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科学文库 1 理论卷·学科卷·古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藩,胡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277421
- 页数:1052 页
理论卷--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 3
第一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3
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 3
《法兰西内战》导言(1891年3月18日) 恩格斯 15
论权威(1872年10月--1873年3月) 恩格斯 17
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马克思 18
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22日) 恩格斯 18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 列宁 19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1920年4月27) 列宁 22
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两面派的方法(节选)(1937年3月3日--5日) 斯大林 28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读本》结束语 31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毛泽东 35
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1934年1月27日) 毛泽东 38
如何研究战争(1936年12月) 毛泽东 39
实践论(1937年7月) 毛泽东 43
矛盾论(1937年8月) 毛泽东 47
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毛泽东 59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 毛泽东 63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 毛泽东 68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毛泽东 72
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毛泽东 74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 毛泽东 80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1945年4月24日) 毛泽东 82
关于健全党委制(1948年9月20日) 毛泽东 83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 毛泽东 83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 8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 92
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1943年4月22日) 周恩来 104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1961年3月19日) 周恩来 106
反对官僚主义(1963年5月29日) 周恩来 106
论组织民众的几个基本原则(1939年5月1日) 刘少奇 108
党的领导机关、党的负责人如何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941年11月) 刘少奇 113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1945年5月14日) 刘少奇 117
学会领导方法(1940年12月23日) 陈云 120
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1962年2月8日) 陈云 121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1985年6月29日) 陈云 122
怎样当好班长(1962年2月6日) 邓小平 12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 12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 128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 邓小平 131
针对新的实际情况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节选)(1985年9月23日) 邓小平 138
(一)社会劳动和革命运动都需要有领导,领导受其内在规律支配 140
一、论领导本质 140
第二部分 基本论战摘编 140
(二)群众和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142
(三)领导就是服务 142
(四)领导在于向导 143
(五)共产党必须坚持领导权 144
二、论实事求是 145
(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145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方法 147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 148
(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149
(五)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 150
(六)反对主观主义,戒“左”戒右 151
三、论群众路线 153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153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153
(三)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155
(四)坚持群众路线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56
四、论领导权力 157
(一)权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 157
(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权力 158
(四)权力必须接受监督 159
(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159
(五)权力不等于权威 160
五、论民主集中制 161
(一)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161
(二)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党内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64
(三)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正确集中,全党必须服从中央 165
(四)正确对待领导者,反对个人突击、个人崇拜 167
六、论领导体制 168
(一)领导体制、领导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68
(二)坚决、审慎地进行领导体制改革 169
(三)明确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责 170
(四)权力不宜过分集中 171
(五)既必须集体领导,又必须个人负责制 173
(六)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174
七、论领导法制 174
(一)领导活动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174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相统一 175
(三)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176
(四)坚决反对特权 176
八、论领导方法 177
(一)领导工作包括制定正确的方法 177
(二)照辩证法办事 178
(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180
(四)不做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 181
(五)两条腿走路,两手抓 183
(六)领导方法也要改革 183
(七)讲究领导艺术 184
九、论领导决策 185
(一)决策是领导的首要职责 185
(二)科学决策的关键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85
(三)决策的过程是比较、论证的过程 186
(四)注重试验和过渡 187
(六)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 188
(五)“三个有利于”--正确的决策价值观 188
十、论领导战略 189
(一)战略是研究全局规律的 189
(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90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92
(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3
十一、论政策和策略 194
(一)政策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并表现于活动的过程和归宿 194
(二)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实际政策 195
(三)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95
(四)策略原则是利用矛盾、争取多数 197
(五)既要有总政策,又要有具体政策 198
(六)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 199
(七)善于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 199
十二、论领导用人 200
(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200
(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201
(三)必须善于识别、使用和爱护干部 202
(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03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05
十三、论领导统一 206
(一)团结统一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 206
(二)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207
(三)团结--批评--团结 208
(四)维护统一,严守纪律,反对分散主义 210
十四、论领导作风 211
(一)必须整顿和改进领导作风 211
(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作风 212
(三)造成民主风气,反对一言堂 213
(四)艰苦奋斗 214
(五)谦虚谨慎,力戒骄傲 215
(六)反对官僚主义 217
(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 219
十五、论领导素养 219
(二)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221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222
(四)发扬共产主义精神 223
(五)提高科学素养,成为内行 225
十六、论思想领导 227
(一)做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者 227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克服思想战线软弱涣散 228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229
(四)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230
(一)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31
十七、论经济领导 231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3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234
(四)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235
(五)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36
(六)改进企业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7
(七)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239
十八、论文化领导 240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24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43
(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246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47
十九、论行政领导 249
(一)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249
(二)行政领导必须首长负责 250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51
(四)正确地制定计划、规划 252
(五)组织执行及执行情形之审查 252
二十、论军队领导 254
(一)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 254
(二)党指挥枪,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254
(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 255
(四)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57
二十一、论党委领导 258
(一)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58
(二)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 259
(三)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260
(四)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61
(五)党委要管干部,建设领导班子 262
(六)坚持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 263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对群众团体的领导 265
(一)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产生 268
第三部分 若干论点阐释 268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领导理论若干论点阐释 268
(二)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产生是领导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70
(三)《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确立 270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领导者是公仆的思想 271
(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决策科学化 272
(六)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 273
(七)恩格斯论权威 273
(八)列宁的领导理论与实践 274
(九)列宁、斯大林与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形成 275
(十)列宁关于领袖的学说 277
(十一)列宁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278
(十二)列宁关于“链条--环节”方法论 279
二、毛泽东领导思想若干论点阐释 280
(一)毛泽东领导思想体系 280
(二)毛泽东领导思想的基本内涵 281
(三)毛泽东领导思想的基本特征 283
(四)毛泽东领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284
(五)毛泽东领导学的逻辑起点、基本问题和根本原则 285
(六)毛泽东领导学的独特体系和主要功能 285
(七)毛泽东领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的科学总结 286
(八)毛泽东领导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 287
(九)周恩来对毛泽东领导思想的贡献 289
(十)刘少奇对毛泽东领导思想的贡献 291
(十一)毛泽东思想的领导观 292
(十二)毛泽东领导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93
(十三)毛泽东的领导活动矛盾观 294
(十四)论领导规律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297
(十五)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 299
(十六)群众路线是领导规律的理论概括 300
(十七)《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领导的理论基础 301
(十八)毛泽东领导思想的灵魂,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论的精髓--《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302
(十九)《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方法论 304
(二十)《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是对领导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305
(二十一)毛泽东关于领导的辩证观 306
(二十二)毛泽东论实现领导 306
(二十三)环境是领导活动的舞台 307
(二十四)充分发扬领导者的自觉能动性 308
(二十五)毛泽东的价值观 311
(二十六)毛泽东社会主体动力观 313
(二十七)毛泽东思想的民主观 314
(二十八)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 315
(二十九)关于领导权思想 316
(三十)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权力观 317
(三十一)领导者的权力控制 319
(三十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领导体制的自主探索 320
(三十三)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321
(三十四)毛泽东思维方式 322
(三十五)毛泽东领导方法 323
(三十六)陈云论全面、比较、反复 323
(三十七)独立自主 324
(三十八)毛泽东决策思想 325
(三十九)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 328
(四十)毛泽东矛盾方法论的决策意义 329
(四十一)毛泽东决策思想的主题论、主体论和主动论 331
(四十二)毛泽东科学决策思想的核心是科学思维 331
(四十三)毛泽东谋断的基本特点 333
(四十四)毛泽东对决策程序和决策体制的积极探索 334
(四十五)毛泽东决策思维中的定量分析 335
(四十六)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特色 336
(四十七)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339
(四十八)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 340
(四十九)毛泽东策略思想 341
(五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42
(五十一)刘少奇策略思想辩证法 344
(五十二)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345
(五十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46
(五十四)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 349
(五十五)周恩来的哲学思维与外交策略 350
(五十六)关于领导人才思想 351
(五十七)领导班子建设思想 352
(五十八)反腐败和执政党党风建设 354
(五十九)领导者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57
(六十)既反对空头政治家又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357
(六十一)论领导者修养 358
(六十三)毛泽东的经济领导思想 361
(六十二)领导活动评价 361
(六十四)统筹兼顾 364
(六十五)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65
(六十六)文化观和对文化的领导 365
(六十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70
(六十八)革命战争观 370
(六十九)朱德的军事领导思想 370
三、邓小平的领导理论与实践若干论点阐释 371
(一)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领导思想 371
(二)邓小平领导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科学 371
(三)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特点 372
(四)邓小平的领导观 375
(五)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 379
(六)邓小平的发展观 380
(七)邓小平现代化思想 381
(八)邓小平的法治观 382
(九)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383
(十)领导体制带有根本性 384
(十一)领导决策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385
(十二)邓小平的战略思想 386
(十三)邓小平科学技术观 389
(十四)邓小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 390
(十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91
(十六)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时代特色 392
(十七)领导班子问题是战略问题 393
(十八)加强并改善党的领导 394
(十九)邓小平加强思想战线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395
(二十)邓小平精神文明观 396
(二十一)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思想 398
(二十二)邓小平反腐败思想 399
(二十三)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领导标准的思想 399
(二十四)邓小平现代领导观念 400
(二十五)邓小平现代意识 401
(二十六)邓小平思维方式的特征 402
(二十七)邓小平独特的领导风格 405
学科卷--领导科学学科建设 409
第一部分 领导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 409
一、领导科学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409
(一)领导科学的定义 409
(二)领导科学与领导学 410
(三)领导的概念 411
(五)领导与统治的异同 412
(四)领导的类型 412
(六)领袖 414
(七)首脑 415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416
三、领导科学的研究内容 418
(一)研究内容的综合论述 418
(二)领导工作的宗旨 422
(三)领导工作的环境 425
(四)领导活动的过程 431
(五)领导活动的模式与方式 435
(六)领导权威 441
(七)领导与法制 447
(八)领导者应重视对失败和失误的预防和转化 450
(九)领导效能与绩效考评 454
(十)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460
四、领导科学的学科特点 464
(一)领导科学的学科特点 464
(二)把领导科学界定为“中观科学”、“应用科学”、“综合科学”的局限性 465
(三)领导科学是一门运行科学 465
第二部分 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由来与发展趋势 467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意义 467
(一)领导科学是一门帅才理论、统帅学科 467
(二)领导科学是一门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468
(三)学习掌握领导科学是建立领导工作专业的客观要求 469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领导科学 469
二、领导科学的由来 470
(一)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470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领导科学的影响 476
(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在我国兴起 479
(四)领导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争论 481
(五)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的争论 484
(六)领导科学与领导经验的关系的争论 486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发展 488
三、领导科学研究的现状 488
(二)江泽民关于领导科学的讲话具有深远意义 489
(三)中外领导科学研究的比较 492
四、领导科学的发展趋势 495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495
(二)加强领导者如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的研究 496
(三)把借鉴外国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97
(四)加强科研与教学问题的研究 498
第三部分 领导科学研究的方向、方法与中国特色 501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501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方法 506
三、领导科学的中国特色 515
(一)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515
(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原则 518
(三)建立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途径 520
一、领导科学原理 522
(一)对领导科学原理的探索 522
(二)领导哲学基本原理 526
二、领导科学原则 530
(一)对领导原则的综合论述 530
第四部分 领导科学的原理与原则 532
(二)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的领导原则 534
(三)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领导原则 536
第五部分 领导规律与范畴 540
一、探索领导规律的意义与方法 540
(一)研究和掌握领导规律的重要性 540
(二)领导规律的研究方法 541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 550
(一)探索基本规律必须研究领导活动的要素与基本矛盾 550
(二)领导活动基本矛盾的运动 553
(三)基本规律的表述 556
三、领导活动的其它规律 573
四、领导规律研究的综述与分类 578
(一)领导规律研究述评 578
(二)领导活动规律的分类 582
五、领导科学的范畴 584
(一)各种范畴的表述 584
(二)始点范畴、主体范畴和中心范畴 586
(三)范畴圈 589
第六部分 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与若干分支学科 591
一、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 591
(一)领导工作是系统工程 591
(二)领导科学体系结构 594
(三)领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逻辑起点 597
二、领导哲学 603
(一)领导哲学的涵义、地位、研究对象和内容 603
(二)领导主体与客体 608
(三)领导本质 612
(四)领导者的观念 616
(五)领导者的方法论 627
(六)领导哲学与路线 637
(一)领导思维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640
(二)领导思维方法 640
三、领导思维学 640
(三)领导决策的思维过程 644
四、领导心理学 647
(一)领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647
(二)领导个性心理 648
(三)领导心理过程 650
(四)领导演讲心理 651
(五)领导决策心理 652
(六)领导用人心理 653
(七)领导者的创造心理 654
(八)领导集团心理 654
(九)领导心理健康 655
五、领导行为学 657
(一)领导行为学产生的必然性及研究对象 657
(二)领导行为的本质与特征 658
(三)领导行为规律 659
(四)领导行为学的范畴及领导行为方式 659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行为 661
(六)领导者权力欲的辩证分析 662
六、领导社会学 663
(一)领导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63
(二)领导者社会化的过程与途径 665
(三)领导者的社会角色 666
七、领导监督学 669
(一)领导监督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669
(二)领导监督的原则和机制 670
(三)对领导者进行监督的网络 670
(四)监督效能 671
八、工会领导学 672
(一)创建工会领导学的必然性 672
(二)工会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673
九、青年领导学 676
(一)青年领导学理论概述 676
(三)工会领导者的职责和权限 676
(二)青年领导被社会认同的规律 678
(三)青年领导打开局面的途径 679
(四)青年领导的成长过程 680
(五)青年领导的误区与超越 682
十、女性领导学 684
(一)女性领导的特点 684
(二)女性领导优化领导班子的作用 685
(三)现代女性领导的形象 686
(四)女性领导要处理好同男性下属关系 688
(五)女性领导要处理好同男性上级的关系 689
(六)女性领导要处理好同配偶的关系 691
十一、其它分支学科部分 693
(一)领导决策学 693
(二)领导人才学 698
(三)领导技术学 702
(四)政党领导学 703
(五)行政领导学 709
(六)军事领导学 709
(七)经济领导学 711
(八)企业领导学 718
一、历届全国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 721
第七部分 附录 721
二、全国性专题学术研讨会 730
三、领导科学报刊 731
四、领导科学部分中文著作和译著书目 732
编后 743
古代卷--中国古代治国之道 747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747
一、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的形成与发展 747
(一)原始社会 747
(二)夏商周时期 748
(三)春秋战国时期 749
(四)秦汉时期 750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751
(六)隋唐时期 752
(七)宋代 752
(八)元代 753
(九)明代 753
(十)清初至鸦片战争以前 754
(十一)古代农民领袖的政治思想 755
(十二)封建社会治国之道争论的主要问题 756
(十三)儒、法、墨、道治国理论比较 758
(一)古代治国之道的古为今用 763
二、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的现实意义 763
(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领导水平 764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领导现代化的连接 765
(四)古代治国之道的现代价值 766
(五)古代治国方略为领导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769
(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官僚文化”的核心 770
(七)道家、兵家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771
(八)古代领导思想的几个特点 774
(九)古代政治文化既是财富又是负担 775
(一)民为邦本 778
(二)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78
一、以民为本 778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基本论点简介 778
(三)民何以为本 779
(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780
(五)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782
二、富民强国 783
(一)富民是中国可贵而优良的传统 783
(二)以农为本,强本开源 785
(三)《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 786
(四)李世民的经济管理思想 787
(五)曹操的经济政策和恤民措施 788
三、变革维新 789
(一)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 789
(二)从古代“穷变通久”到近代“变法自强” 791
(三)历代改革的特点与启示 792
(四)封建社会改革运动失败的原因 796
(五)封建社会改革的“自新”与“自救” 798
(六)传统社会改革的总体战略、主导力量与决策行为 799
(七)古代改革成败得失分析及历史借鉴 801
(八)晚清改革的失误 803
四、教民化俗 804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804
(二)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功能 804
(三)古代的社会教化 805
(四)荀子、顾炎武、曾国藩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806
(五)古代的礼仪及对青少年的教育 807
(六)古代开明统治者对科学教育文化的重视 808
(七)秦始皇的礼俗改革 809
(八)清代的乡村教化 809
(一)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以出 811
五、以法治国 811
(二)治国之法为民而立 812
(三)法令行则国治 812
(四)以法从人,不若以人从法 814
(五)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815
(六)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816
(七)传统文化中的人治 817
(八)传统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 818
六、广开言路 819
(一)“言路者,国之命也” 819
(二)君主专制与舆论冲击 823
七、选贤任能 827
(一)诸子百家论贤能之士 827
(二)憔贤是亲 829
(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830
(四)招才之法 831
(五)求贤之道 833
(六)墨子的尚贤思想 834
(七)韩非的人才思想 834
(八)王安石的用人思想 835
(九)司马光的用人之道 837
(十)康熙的“致治之道,首重人才” 838
(一)廉为政本 839
八、为政清廉 839
(二)关键在于吏治 841
(三)廉吏之风 841
(四)由廉变贪的三条规律 843
(五)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根源 843
(六)古代的廉政教育 846
(七)古代廉政建设的经验 847
九、修身正己 848
(一)修齐治平 848
(三)古代的领导素养理论 849
(二)为政以德 849
(四)孟轲人生哲学与领导者的人生修养 850
(五)古人论为政者的品德与才能 851
(六)古人论从政道德规范 852
(七)先秦的从政道德修养 853
(八)魏征要求执政者“十思” 854
(九)诸葛亮提出的为官八条标准 854
(十)清代官箴中的地方官初仕原则与方法 854
(十一)历史上官员的正反典型形象 855
(一)审视过去,烛照未来 858
一、对封建社会领导体制的分析与借鉴 858
第三部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领导体制与官吏制度 858
(二)封建领导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859
(三)汉唐宰辅权力体制论 862
(四)贞观政务决策体制的若干特色 865
(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 867
(六)封建社会的地方政体 869
(七)明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871
二、古代文官制度 872
(一)古代文官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872
(二)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 875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 877
三、古代选官制度 877
(二)制举、征聘与辟举制度 880
(三)荐举、保举制度 880
(四)科举制度 882
(五)学校、养士制度与入仕杂途 888
四、古代考课制度 890
(一)历代文官的考课 890
(二)古代官员的考绩和奖惩制度 891
(三)古代对官吏岗位责任的考核 892
(四)宋朝考课制度的特点 893
(五)王安石对考核制度的改革 894
(六)张居正改革考课之法 895
五、古代监察制度 896
(一)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四个时期 896
(二)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利弊 897
(三)古代御史、谏官制度 898
(四)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900
(五)古代监察官吏的选拔标准 901
六、古代回避制度 903
(一)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演变 903
(二)古代回避制度的三种类别 905
(三)历代回避制的政治背景与主要内容 906
七、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907
(一)官吏的任免 907
(二)唐朝官吏管理体制 908
(三)古代编制立法的启示 910
(四)古代官吏的裁冗 911
第四部分 中国古代领导艺术 913
一、多谋善断 913
(一)古代决策思想与决策经验 913
(二)《孙子兵法》的决策原则 918
(三)多谋善断,重点在谋 919
(五)西汉历史上的一次民主决策会议--盐铁会议 920
(四)决策者如何待“智囊” 920
(六)康熙决策重信息 921
(七)宋襄公决策失误及其原因 922
(八)洪秀全决策失误与太平天国的失败 923
二、理政用权 925
(一)劳于论人,逸于治事 925
(二)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 925
(三)防止事必躬亲 926
(四)“无为而治”的积极意义 927
(五)“不敢为天下先” 928
(六)宽严相济 929
(七)刚柔兼备 930
(八)“三不欺” 931
(九)体察民情的初仕原则 931
(十)曹随萧规 933
三、知人善用 933
(一)古代识人、用人法门 933
(二)古代的识人认识论 936
(三)刘邵论识人、用人 939
(四)察人九术 940
(五)知人、用人十二例 941
(六)人才的任用与激励 944
(七)刘邦的用人之道 945
(八)诸葛亮的知人善任 946
(九)曹操的惟才是举及曹魏后期用人失察 950
(十)曹操、刘备、孙权用人异同论 953
(十一)唐太宗的用人不疑 955
(十二)唐太宗的用人之误 956
(十三)武则天的广开仕门 957
(十四)王安石论以至诚用人 959
(十五)朱元璋用人不拘资格,不分亲疏 959
(十七)曾国藩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961
(十六)张居正改革中的用人之道 961
(十八)洪秀全用人之得失 963
四、纳谏进谏 964
(一)纳言之道 964
(二)齐威王赏谏谤 966
(三)魏武侯的“喜”与楚庄王的“优” 967
(四)汉文帝广开言路 967
(五)唐太宗兼听博纳 968
(六)纳言六例 970
(八)魏征的权威和寇准的直言 972
(七)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972
(九)“三旨相公” 973
(十)善谏十四法 973
(十一)善谏十二例 974
五、奖励惩罚 977
(一)赏罚的地位、要素与功能 977
(二)韩非论赏罚 980
(三)诸葛亮使受罚者心服 980
(四)左宗棠赏罚分明 981
(五)古代赏罚四例 982
(一)“上下一心,君臣同志” 983
六、合作共事 983
(二)待下:以礼,以诚,以情 984
(三)事上:从道不从君,和而不同 985
(四)团结同僚:顾全大局,互相忍让 985
第五部分 中国古代治国之道名家名著 987
一、周公 987
二、《尚书》 988
三、姜尚与《六稻》 990
四、管仲与《管子》 991
五、晏婴与《晏子春秋》 993
六、老聃与《老子》 995
七、孔丘与《论语》 996
八、孙武与《孙子》 1000
九、墨翟与《墨子》 1003
十、《大学》、《中庸》 1005
十一、商鞅与《商君书》 1006
十二、孟轲与《孟子》 1008
十三、荀况与《荀子》 1010
十四、韩非与《韩非子》 1011
十五、《吕氏春秋》 1013
十六、《淮南子》 1015
十八、刘彻 1016
十七、董仲舒与《春秋繁露》 1016
十九、刘向与《说苑》、《新序》 1017
二十、王符与《潜夫论》 1018
二十一、诸葛亮 1019
二十二、曹操 1021
二十三、李世民、魏征与《贞观政要》、《帝范》 1022
二十四、武则天与《臣轨》 1026
二十五、柳宗元 1027
二十六、赵匡胤 1028
二十七、范仲淹 1029
二十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030
二十八、欧阳修 1030
三十、王安石 1031
三十一、理学诸子 1033
三十二、完颜雍 1034
三十三、耶律楚材 1035
三十四、张养浩与《三事忠告》 1036
三十五、《历代名臣奏议》 1038
三十六、朱元璋 1038
三十七、张居正 1039
三十八、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1040
三十九、顾炎武 1041
四十、王夫之 1042
四十一、《资政要览》 1042
四十二、玄烨与《康熙政要》 1042
四十三、胤禛、弘历 1044
四十四、魏源 1045
四十五、龚自珍 1045
四十六、曾国藩 1046
四十七、左宗棠、李鸿章 1047
四十八、康有为 1047
四十九、梁启超 1048
五十、孙中山 104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虚拟流域环境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冶运涛蒋云钟梁犁丽曹引等编著 2019
- 《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诠释与应用解读》宁建庚著 2019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研究》樊春燕主编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新时代基层党校党性教育教学专题实务》郭志龙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