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显元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312001920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目录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史上的变革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1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13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7

主义哲学在创立后的发展 18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 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发展 2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2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 28

全人类的认识工具 2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30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34

第一篇发展的一般学说 39

第一章世界的统一发展原理 39

第一节 物质和世界的物质性 39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9

二、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45

三、意识的能动性和物质根源性 50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53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53

二、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54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61

第三节世界物质统一原理 64

一、世界统一性的基础 64

二、世界物质统一原理的科学证明 66

三、世界物质统一原理的哲学证明 68

第二章发展的一般规律 74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74

一、矛盾是对立统一 74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2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87

一、质、量、度 87

二、量变和质变 90

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9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94

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94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97

三、否定之否定 99

第四节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102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2

二、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105

一、因果关系 108

第三章发展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108

第一节 因果关系和目的性 108

二、合目的性关系 111

三、发展原因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115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17

一、必然性和确定性 117

二、偶然性和非确定性 118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19

四、发展的决定论 121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23

一、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123

二、现实性和必然性 125

三、可能性和观实性的辩证关系 126

四、从可能性向观实性转化中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127

第四章唯物辩证方法论 131

第一节 唯物辨证方法的内容 131

一、唯物辩证方法的出发点 131

二、唯物辩证方法的灵魂 132

三、唯物辩证方法的核心 134

第二节 实事求是方法 135

一、观察的客观性 135

二、研究的出发点 136

三、探求规律的方法 139

第三节 矛盾分析方法 141

一、矛盾分析的任务 141

二、矛盾分析的步骤 144

三、矛盾分析的技术 148

第二篇社会发展的一般学说 153

第五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53

第一节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规律 154

一、社会存在 154

二、社会意识 157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61

第二节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65

一、生产力 165

二、生产关系 168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69

一、经济基础 171

第三节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71

二、上层建筑 172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73

四、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75

第四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 177

一、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关系 178

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179

三、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182

第六章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85

第一节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 185

一、阶级的起源与实质 185

二、阶级矛盾 187

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88

一、阶级斗争的形式和作用 191

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1

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194

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195

四、社会意识领域中的阶级斗争 196

第三节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97

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197

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99

三、现代资产阶级国家 202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04

一、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然性 204

二、社会主义革命 206

三、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20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11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1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14

第二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16

一、改革的基本含义 216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 219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 2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 223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224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225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 227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和法制 22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229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 230

二、科学社会主义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31

三、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33

四、人的全面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234

第八章社会辩证方法论 237

第一节 社会辨证方法的基本原则 237

一、物质利益原则 237

二、社会有机体原则 239

三、历史主义原则 240

四、群众动力原则 242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综合分析方法 243

一、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 243

二、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 246

三、民族强盛的综合国力 248

第三节 阶级分析方法 251

一、阶级分析的目的 251

二、阶级分析的内容 253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255

第四节群众路线方法 256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256

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258

三、向群众负责和向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260

第三篇认识发展的一般学说 263

第九章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263

第一节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反映 263

一、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263

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267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271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74

第二节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75

一、认识的两个阶段 275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276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81

四、认识中的两次飞跃 282

第三节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85

一、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 285

二、认识的反复过程 287

三、认识的无限发展 287

一、真理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90

第一节 客观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 290

第十章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9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93

三、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 294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97

一、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97

二、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300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302

第三节 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304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04

二、真理的发展过程 305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08

第一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311

一、抽象和具体 311

第十一章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11

二、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313

三、具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314

第二节 归纳和演绎的互补 317

一、归纳和演绎 317

二、归纳和演绎的转化 319

三、归纳和演绎的不断循环 321

第三节 分析和综合的结合 323

一、分析和综合 323

二、思维从分析向综合的运动 325

三、从分析到综合的历史发展 327

第四节 历史和逻辑的一致 328

一、历史和逻辑 328

二、历史决定逻辑 329

三、逻辑修正历史 331

第十二章调查研究方法 335

第一节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335

一、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 335

二、调查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 337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 338

一、调查方法 338

二、研究方法 341

三、验证方法 346

第三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调查研究 349

一、有的放矢,找立场、观点、方法 349

二、实事求是,探寻特殊的结论 352

三、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3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