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昕主编;美国环境保护局,联邦环境评估中心办公室,美国环境保护局研究和发展办公室编;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094628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讲述了各种污染物对公共卫生和环境的影响,造成影响的水平,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污染物通过空气的传输,这些信息使得政策制定者可以评估问题的影响程度。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目录

1绪论 1

1.1背景 1

1.1.1立法要求 1

1.1.2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过程 1

1.1.3前一版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审查的历史 2

1.1.4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7年修订版) 2

1.1.5颗粒物研究合作计划 4

1.2现行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 6

1.2.1文件准备的重要里程碑和程序 6

1.2.2评估方法 8

1.3基准文件的组织结构 8

参考文献 9

2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监测 11

2.1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1

2.1.1基本概念 11

2.1.2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和形成过程 12

2.1.3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 26

2.1.4粗细颗粒物的比较 29

2.2颗粒物的监测 30

2.2.1颗粒物监测的重要性 30

2.2.2颗粒物监测中的问题 31

2.2.3半挥发性颗粒物的监测 35

2.2.4美国环境保护局监测方法 44

2.2.5化学物种监测 51

2.2.6无机元素分析 52

2.2.7颗粒物中的EC、OC 53

2.2.8离子种类 54

2.2.9连续监测 54

2.2.10单粒子测量 55

2.2.11多日低流量颗粒物滤膜样品 55

2.3小结和关键点 56

2.3.1大气颗粒物理化学 56

2.3.2大气颗粒物的监测 57

2.3.3关键点 59

参考文献 60

附录2A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技术 86

2A.1用溶蚀器系统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86

2A.2收集介质的作用 88

2A.3减少溶蚀器的尺寸 89

2A.4在溶蚀器中的停留时间 89

2A.5扩散溶蚀器在石英膜上的影响 89

2A.6采样过程中样品化学组成的改变 89

2A.7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90

2A.8撞击器涂层的影响 90

附录2B 分析技术 92

2B.1无机元素 92

2B.1.1能量散射X射线荧光法(EDXRF) 92

2B.1.2同步加速器诱导X射线荧光法(S-XRF) 92

2B.1.3质子诱导的X射线发射光谱法(PIXE) 92

2B.1.4质子弹性散射分析法(PESA) 93

2B.1.5全反射X射线荧光法(TRXRF) 93

2B.1.6中子活化分析法(INAA) 93

2B.1.7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94

2B.1.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94

2B.1.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94

2B.1.10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 95

2B.2有机碳和无机碳 95

2B.3连续测量方法 100

2B.3.1质量浓度连续测量方法 100

2B.3.2有机碳和/或元素碳的连续测定法 101

2B.3.3硝酸盐与硫酸盐的连续测定法 103

2B.4其他连续测量方法 103

3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源和排放 105

3.1前言 105

3.2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形态和发展趋势 105

3.2.1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113

3.2.2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逐时变化 122

3.2.3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123

3.2.4颗粒物各化学组分质量浓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124

3.2.5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化 127

3.3一次和二次粒子的来源 138

3.3.1生成二次粒子的化学反应 140

3.3.2用受体模型确定环境颗粒物的来源贡献 145

3.3.3美国的大气颗粒物背景质量浓度 149

3.3.4美国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前体物(SO2、NOx、VOCs、NH3)排放量估算 154

3.3.5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 157

3.4小结和重要结论 158

参考文献 160

附录3A 全国空气污染信息检索系统PM2.5和PM10~2.5数据集的空间和时间可变性 170

参考文献 216

附录3B 由特定任务网络得到的大气气溶胶组成数据 217

参考文献 231

附录3C 颗粒物的有机组成 232

参考文献 243

附录3D 排放源颗粒物的组分 244

参考文献 256

附录3E IMPROVE网站观测到的PM2.5、PM10和PM10~2.5的质量浓度特征 261

4空气中颗粒物的环境影响 266

4.1前言 266

4.2空气中颗粒物对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66

4.2.1生态特征 266

4.2.2颗粒物沉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268

4.2.3大气颗粒物沉积的环境影响评估 292

4.2.4城市生态系统 340

4.3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342

4.3.1前言 342

4.3.2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 342

4.3.3颗粒物和能见度的关系 347

4.3.4用照相法模拟能见度的下降 351

4.3.5能见度监测方法和监测网 351

4.3.6能见度下降的趋势和现状 352

4.3.7颗粒物型能见度损害的社会影响 357

4.4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 359

4.4.1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对人造材料表面的腐蚀作用 359

4.4.2人造物表面的污垢和褪色 364

4.5大气颗粒物对气候变化和太阳紫外辐射UV-B传播的影响 365

4.5.1大气颗粒物与太阳和陆地辐射的交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65

4.5.2大气颗粒物对太阳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冲击 372

4.6.小结和主要结论 375

4.6.1颗粒物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75

4.6.2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379

4.6.3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 380

4.6.4大气颗粒物对全球变暖过程和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 380

参考文献 381

5颗粒物及其组分对人的影响 420

5.1前言 420

5.1.1研究目标 420

5.1.2颗粒物及其组分 420

5.1.3本文件和旧版文件的联系 421

5.1.4本章的结构 421

5.2暴露的基本概念 422

5.2.1暴露水平的概念 422

5.2.2暴露的要素 422

5.2.3暴露的量化方法 424

5.2.4个体暴露水平的计量方法 424

5.3颗粒物暴露的主要资料汇总 434

5.3.1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研究的类型 434

5.3.2现有的资料 434

5.3.3影响颗粒物暴露水平的因素和关键性结论 445

5.4颗粒物组分资料汇总 472

5.4.1前言 472

5.4.2颗粒物组分监测研究 472

5.4.3关键性发现 475

5.4.4影响大气环境颗粒物组分质量浓度和个人微环境暴露水平关系的因素 479

5.4.5现有资料的局限性 479

5.5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在颗粒物健康影响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479

5.5.1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479

5.5.2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可能导致的误差 480

5.5.3颗粒物流行病学的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 484

5.5.4流行病学研究的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的有关结论 485

5.6观测资料小结及其局限性 486

5.6.1暴露水平的定义及其构成 486

5.6.2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暴露水平的因素 487

5.6.3个体暴露水平、室内外和大气环境质量浓度监测值之间的关系 487

5.6.4流行病学分析中采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后可能引入的误差 488

5.6.5主要结论 489

参考文献 490

缩略词 5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