓小平改革开放试验论及其重大实践意义 王友文 183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邢乐勤 183
第二编 哲学 185
第一章 哲学理论 185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彭泽农 185
关于哲学变革的哲学反思 闰顺利 185
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吴仁平 185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新的批判性的吸取 亓子杰 186
哲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任务 金志华 186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周瑞良 187
也谈哲学对象的历史演变 卢良梅 187
自由时间与主体生产力开发 叶壬虎 187
论价值观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刘永芳 188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邬焜 188
论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 陆礼 188
主客体二维价值结构的困境及其出路 雷咏雪 189
论价值属性 马志政 189
论军队质量建设的哲学基础 廖锡龙 189
“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哲学底蕴 李广生 190
价值论是系统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书琛 190
哲学的阶级性辩正 史龙身 190
圆点哲学 马建勋 191
谈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 朱民 191
论哲学的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纳麒 191
对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探讨 何韶岗 192
论问题在创造中的方法论意义 周文彬 192
经济管理中的几个哲学问题 袁振辉 192
论哲学社会认同的特点与哲学的发展 李荫榕 192
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革命精神 李建生 19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与终点 张三元 193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做好信访工作 余佑庭 193
论哲理与情趣 阳作华 194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又一个重大发现 姜井水 194
《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雍涛 195
关于世界物质的四种新认识 彭富国 195
“哲学基本问题”新探 钟朝仁 195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邢志第 196
“两点论”与“三点论”之比较论要 郭文辉 196
生存学概概论 李为丰 197
“需要”概念的重新界定 赵科天 197
开拓精神研究的新境界 周安伯 198
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 何毓德 王登云 198
论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准 刘万振 198
矛盾理论的改造与运动观的疏通 蔡伯元 199
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是领导认识论 邢志第 199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 20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200
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和启示 邵华泽 201
进一步认识十五大在思想解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战斗意义 郑必坚 201
实践检验的两种功能 林夏水 202
略论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双向效应 杨玉琪 202
真理检验问题刍议 路江 202
论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创造的一致 陆永平 203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姜殿鹤 203
对观念变革同步性的探讨 李超 203
真理的探求和发展:认识区域论 周邦炳 204
实践的基本形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李明富 蔡永生 204
试析具体真理 赵凤平 204
试实践发展的若干规律 萨德金 204
试论实践系统 陈军 205
实践系统辩证法 董树君 205
论主客体关系及其价值实现 元志贤 205
略论主体求真过程的风险实践 杨万龙 206
关于主体的元哲学研究 易盛律 206
主体状态渗透观察的复杂性 高兴华 206
关于时机的理论思考 李树源 207
对事物的几点哲学思考 刘怀惠 207
更新价值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母俊生 208
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合理性统一 郝永洁 208
“议行合一”原则: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理论问题 张星炜 208
玄灵学与辩证唯物论 秦道宽 208
论客观性原则及其与主体性关系 钱时惕 209
哲学过程论 闰顺利 209
竞争意识与竞争制胜问题 冯宝森 209
论精神现象的内涵与形态 李小娟 210
论价值范畴在认识论中的地位 李砚田 210
灵魂的新装 官守熙 210
精神对物质反作用若干问题新探 张江垠 211
论物质系统进化 杜心田 白铭洁 211
物质运动的统一 王昱应 211
论主体能动思维的推进轨迹 李广生 212
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几个观点的质疑 邓兆明 212
论观念更新 官敏政 212
“观念变更”不等于“观念更新” 刘良琼 213
调查研究:“谋事之基,成事这道” 赵玉英 213
人类思维发展的起点 朱长超 213
略论人的主体性 孙晓毛 213
认识发展中“问题”的地位与作用 夏从亚 214
直接联系也是有中介的 邬锡鑫 214
试论实践的规律 肖新华 214
“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郑祚尧 周晓光 215
“悟性认识”和认识中的“悟性” 葛福林 215
近现代人类运思方式的嬗变和意义 庞耀辉 215
真理意识十论 董玉整 216
试论意识形态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王悦南 216
社会本体与哲学 吕嘉 216
关于认识过程论的几个问题 王为超 217
关于非控理论的哲学思考 任遂虎 孙晓玲 217
实践--对象化的文化创造活动 胡建 217
客观真理不能否认 钟朝仁 217
也谈客观意义的知识 黄麟雏 218
论实事求是就是创新 徐运善 218
论认识的社会演化 汪信砚 219
论无意识需要与有意识需要 杨屹 219
论主体意识 李福海 雷咏雪 219
主客体的规定性 张昭明 220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郭必康 220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几个问题 崔焕青 李景瑞 220
认识主体的属性、层次与结构 吴松 221
社会主客体相互创造的双向运动 于炳贵 221
认识的长河与长河的认识 魏明生 221
主体认识结构是认知要素和非认知要素的统一 裴桂清 222
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 杨惦南 222
市场标准是实践标准和生产标准的新发展 杨正江 222
论真理和谬误对立的相对性 胡寿鹤 222
真理标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寿鹤 223
“真理多元论”评析 张建新 223
关于真理的两个问题 朱昌彻 223
论时空环境的独立范畴性质与地位作用 李欣复 224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再认识 宋伯勤 224
关于“实事求是”的再思考 魏胤亭 224
论实事求是的思维考察 苏富忠 225
从现象到知识客体 张功耀 225
辩证认识进程中的系统认识阶段初探 史昭乐 225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与联系 刘世铨 225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 魏宏森 226
需要的两种结构层次 赵科天 226
试论反映的直接性、间接性与超前性 张浩 刘锐 226
坚持辩证思维 警觉形而上学 梁国英 227
珍惜新观念形态之果 杨忠民 227
矛盾潜伏阶段简论 王永祥 228
历史的“玩笑” 唐子岳 228
坚持唯物辩证法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朱鸿考 229
正确把握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 张允照 229
矛盾双方的共居和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单宇晓 229
社会主次矛盾地位和波浪式升降论析 傅建世 230
系统论拓宽了人们对偶然性作用的认识 贺绚素 230
浅议具体概念的分类、形式和功能 帅国文 2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形态 王勇学 231
应当重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 任振球 231
唯物辩证法哲学体系的探索和构想 柳昌清 231
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趋势和结局 李威周 232
矛盾和对应互补都是对立统一的形式 高铭仁 232
论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许肇本 232
关于概念间关系的几个问题 任书来 232
略论矛盾转化的形式 康祥生 233
论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吴启文 233
论辩证的否定及其基本方式 余育德 233
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林可济 233
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中国现实问题 陈国治 234
对立统一:矛盾的现代形式 刘长春 234
略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程政宁 234
关于“矛盾法则”的几点思考 李荣光 235
一切事物矛盾的双方都具有对称性 王长策 2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共性不可等同 潘思彦 236
论矛盾的转化范畴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地位 卢冀宁 236
市场原则、道德原则与党性原则的碰撞效应 刘晓方 236
系统辩证法及其系统制约规律 刘波 237
论事物的三重统一性 孔易人 237
浅述一分为二与斗争性种种 易极 237
事物的辩证法引论 肖太陶 238
竞争中的辩证法 杨齐廷 238
比较方法论 颜迈 238
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彭德望 239
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的新思考 陈远宁 李吉 239
应区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解决的方法 李秋沈 239
系统综合集成法的认识论探讨 赵佩华 240
“辩证法”概念辨析 杨富斌 240
再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胡陶 241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及其范畴发展规律 孙运明 241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242
谈谈生产力 肖前 242
对人民内部矛盾要作具体分析 杨春贵 242
脑力劳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 于维栋 242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学研究上的贡献 王一多 243
社会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 钱昆源 243
人的全面素质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 高铭仁 243
优化人与生物共轭生态系统 傅先庆 243
传统人生观的系统原理与科技革命的影响 萧成勇 244
人的素质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萧学和 244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李万忍 244
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 周可真 245
论上层建筑的历史性 洪宝书 245
转向历史唯物主义 刘卓红 246
精神生活:一个属人的世界 张同基 包哲兴 246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王孝哲 246
科学地把握“生产力标准” 周克庸 247
论历史环境 陆晓禾 247
论改革中个人利益与群体意识的矛盾冲突 王建国 247
素质立体系统试探 刘厚芬 248
第一生产力和第三产业的社会史作用 马兴皓 248
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进化规律的统一 雷华 248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形式探析 高铭仁 张世贵 248
从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看改革 韩民青 248
新形势下要十分注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谢文捷 249
论新时期更应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孙海峰 249
试论生产力标准 余正祥 250
人的因素第一 朱明 250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姚伯茂 250
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推进者 余传贵 251
和平和发展的朝代与里头序列理论 魏汉章 251
关于研究社会主义价值和价值观的方法论问题 刘井山 251
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哲学思考 闵鹤翔 252
关于人的发展规律性的几点思考 毕志伦 252
人的发展理论和现代人的发展问题 陈蓝明 252
经济哲学:从“理性经济人”到“理性生态人” 胡伟希 253
试谈生产力标准的辩证性 边雪城 高峻 25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对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范为新 253
关于生产力标准的认识论意义 藉传厚 254
试从生产力的技术形式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曹满生 25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质疑 袁宗亮 254
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量的适应性 胡纯和 255
“破”与“立”新论 董树君 255
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探析 许俊达 255
生产关系内部矛盾理论的历史思考 施驹侯 255
试论发展 姜传岗 256
“转变”的哲学 徐宏枝 256
试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围的社会开放 王西华 256
论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间接性 李留记 257
关于“跳跃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高焕喜 257
论人生机遇与因势开拓 张耀堂 257
浅析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 任从辉 258
环境优化与人格塑造 胡礼祥 258
论“人学”在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 谢元态 258
论历史发展的机遇 唐永坚 258
理性的崇拜及其缺憾 张雄 259
精神生产是人类文明的生长点 张培炎 259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理解图式 郑孟煊 259
恶的历史作用刍议 徐冲德 260
试论社会问题的主观性和建构性 阎志刚 260
试论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程万一 260
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杨冬梅 261
对改革开放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考 王延元 261
蒙古学者博明的唯物主义思想 程作新 261
感情也是一种生产力 唐子岳 262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与处理 王铎 262
试论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徐纪律 262
从生产的发展趋势看生产与流通的辩证关系 吴晓文 262
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 顾乃忠 263
进化论走向新的大综合 卢继传 264
自然辩证法的现状和展望 高中华 264
第四章 自然辩证法 264
简论技术哲学的研究 陈昌曙 264
系统方法初探 王兴? 265
自然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陈阳 265
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富矿 董驹翔 266
试论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哲学问题 沈小峰 266
论智能革命 童天湘 266
门捷列夫学的新境界 柳树溢 267
论生态化工 边克忠 267
数学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林夏水 267
关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论断 关士续 267
泛系基因工程 于宏义 268
新论地球起源 陈才生 268
耗散结构论的哲学精神 阎书春 269
关于非人动物无性繁殖的联想 劳为德 269
分形、系统与市场经济 肖克东 269
辩证大自然观初探 张家治 270
系统优化的哲学思考 曹广容 270
系统协调论 葛家理 270
论整合性 倪荫林 271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跨世纪挑战 汪应洛 271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宣勇 271
略论“爱因斯坦精神” 韩锋 272
浅析“一切机体的一切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骆传祖 272
地理思维模式及其变化的研究 吴殿廷 272
层次分析法中的动态权重确定方法在阵地编成中的应用 黄劳生 273
揭开科学的奥秘 张之沧 273
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社会学、伦理学和法律问题 倪慧芳 刘次全 273
试论科技与改革的辩证关系 冯元均 274
科技革命与劳动价值论 李永华 274
人天整体观的辩证复归 郭必康 274
劳动创造人这一命题是否科学 朱长超 274
生命科学的数学化 徐悦仁 275
故障树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述评 冯福来 275
关于对称与非对称 赵登蔚 276
现代点石成金术--价值转化工程 黄锦奎 276
中西天人观的历史比较与启示 高飞乐 276
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讨论三题 张培炎 277
ANE-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三大里程碑 徐悦仁 277
科学认识发展的重心律 马来平 277
中日自然观何以同中有异 林少华 278
直接劳动、科学劳动和社会主义 陶玉泉 278
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征汉文 278
技术创新的中间试验研究 夏保华 278
论感染性疾病的对因治疗及其哲学意义 骆和生 279
论第二特性的感知差异 鲁茂松 279
哲学与人体观模式 王亨运 279
略论人的潜能素质系统 刘卫平 280
劳动在人类起源中发生作用的新证据 葛明德 280
中药七情中的哲学问题 骆和生 280
关于科学事实的几个问题 彭湘庆 281
《生命是什么》的思想渊源及其学术意义 黄元生 281
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 牛龙菲 281
在构造地质科学研究中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 刘昭蜀 282
系统物理学序 曾永寿 282
科学事实辨析 李祖扬 282
论科学精神 炎冰 282
也论科学精神 方国平 283
树立科学的社会公平观 冯均义 283
论科学认识的价值评价 官鸣 283
人类是怎样认识电子自旋的 张跃 284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荒漠成因的指南 吕振洪 284
论系统的开放与封闭两重性 陆锵鸣 284
寓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孙景和 285
论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王小铭 285
宇宙演化的综述和因果链 王凤全 285
低热微膨胀水泥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 刘崇熙 286
关于农业技术革命的哲学思考 葛松林 286
长寿的哲学 肖守中 286
分形理论及其在测缓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廖祥春 287
断口分维是普适性和材料特性统一的表现 龙期威 287
技术方法论刍议 张协隆 288
整体观念与全球主义 蔡祖煌 288
“两论”是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 郑献章 288
从科学哲学的演变看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性 王效民 289
论元极学对科学观念发展的启示 王旭 289
从0与福的感悟看福的价值 朱效民 李建文 289
论技术时代与人的生命物化 毛萍 290
多元文化与护理思维定式的辩证统一 陆莎 290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第一生产力” 吴晓江 290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总体科学能力 范锡洪 291
医学通论学科建设问题之我见 刘典恩 291
4维时空多线矢广义协变物理学的一些哲学观点 吴中祥 291
论质点群动态分布律是怎样发现的 陈鸿飞 292
浅析元极场、能量、物质 蔡顺德 292
论相对绝对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李英杰 293
论方法 马世荣 293
《伤寒论》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的终结 杨麦青 293
都江堰分水排沙的系统科学原理初探 胡振鹏 294
“人化自然”新论 王其水 294
用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 谢浩然 294
对地学哲理的思考 顿铁军 295
机发论--有为的科学观 李志超 295
远古太极图揭秘 苏开华 295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 刘鹤玲 295
水工建设与辩证思维 罗贤玉 296
数学学及数学思维方法初探 吴湘文 296
人脑复杂性的估计及其哲学意义 杨正瓴 296
论物质态的辩证法 岳玉禄 297
试论序与序变 时新 297
论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阴阳学说” 佟金 佟冬青 297
量子理论争论的哲学启示 冯汉亭 297
论智能哲学 黄明理 298
昆虫对“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否定以及再论 王恩荣 298
中国农学哲理的现代选择 孙彦泉 298
著名物理学家的简单性思想探讨 曹伟 299
从概率论的角度看偶然性 谭天荣 299
行星和卫星的起源 杨步恩 299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新探 蔡永生 300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杨琳 300
试论“与国际接轨”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含义及其关系 吕乃基 300
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界说及其历史考察 韦诚 30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蔡运龙 301
当代俄国哲学印象 张百春 301
论哲学在认识论上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张国柞 302
科学模式与科学判据的关系浅议 路宁 302
辨伪与经验论哲学 申振钰 302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现代化 普绍禹 302
心理疲劳及其行为预防 侯跃英 303
发展科技生产力的“生命周期”理论及系统方法 葛家理 30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设计工作中的体现 丁乾鼎 303
略论世界一体化和个体化 田和荣 304
暴胀宇宙论中的哲学问题 吴延涪 304
论直觉的五种认识功能 史国宁 304
轮机技术的软科学化 汪育才 305
地质规律递进预测是矿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琚宜文 305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特征与思维能力 刘曙光 305
模块化理论和方法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基础 童时中 306
面向经济发展完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 袁崇孚 306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油田表外储层开采试验 宋永 307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问题探讨 乐晓坡 307
论生产的自然实质 郑明嘉 307
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实在 王彤彦 308
莱布尼茨对现代西文哲学的影响 段德智 308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孙小礼 308
第五章 哲学流派及各国哲学研究 308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程惠莲 309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特征的几个问题 李泽鹭 309
哲学学派、普遍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太极真理观 康洪武 310
泛自然主义与历史神学 刘莘 310
世界哲学与未来中国哲学 谭仲鹢 310
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 毕志国 311
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变革看相对主义思潮的作用 马岳勇 311
对现行“形而上学”解释的几点否定 吴晓东 312
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的形而上学 陆剑鸣 312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洪晓楠 312
后现代思想家G.德勒兹 于奇智 313
论胡塞尔的意义理论 莫伟民 313
从胡塞尔拒绝“形而上学”看其严密科学构想 夏英林 313
费尔巴哈哲学缺陷根源新析 王光华 314
论经验教条主义 赵荣组 314
“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 谭培文 314
关于形而上学的双重界定评价 郭和平 315
略析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 顾民 315
拉卡托斯科学哲学中的无政论主义倾向 傅正华 315
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倪东 315
略论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徐志辉 316
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新论 宗占林 316
交织在谬误中的真知与灼见 刘庆璋 316
第六章 中国哲学史 317
国学与时代 张岱年 317
我观“国学热” 邓绍基 317
儒学的历史地位和未来价值 孔繁 318
《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 高秀昌 318
关于《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几个问题 闫笑非 318
《中庸》解论 孙实明 318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邹然 319
试论《周易》的勤政、廉政思想 崔波 319
论《周易参同契》的宇宙模型 萧汉明 319
反思传统文化必须实事求是 张国柞 320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东西文化观合论 张利民 320
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陈延湘 320
评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 余秉颐 321
儒家的工具伦理与传统制度的超稳态性 郭洪纪 321
儒家德性人格对权利人格的僭越 郭洪纪 321
儒学的当代透视与未来展望 刘周堂 321
儒学非宗教 康占杰 陈风华 322
道家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樊光春 322
我国近年伪科学流行的原因 张雪山 322
老子《道德经》思想新探 王松平 323
道家文化内核复兴的原因浅析 郭忠义 323
从中西哲学比较角度看老子的本体论和变化观 肖美丰 323
老庄思想与日本 李威周 324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 刘彦生 324
浅谈儒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杰 324
《易经》朴素辩证观新探 李威周 324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钱耕森 325
论儒家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必需 刘兆伟 325
《易·明夷卦》探微 张闻玉 325
孟子“劳心劳力”分工说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胡菊英 326
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的演变 丁怀轸 326
《庄子》寓言与现代思想 韩敬 326
韩非思想所受道家影响 张运华 327
古代气功与《管子》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论 高兆林 327
王船山与康德认识过程学说异同探略 梁景时 327
黄宗羲哲学史方法论探微 朱义禄 328
《老子》与现代自然科学 陈建生 328
先秦哲学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曹祥云 328
评阎锡山的哲学思想 成新文 329
道家与范缜 马涛 329
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 李锦全 329
中国古代的找矿哲学 王发宁 330
论气功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连登岗 330
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 孙殿伟 330
“大衍之数五十”析 刘锡玉 330
中国哲学的振兴之路 肖引 331
试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与孙中山“行易知难”说的关系 潘国琪 33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 李勤德 331
新道德主义:新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 朱宝信 332
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现代生态观的意义 荣瑞和 332
愚拙的智慧 张茂新 332
再论《周易》的思维方式 于春海 333
评孙奇逢“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 李之鉴 333
荀子对孔子和老子人生价值观的扬弃 阮青 333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郑泽黎 334
告子人性说探微 郭忠义 334
先秦儒家艺德观 沈壮海 334
孔、孟、荀儒学思想之异同 傅云龙 335
论中国华儒学的兴衰 孟令俊 335
再论孟子 王德裕 335
论中庸 卢新文 336
论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王宝莲 336
近代中国哲学发展观之嬗变 郝翔 337
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意义阐释 陶清 337
黄宗羲与甬上弟子的学术分歧 方祖猷 337
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程利田 337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 乐爱国 高令印 338
柳宗元与宋明理学 杨达荣 338
公孙龙“离坚白”新解 姜振周 338
庄子思想辨析 孙金荣 339
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 方光华 339
道家人生哲学的历史作用 龚群 339
道家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郑正 王兴平 339
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 胡化凯 340
孔子政治伦理学刍议 王克奇 340
儒家伦理与医学道德 李文鹏 34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及其当代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中国地方艺文荟萃 华北东北卷 第1辑 3》《中国地方艺文荟萃》编委会编 2018
- 《中国地方艺文荟萃 华北东北卷 第1辑 1》《中国地方艺文荟萃》编委会编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创新的脚步 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果集萃》民政部编写组编著 2018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