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秀林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2011·103
  • 页数:442 页
图书介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目录

前言页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

四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其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8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1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史 1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

一 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20

二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1

三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4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意主和方法 27

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7

二 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斗争和自觉性 31

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3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35

第一节 物质 35

一 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35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8

第二节 运动 43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3

二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7

一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5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50

二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5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8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 58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 6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4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64

一 由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65

二 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66

三 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68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1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71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3

三 意识和思维模拟 76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79

一 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80

二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81

三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 82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84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84

一 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 85

二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 8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91

一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92

二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100

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100

二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108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108

一 质、量、度 108

二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113

三 量变、质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17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123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24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9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3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42

一 辩证的否定 142

二 否定之否定 146

三 螺旋式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51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55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55

一 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56

二 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59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62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62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64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68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8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71

第四节 形式和内容 173

一 形式和内容的含义 173

二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174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78

一 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178

二 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81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83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3

一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184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87

一 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88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88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91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94

一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94

二 理性认识到实践 200

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02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204

一 归纳和演绎 204

二 分析和综合 205

三 抽象到具体 207

一 真理是客观的 209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09

第八章 真理 209

二 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批判 211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13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3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214

三 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217

第三节 真理的谬误 219

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219

二 真理和谬误的互相转化 221

第四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224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24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27

三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29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33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3

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3

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及其根本缺陷 235

三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 239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41

一 自然和社会 242

二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245

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一般过程 252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54

一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254

二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57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意义 260

第十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62

第一节 生产力 262

一 生产力的构成 262

二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266

三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269

第二节 生产关系 271

一 生产关系的构成 272

二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274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平关系的辩证关系 276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76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79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84

第十一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89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89

一 经济基础 289

二 上层建筑 293

三 社会形态 296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98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98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04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10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12

一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13

二 同类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和具体特点 315

三 体现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一致性和多样性之统一的历史时代 318

第十二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32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21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21

二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5

三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 329

第二节 国家 331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31

二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33

三 国家的职能 335

一 社会革命的根据和条件 337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37

二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40

三 社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44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346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 346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348

三 阶级消灭和国家衰亡 352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 35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56

一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356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359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367

一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 367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 37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作用和不断进步的一般过程 378

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78

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81

三 社会意识的进步和社会的精神文明 386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9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93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93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97

三 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9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02

一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03

二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405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409

第三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关系 412

一 个人和集体 412

二 领袖和群众 415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19

第十五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423

第一节 历史进步和人的解放的一致性 423

一 人类社会是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423

二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427

三 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32

第二节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435

一 劳动的异化及其主要表现 435

二 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4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