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羡林,周一良,庞朴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10008969
  • 页数:6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阐述和研究了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历史。
《日本中国学史 第1卷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目录

我和日本中国学 1

第一章 中国文献典籍东传日本的轨迹 1

■第一节 飞鸟奈良时代:以人种交流为自然通道的传播形式 2

■一 最早传入日本的汉籍 3

■二 推古朝「十七条宪法」与汉籍 5

■三 上古时代的移民与汉籍东传 6

■四 古代日本最早的汉籍钞录事业 10

■第二节 平安时代:中日文化接触直接通道的开辟——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形式 10

■一 平安时代的汉风潮与《秘府略》的编纂 11

■二 佛教僧侣在平安时代汉籍东传中作用的评估 12

■三 平安时代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理念与对汉籍东传的功绩 14

■四 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的唐写本遗存 15

■五 宋刻本东传之始 17

■第三节 五山时代:中世纪新文化中儒释互补的倾向——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传播形式 18

■一 「五山文化」的范畴 18

■二 五山禅僧的儒佛互补的观念 21

■三 禅僧在中世时代汉籍东传中的功绩 23

■第四节 江户时代:町人的崛起——以商业为主要通道的传播形式 29

■一 德川幕府的汉籍搜藏 29

■二 江户文化向庶民阶层的推移 30

■三 江户时代汉籍东传的基本特点 35

第二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发生与形成 42

■第一节 日本传统汉学形成的奠基阶段 43

■一 宋学传入之前的儒学概势 43

■二 早期日本人思想信仰中的道家文化 49

■第二节 日本传统汉学形成的准备阶段 57

■一 弘法大师与《文镜秘府论》 58

■二 山井鼎与《七经孟子考文》 61

■第三节 日本传统汉学的形成阶段 68

■一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宋学传入日本 68

■二 宫廷与世俗的宋学讲筵 80

■三 宋学著作的「和训」——宋学的日本化 83

■四 宋学专门研究著作的出现 85

■五 两个问题的讨论:宋学的「表面形式」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 88

第三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流派 94

■第一节 林罗山与朱子学派 96

■一 藤原惺窝——朱子学派的篙矢 96

■二 林罗山与朱子学的基本特征 100

■第二节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派 108

■一 了庵桂悟与王阳明的会见 109

■二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的基本特征 110

■三 中江藤树的后继者与大盐中斋民众起义 113

■第三节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与古学派 120

■一 山鹿素行与古学派的滥觞 121

■二 伊藤仁斋与古义学学派的特征 123

■三 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学派的特征 128

第四章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与传统汉学的终结 139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发生 139

■一 明治维新肇始中传统汉学观念的意义 139

■二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基本形态 143

■三 近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导入 148

■第二节 维新派学者对传统汉学的批判 152

■一 西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152

■二 津田真道的实学论 155

■三 中江兆民的文化创新说 157

■四 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 159

■五「脱亚论」与「一元论中国观」的破产 162

■第三节 维新的多极目标与日本儒学的复苏 167

■一 维新中的多极目标 167

■二 《教学大旨》的颁发与维新学者的转向 168

■三 日本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合流——《教育敕语》的颁发 173

■四 明治儒学的复苏 178

■第四节 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 184

■一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体系 185

■二「西田哲学」的意义 187

第五章 欧洲的Sinology及其传入日本——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条件(上) 192

■第一节 欧洲中国观的萌发与人文主义色彩 194

■一 乔安·巴罗劳斯的《第三十年史》 195

■二 朱安·门多萨的《中华帝国史》 197

■第二节 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中国观念 199

■一 马坦奥·里奇神父——欧洲中国学之父 199

■二 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202

■三 在华传教士中国观的变异——理性萌芽的产生 205

■第三节 欧洲中国观中的理性主义与它的二律背反 208

■一 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产生的条件 209

■二 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和培尔 210

■三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德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212

■四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激情——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 217

■五 理性主义中国观的二律背反 224

■第四节 欧洲中国观的近代主义与它向西方中心主义的蜕变 225

■一 孟德斯鸠——欧洲近代主义中国观的奠基者 226

■二 卢梭的「中国文明否定论」 232

■三 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 234

■四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由近代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桥梁 236

■五 近代主义中国观向西方中心主义中国观蜕变的实质 240

■一 德国冯·兰克学派与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242

■第五节 欧洲Sinology传入日本 242

■二 法国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对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影响 245

第六章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文化遗物的重大发现——近代日本中国学形成的条件(下) 253

■第一节 中国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254

■一 甲骨文传入日本与林泰辅的研究 255

■二 罗振玉、王国维的东渡与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 263

■三 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与对日本中国学家的启示 266

■第二节 中国敦煌文物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268

■一 日本中国学界最早获知的敦煌讯息 269

■二 日本早期「敦煌学」的形成 273

■三 日本「敦煌学」与古典解释学派 277

■第三节 明治年间汉学家的中国之行及其观念的变革 280

■一 竹添光鸿的中国之行与其「中国观」的矛盾 281

■二 冈千仞的中国之行与其中国观的分裂 288

第七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 294

■第一节 从「经学」向「中国哲学」的蜕变 295

■一「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 295

□二 早期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官学体制学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学术 299

■三「私学体系学派」的先驱松本文三郎与《支那哲学史》 308

■四「私学体系学派」的奠基学者远藤隆吉及其学术 310

■第二节「道学的史学」的没落与「东洋史学」的兴起 314

■一 东洋史学的范畴与形成——那珂通世等的「东洋史观」 316

■二 白鸟库吉史学与尧舜禹抹煞论——中国史学的奠基性成果 323

■第三节「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形成 334

■一 汉诗的繁荣与汉诗的独立——从明治「三山」到森槐南 335

■二 坪内消遥的《小说神髓》与文学观念的更新 341

■三「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起步——古城贞吉、?川临风、盐谷温等的中国文学研究 349

第八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早期古典研究的学术流派 372

■第一节 实证主义学派——以狩野直喜、内藤湖南与「支那学社」为代表 373

■一 狩野直喜与「狩野体系」 376

■二 内藤湖南与「内藤史学」 387

■三「支那学社」与「支那学社」的学者们——小岛祐马、武内义雄、青木正儿等 406

■第二节 批判主义学派——以山路爱山、津田左右吉为代表 423

■一 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与批判主义倾向 424

■二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观 429

■第三节 新儒家学派——以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和「斯文会」为代表 439

■一 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观和「天命说」 441

■二 宇野哲人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 449

■三「斯文会」及其儒学治国的宗旨 453

■四 新儒家学派社会作用辨析 455

■第四节 非主流学派的中国古典研究 459

■一 秋泽修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459

■二 河上肇的中国古诗研究 464

第九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对现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宝贵业绩——战前日本的鲁迅研究 475

■一 青木正儿论鲁迅——世界上最早的鲁迅评论 477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鲁迅评论与自由主义学者的鲁迅观 477

■二 本间久雄和辛岛骁论鲁迅——新兴中国的代表人物 480

■三 新居格论鲁迅——鲁迅是比文学家更宽阔的思想家 480

■第二节 东洋虚无主义学者谈鲁迅 485

■一 清水安三的《周氏三人》及其他 485

■二 小田岳夫的《鲁迅传》 48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鲁迅观 492

■一 鲁迅文学的最初的日译与丸山昏迷的鲁迅观 492

■二 山上正义论鲁迅——马克思主义鲁迅观的代表 498

■三 林房雄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他的批判——围绕着鲁迅的认识 501

■一 长与善郎论鲁迅——新理想主义对鲁迅的追求 505

■二 正宗白乌论鲁迅——自然主义对鲁迅的价值判断 509

■一 竹内好与「中国文学研究会」 511

■第五节 文学主义的鲁迅研究与「竹内鲁迅」 511

■二「竹内鲁迅」形成的背景 512

■三「竹内鲁迅」的体系及其价值 513

第十章 近代日本中国学的挫折 523

■第一节 大陆政策下的中国观 525

■一 十九世纪日本的「国权论」 528

■二 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与亚细亚主义(兴亚论) 531

■三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论」与大川周明的儒学主义——日本大东亚中国观的确立 540

■第二节 日本中国学中一个特殊的课题——「满洲学」 551

■一 二十世纪前日本对「满洲」研究的回顾 552

■二 日本国权论者的「满洲观念」 555

■三 日本的满洲地志学与考古学 557

■四「满铁」与「满鲜历史地理学的发生」 564

■第三节 大东亚战略体制下的中国研究机构 568

■一 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 569

■二 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部」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577

■三 东亚研究所和中国研究 583

■第四节 学术研究的蜕变 587

■一 法西斯主义中国学者的对华文化「方策」 587

■二「东洋史学」向「大东亚史」的滑坡 591

■第四节 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鲁迅观 594

■三「大东亚宣言小说化」与太宰治的《惜别》 603

■第五节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文献与文物的劫夺 605

■一 日本军队对南京的「文献扫荡」 608

■二 日本侵华战争中各地文献被劫举例 608

■三 中国省市图书馆文献被劫举例 610

■四 20世纪上半叶全国文献典籍被劫概述 612

■第六节 需要说明的问题 6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