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希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5882294
  • 页数:4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鉴美国“零点项目”的有益启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了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创造历史辉煌的文化成因,以及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由兴变衰的原因,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探索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目录

上篇 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 1

序论 文化经济的由来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一、一般意义和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学 3

二、文化经济的由来和发展 4

三、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文化经济 6

四、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殊优势 8

五、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8

六、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4

一、文化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4

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性影响和作用 16

三、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中文化力量的突出地位 19

第二章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23

一、文化经济是文化精神与经济过程的融合 23

二、文化经济是文化资源要素与经济资源要素的融合 24

三、文化经济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融合 25

四、文化经济是物质产品文化化与文化产品物质化的融合 26

五、文化经济是文化资本化与资本文化化的融合 27

六、文化经济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融合 28

七、文化经济是文化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的融合 28

八、文化经济是文化市场化与市场文化化的融合 29

九、文化经济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30

十、文化经济是消费动力与文化动力的融合 31

第三章 文化产品社会生产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33

一、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目的性 33

二、文化生产资料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双重性 35

三、文化产品社会生产过程时空范围上的分散性与一体性 37

四、文化产品生产社会效益的特殊性 38

五、文化产品价值形成的规律性 40

第四章 文化的本质含义与人的创新精神 43

一、文化的多元含义 43

二、文化的本质含义 45

三、人的创新精神是文化力量的灵魂和源泉 45

四、人的创新思维来源于科学知识的积累 48

五、胸怀大志是创新思维的动力之源 50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与经济发展 55

一、丰富、发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 55

二、要全面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8

三、丰富、发展和繁荣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 59

四、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 60

五、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 60

六、倡导和支持精英文化的创新发展 62

七、倡导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 62

八、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图示 65

九、文化体系要素与文化经济的关系 66

第六章 当代中国文化力量对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 69

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崛起 69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崛起的核心性文化力量 7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文化元素的时代升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6

四、经济危机背后的文化动因 79

第七章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83

一、文化产业的由来和发展 83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含义及其统计规范 84

三、文化产业的特点及功能 86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90

五、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实现的战略性转变 92

六、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产业 95

第八章 区域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98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98

二、区域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区域现代人文精神 100

三、优化区域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102

四、应当高度重视县域文化与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106

第九章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10

一、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有益启示 110

二、将科学与艺术成功结合的中外大师 112

三、毛泽东扭转乾坤的天才预言 116

四、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亲缘关系 118

第十章 终身教育是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122

一、终身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素质的根本途径 122

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百年大计 124

三、高校成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支柱 127

四、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129

五、高校成人教育职能任务的三个战略性转变 131

第十一章 华夏龙图腾崇拜的文化精神取向 135

一、图腾崇拜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 135

二、华夏龙图腾的历史渊源 137

三、华夏龙图腾的文化精神取向 141

四、华夏龙图腾崇拜封建性异化 143

五、华夏龙图腾的文化精神升华 147

中篇 文化经济的历史之鉴——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 151

第十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格局变动与中国古代国运兴衰之鉴 153

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格局的主要变动 154

二、中华主要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利弊所在 157

三、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历史尊贬与国运兴衰之鉴 165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及文化成因 172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 172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三个高峰期 176

三、中国古代科技经济辉煌发展的主要文化成因 176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由兴变衰的历史之谜 180

一、中国人仍然是世界上资质最优秀的民族 180

二、欧洲国家文化态势的转变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际成因 182

三、清王朝重修农业文明延误了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185

四、“中国中心论”紧缩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心理世界 188

五、道、墨两家文化的社会冷落是科技创新逐渐滑坡的哲学原因 190

六、儒家文化中的保守思想束缚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本来灵性 192

七、佛家文化“灵魂转世”说扭曲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精神世界 194

八、“以定为本”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探索视野 198

九、“万事凡是论”的思维习惯阻碍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前进脚步 201

十、“知足常乐”的国民心态冷却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 205

十一、实用主义的方法论荒疏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聪明才智 208

十二、思维科学研究的文化短缺延缓了中国人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 212

第十五章 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16

一、艰难的社会变革是中国人创新思维获得解放的历史新起点 216

二、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为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开拓了广阔天地 220

三、延续至今的应试教育阻碍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充分焕发 223

四、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曾冷却过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创造热情 228

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窒息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生命活力 231

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5

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缺陷 238

一、中国文学小说分类结构中科幻文学作品的“零点”性文化短缺 238

二、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理性经济思想的文化淡薄 242

三、中国古代晚期文学名著中时代走向的文化迷失 245

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想象思维的文化错位 247

五、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及文化不足 248

六、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中令人堪忧的文化倾向 250

七、当代中国国画艺术文化含量的美中不足 255

下篇 文化经济的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259

第十七章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多元实践途径 261

一、自然观察能力 261

实证例说 毛泽东对自然的认识及农业“八字宪法” 263

二、社会观察能力 264

实证例说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65

三、事物识别能力 267

实证例说 “友谊”,还是侵略? 268

四、手动工作能力 269

实证例说 人的创新思维与手动工作能力 271

五、时间驾驭能力 272

实证例说 人生的差别在于怎样利用每天的业余四小时 272

六、质疑思辨能力 273

实证例说 中国是劳动力短缺的国家 274

七、环境应变能力 276

实证例说 《鲁滨逊飘流记》的启示 277

八、语言表达能力 278

实证例说 语言文字功夫当学蒲翁 279

九、科学研究能力 280

实证例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281

十、艺术参与能力 282

实证例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283

十一、信息选择能力 285

实证例说 唤醒沉睡的老子 286

十二、目标取向能力 288

实证例说 英国博物馆里“马克思的足迹” 289

十三、事物组合能力 290

实证例说 组合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292

十四、事物评价能力 293

实证例说 海外视角里的当代中国 294

十五、经验总结能力 296

实证例说 塑造无形资产的12个优质板块 297

十六、心理自强能力 298

实证例说 温州崛起的精神力量 300

十七、诚实守信能力 301

实证例说 雁飞南北不越时令 302

十八、形象构思能力 303

实证例说 关于陆地交通的新设想 305

第十八章 创新思维方式的选择和应用 307

一、质疑思维与逆向思维 308

实证例说 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 309

二、立异思维与标新思维 311

实证例说 从“两个等式”向“两个不等式”的转变 312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13

实证例说 农村改革与《红楼梦》的启示 314

四、批判思维与无控思维 315

实证例说 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何在 316

五、展开思维与整合思维 317

实证例说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整合战略 318

六、分化思维与转化思维 320

实证例说 山东省经济学会的分化与转化 321

七、积淀思维与升华思维 323

实证例说 城市化后的农村走向何处 324

八、空白思维与零点思维 325

实证例说 两个重大研究课题的选择 326

九、前沿思维与超前思维 327

实证例说 毛泽东的天才预言 328

十、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 328

实证例说 从“一山一水一圣人”说起 329

十一、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 330

实证例说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331

十二、移植思维与嫁接思维 332

实证例说 高位嫁接的办学经验 332

十三、比较思维与联想思维 333

实证例说 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启示 334

十四、换位思维与多元思维 335

实证例说 如何破解中国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 336

十五、顿悟思维与灵感思维 337

实证例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门与开门” 337

十六、竞争思维与应变思维 338

实证例说 一次成型的无形资产 339

十七、风险思维与预警思维 341

实证例说 中国应当建立灾害经济学 342

十八、战略思维与对策思维 343

实证例说 “大而强、富而美”的战略选择 343

十九、综合思维与系统思维 345

实证例说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346

二十、理想思维与幻想思维 347

实证例说 光的传说与神奇的激光技术 348

二十一、变易思维与超常思维 349

实证例说 话说超常规跳跃式经济发展 351

第十九章 逻辑思维方式的选择和应用 353

一、内涵思维与外延思维 354

实证例说 “白马非马”的逻辑辩题 354

二、现象思维与本质思维 355

实证例说 富兰克林“盗取天火”的伟大创举 355

三、原因思维与结果思维 356

实证例说 企业盈亏的深层秘密 357

四、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 358

实证例说 知识经济的量与质 358

五、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 359

实证例说 企业的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 360

六、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361

实证例说 纵横信息价值连城 361

七、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 362

实证例说 点评“政治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 363

八、一般思维与特殊思维 363

实证例说 点评“一般生产”与“生产一般” 364

九、必然思维与偶然思维 365

实证例说 车轮下10万亡灵魂未安 366

十、过程思维与环节思维 367

实证例说 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368

十一、关联思维与互动思维 369

实证例说 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 369

十二、平衡思维与非平衡思维 370

实证例说 为何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71

十三、继后思维与同步思维 372

实证例说 “大跃进”的历史回声 372

十四、短中思维与久远思维 374

实证例说 经济研究中短期、中期、长期课题的选择 374

十五、多层思维与立体思维 375

实证例说 为什么一部分地区总是富不起来 376

十六、规范思维与实证思维 378

实证例说 按劳分配与“按劳分赔” 378

十七、对立思维与统一思维 379

实证例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80

十八、肯定思维与否定思维 381

实证例说 市场经济到底“姓什么” 382

十九、跳跃思维与渗透思维 384

实证例说 《中国文化经济学——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的诞生 385

二十、筛选思维与弘扬思维 385

实证例说 道家文化的利弊之说 386

附章 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言 388

一、中外名人名言选 388

二、人生事业有成的36诀 397

三、人生创新创业的哲学理念 405

后记 406

主要参考文献 4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