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2835040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和发震构造、地壳变形和重力场、地震活动背景、余震序列、地震前兆分析、地震成因机理等几方面对汶川8.0级地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目录

第1章 汶川8.0级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特征 1

1.1 主震参数 1

1.1.1 地震发震时刻、位置和震级 1

1.1.2 震源机制 2

1.2 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3

1.2.1 2008年5月26日前获得的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 4

1.2.2 破裂过程最新研究结果 5

1.3 小结 14

第2章 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与发震构造 15

2.1 地震地质与深部构造背景 15

2.1.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15

2.1.2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 15

2.1.3 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19

2.2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20

2.2.1 地表主破裂带 21

2.2.2 地表次级破裂带 33

2.3 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和震害分布的关系 38

2.3.1 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分布的关系 38

2.3.2 沿地表破裂带的严重震害及其原因分析 39

2.4 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44

2.5 小结与讨论 45

第3章 地壳变形和重力场 48

3.1 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GPS)场 48

3.1.1 我国GPS地壳运动观测监测能力及观测资料概况 48

3.1.2 区域水平运动与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背景与动态特征 50

3.1.3 GPS基准站反映的大尺度地壳运动动态变化 54

3.1.4 汶川地震变形场及其影响分析 57

3.1.5 问题讨论和主要认识 63

3.2 垂直形变场 65

3.2.1 水准路线及复测情况 65

3.2.2 汶川地震同震垂直位移场 68

3.2.3 龙门山及邻区的垂直形变场特征 71

3.2.4 龙门山构造区三维地壳运动机理分析 74

3.2.5 主要结论 74

3.3 重力场 77

3.3.1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 77

3.3.2 南北地震带重力场变化 83

3.3.3 四川龙门山地区重力场变化 84

3.3.4 讨论 89

3.4 跨断层形变 89

3.4.1 观测布局及监测能力 89

3.4.2 断层运动的趋势变化 90

3.4.3 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异常变化 101

3.4.4 问题和认识 104

第4章 地震活动背景 105

4.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分析 105

4.1.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地震活动特征 105

4.1.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比 109

4.2 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 112

4.2.1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幕式活动 112

4.2.2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114

4.2.3 1998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14

4.2.4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117

4.3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21

4.3.1 历史地震活动背景分析 121

4.3.2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124

第5章 余震序列 130

5.1 余震监测台网及监测能力评价 130

5.1.1 区域和流动监测台网情况 130

5.1.2 余震序列完整性评价 132

5.2 余震精确定位与空间分布 135

5.2.1 资料和速度模型 136

5.2.2 余震水平定位精度和空间展布的分段特征 138

5.2.3 余震深度分布特征和构造解释 140

5.3 余震震源机制 142

5.3.1 反演方法 143

5.3.2 地壳速度模型和数据 143

5.3.3 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145

5.3.4 MS5.6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特性分析 152

5.4 强余震时空分布特征 155

5.4.1 汶川地震类型与强余震判定 155

5.4.2 时空统计特征 160

5.4.3 余震衰减过程 166

第6章 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 170

6.1 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概况 170

6.1.1 观测项目 172

6.1.2 台网分布 172

6.1.3 观测技术 175

6.2 地震前兆观测变化 175

6.2.1 形变学科 175

6.2.2 电磁学科 177

6.2.3 流体学科 180

6.2.4 讨论 185

6.3 同震响应 185

6.3.1 形变学科 185

6.3.2 流体学科 188

6.3.3 电磁学科 192

第7章 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讨论 194

7.1 多单元组合的孕震模式 195

7.1.1 多单元组合孕震模式 195

7.1.2 各孕震单元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197

7.2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成因模式 201

7.2.1 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形变 201

7.2.2 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202

7.2.3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汶川地震成因模式 202

7.3 小结与讨论 205

参考文献 2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