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新诗创作美学
新诗创作美学

新诗创作美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中一等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5283664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套丛书由当代书法名家进行讲解,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品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上一篇:杨天堂文集下一篇:亡灵书
《新诗创作美学》目录

导语 1

第一编 本质论 2

第一章 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新诗创作的本质特征 2

1—1 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命题 2

1—2 从艺术分类上辨识诗歌掌握世界的方式 4

第二章 诗歌掌握世界方式的活动规律——几种方式的剖视 7

2—1 心灵之歌——直接展示心灵 7

2—1A 人的“内心生活” 7

2—1B “情绪的直写” 9

2—1C 侧重诗人主观自我的抒发 10

2—1D 区别开客体真实与主体真实 10

2—2 意象之流——谱写交响的情感音乐 12

2—2A 新诗要运用音乐的造型手段 13

2—2B 由音乐衍化为同态对应的意象之流 14

2—2C 意象之流的内在结构 17

2—3 “诗性”之形——从混沌中创造出秩序 21

2—3A 作为诗歌信息载体的语言 22

2—3B 新诗语言的审美特性 24

2—3C 新诗音乐美的形式要素 29

2—4 个性之躯——以诗人个性生命之光照亮生活 33

2—4A 具备独创的艺术个性 33

2—4B 诗人“自我”的人格 34

2—4C 通过“自我”显现当代意识的反光 35

第二编 主体论 39

第一章 诗的主体精神——诗创作的精髓和灵魂 39

1—1 诗人主体意识的确认 39

1—2 研究主体意识结构的重要性 40

第二章 诗人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结构——掌握主体意识的内在机制 41

2—1 内驱力——诗人精神现象学 42

2—1A 缺乏性动机 43

2—1B 丰富性动机 46

2—2 内省力——诗人的意识结构 48

2—2A 哲学意识 49

2—2B 生命意识 51

2—2C 宇宙意识 53

2—2D 超越意识 55

2—3 内视力——诗人的美感结构 57

2—3A 审美感觉 57

2—3B 审美直觉 62

2—3C 审美情感 65

2—3D 变态心理 71

2—3E 潜意识心理 82

2—4 思维力——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87

2—4A 想象的心理形式 87

2—4B 诗人想象的特点 92

2—4C 诗人想象的规律 95

2—4D 想象力的培养 100

2—5 人格力——诗人的个性结构 103

2—5A 先天因素 103

2—5B 后天因素 106

第三章 塑造自由的审美个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115

3—1 了解自己的“敏感圈” 116

3—2 认清自己的才能基型 117

3—3 培养自己的整合力 118

第三编 创作论 121

第一章 创作的过程——由诗人到诗篇的工艺流程 121

1—1 创造精神的张扬 121

1—2 创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122

1—2A 进入最佳临战心境 122

1—2B 激发灵感思维 124

1—2C 充分发挥想象力 127

1—2D 精心锤炼语言 133

1—2E 反复修改诗篇 135

第二章 抒情的规律——新诗抒情方式举隅 137

2—1 意境的构成因素 137

2—2 抒情方式的类别 138

2—2A 直抒式 139

2—2B 曲抒式 142

2—2C 合抒式 145

2—2D 综合式 147

第三章 结构的类型——新诗结构方式举隅 148

3—1 新诗结构的实质——内在逻辑“构架” 149

3—2 新诗结构类型——几种常见模式 150

3—2A 块状结构 151

3—2B 线状结构 151

3—2C 平面结构 152

3—2D 双层结构 155

3—2E 多层结构 156

第四编 审美论 160

第一章 让感官透过层层迷雾——新诗审美的否证性命题 160

1—1 感知画面并非审美的目的 161

1—2 诗作的魅力并不是分居八方的 164

1—3 诠释与诗美无缘 166

1—4 生命的整体震颤与统一直观 167

第二章 洞开缪斯之门——诗的审美是如何发生的? 169

2—1 生成于主客体运转的诗美建构 170

2—1A 具有诗的图式的心灵 171

2—1B 储有足够信息的诗作 172

2—1C 审美把握中的不同组合 173

2—1D 审美选择时的多元容包 173

2—1E 审美图式的逐层完成 174

2—2 诗的审美的过程描述 175

2—2A 心理期待:进入诗的氛围 175

2—2B 魅力探寻:生命的形式 177

2—2C 审美完成:自我实现 179

2—3 诗的审美的文化学分析 181

2—3A 具体性 182

2—3B 隐性 183

第三章 寻找精神的家园——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 184

3—1 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 185

3—1A 幽静的心境 185

3—1B 生命的体验 187

3—1C 创造性想象的富有 189

3—1D 诗的形式理解力 190

3—2 诗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 193

3—2A 文化背景的沉浸 193

3—2B 大自然的净化与体悟 195

3—2C 别一种生活的开拓 196

3—2D 诗美本身的磨砺 197

第四章 生命在这里体验——诗的审美例析 199

4—1 牛汉:《华南虎》 199

4—1A 显示超越性氛围 202

4—1B 生命在扭曲中奔发 202

4—1C 灵魂的升华 204

4—2 北岛:《和弦》 204

4—2A 整体的眼光 206

4—2B 情调的体味 206

4—2C 还乡的冲动 208

4—3 唐亚平:《黑色睡裙》 208

4—3A 灵魂的沙漠 210

4—3B 生命的诱惑 210

4—3C 令人震惊的经验 210

第五编 发展论 213

第一章 多元建构中的诗美选择——新诗审美发展描述 213

1—1 旧诗与新诗的审美分野 213

1—2 写实品格 215

1—2A 速写和即影 216

1—2B 杂糅的纯净 217

1—2C 别一世界的画轴 219

1—3 哲理品格 221

1—3A 感兴——人生海洋的拾零 222

1—3B 感——进入心灵的思辨 223

1—4 抒情品格 226

1—4A 一泄无余的倾吐 227

1—4B 用意象收敛情感 230

1—4C 用理性传递出形式化情感 231

1—5 象征品格 233

1—5A 演化——由陌生走向普泛 234

1—5B 想象转换的不同指向 236

1—6 综合品格 238

1—6A 艾青——典型形态的诗美理想 238

1—6B 七月诗派——以写实为基础的开拓 240

1—6C 九叶诗人——以象征为基础的博纳 241

1—7 总论:诗美的发展轨迹 243

第二章 涅槃后的再生——新时期诗歌的审美新变 247

2—1 时代氛围:重铸缪斯的契机 248

2—1A 人的解放带来的审美觉醒 248

2—1B 科学变革拓宽了心理空间 249

2—1C 开放时代的审美浪潮 251

2—2 新诗潮诗歌的审美特征 252

2—2A 思辨:哲学意识的强化 252

2—2B 心理时空:意象的世界 256

2—2C 诗歌语言的开放性 260

2—3 蜂涌又起的诗美探索 263

2—3A 野性的出没 264

2—3B 荒诞之圈 265

2—3C 平俗的呼唤 266

第三章 面向未来的诗美创造——并结束语 267

3—1 新诗本体:“我”是谁? 267

3—2 诗美的多元取向 272

3—3 新的缪斯变奏曲 2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