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宗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14301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本书编写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 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4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传播与发展 4

二、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5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7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9

中医问题与思考:自然辩证法与中医问题 10

第一篇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15

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1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15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 15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基本特征 18

第二节 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20

一、古希腊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 20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自然观特征 22

第三节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24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25

二、近代初期科学技术成就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6

三、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9

中医问题与思考: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 33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系统自然观 36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 36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36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38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39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40

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40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42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43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44

一、自然界变化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44

二、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46

三、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 47

四、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47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医系统思维及其发展走向 48

第三章 人和自然的关系与科学发展 51

第一节 人和自然的关系 51

一、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51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 52

三、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 53

四、自然界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55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传统发展观 57

一、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57

二、传统发展观及其缺陷 58

三、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59

第三节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60

一、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60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61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62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63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66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66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66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68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西天人关系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模式形成的影响 72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77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 77

第一节 科学认识系统与科学方法 77

一、科学认识的系统构成 77

二、科学认识的过程 79

三、科学认识方法的性质与发展 80

第二节 科学问题 82

一、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82

二、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83

三、科学问题的来源 85

第三节 科研选题 86

一、科研选题的意义 86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87

三、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90

中医问题与思考:方法—中医发展的突破口 91

第五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的方法 93

第一节 科学事实 93

一、科学事实的含义 93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95

第二节 科学观察方法 96

一、科学观察方法及其类型 96

二、科学观察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97

三、科学观察方法的一般原则 98

四、科学观察的局限性 100

第三节 科学实验方法 100

一、科学实验方法及其类型 100

二、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102

第四节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105

一、观察渗透理论 105

二、仪器与测量问题 108

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110

中医问题与思考:传统中医为何未走实验科学之路? 111

第六章 科学思维方法 114

第一节 科学抽象 114

一、科学抽象方法 114

二、科学概念 116

三、思想模型 117

四、理想实验 117

第二节 逻辑思维方法 119

一、比较、分类和类比 119

二、归纳和演绎 122

三、分析和综合 126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方法 128

一、形象思维 128

二、直觉思维 130

三、创造性思维 131

第四节 数学方法 134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135

二、数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6

三、数学模型方法与“数学实验” 136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者,意也 138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141

第一节 科学假说 141

一、科学假说及其特征 141

二、科学假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42

三、科学假说的建立 143

四、科学假说的检验 144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47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 147

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149

三、科学理论的评价 151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医理论与科学假说 153

第八章 系统科学方法 156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56

一、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 156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 157

三、系统科学方法的作用 159

第二节 一般系统方法 160

一、系统分析方法 160

二、信息方法 161

三、反馈控制方法 162

四、黑箱方法 163

五、功能模拟方法 164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164

一、自组织理论 164

二、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166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医司外揣内与黑箱方法 167

第九章 技术方法 169

第一节 技术方法和技术创造过程 169

一、技术方法及其特点 169

二、技术方法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170

第二节 技术预测方法 171

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171

二、技术预测的分类与方法 173

三、技术预测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174

第三节 技术评估方法 175

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175

二、技术评估的价值观 176

三、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 177

第四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177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 177

二、几种技术原理构思方法 178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西医的技术差异与文化差异 180

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 185

第十章 科学技术系统 18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 185

一、科学的性质和特征 185

二、科学划界标准 187

三、技术的性质和特征 191

四、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194

五、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9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98

一、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 198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 200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200

第三节 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201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 201

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 203

三、关于科学发展一般模式评述 204

第四节 技术的发展模式 209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209

二、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210

三、关于技术发展一般模式的评价 211

中医问题与思考:中医科学性问题之争 213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215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 215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15

二、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221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224

一、核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伦理问题 224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伦理问题 226

三、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伦理问题 230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236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236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冲突 239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242

中医问题与思考:李约瑟难题与中医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