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诠清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6238657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翔实地记载了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志》目录

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8

第一章 建国前历代人口 38

第一节 宋代人口变动情况 38

第二节 元代人口变动情况 39

第三节 明代人口变动情况 39

第四节 清代人口变动情况 40

第五节 民间期间人口变动情况 41

第二章 建国后人口总量变动 42

第一节 人口总量变动历程 42

一、人口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9) 42

二、出生率较低阶段(1960—1962) 42

三、出生高峰阶段(1963—1973) 42

四、初步控制阶段(1974—1990) 43

五、低生育水平阶段(1991—2005) 43

第二节 人口的自然变动 44

第三节 人口的机械变动 46

第三章 人口构成 48

第一节 民族构成 48

一、民国23年(1934)民族构成 48

二、1953年“一普”民族构成 48

三、1964年“二普”民族构成 48

四、1982年“三普”民族构成 49

五、1990年“四普”民族构成 49

六、2000年“五普”民族构成 50

第二节 性别构成 50

一、建国前性别构成 50

二、1953年“一普”性别构成 51

三、1964年“二普”性别构成 51

四、1982年“三普”性别构成 51

五、1990年“四普”性别构成 52

六、2000年“五普”性别构成 53

七、2005年性别构成 54

第三节 年龄构成 54

一、1953年“一普”年龄构成 54

二、1964年“二普”年龄构成 54

三、1982年“三普”年龄构成 54

四、1990年“四普”年龄构成 55

五、2000年“五普”年龄构成 56

第四节 文化构成 58

一、民国35年(1946)文化构成 58

二、1964年“二普”文化构成 58

三、1982年“三普”文化构成 59

四、1990年“四普”文化构成 62

五、2000年“五普”文化构成 63

第五节 职业构成 64

一、民国35年(1946)职业构成 64

二、1982年“三普”职业构成 65

三、1996年“四普”职业构成 67

四、2000年“五普”职业构成 68

第六节 姓氏构成 70

一、概况 70

二、1987年姓氏录 71

三、2007年姓氏人口 71

第四章 人口的家庭、婚姻及生育状况 79

第一节 人口的家庭状况 79

一、建国前人口的家庭状况 79

二、建国后人口的家庭状况 79

第二节 人口的婚姻状况 82

一、1982年“三普”人口婚姻状况 82

二、1990年“四普”人口婚姻状况 83

三、2000年“五普”人口婚姻状况 84

第三节 人口的生育状况 85

一、1981年人口生育状况 85

二、1982年“三普”人口生育状况 85

三、1990年“四普”人口生育状况 87

四、2000年“五普”人口生育状况 88

第五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 90

第一节 城乡人口分布 91

一、民国37年(1948)城乡人口分布 91

二、1950年城乡人口分布 91

三、1953年“一普”城乡人口分布 91

四、1964年“二普”城乡人口分布 92

五、1982年“三普”城乡人口分布 92

六、1987年城乡人口分布 94

七、1990年“四普”城乡人口分布 94

八、2000年“五普”城乡人口分布 96

第二节 户籍人口分布 96

第三节 人口密度 97

第六章 外来暂住人口 100

第一节 人口总量 100

第二节 民族构成 102

第三节 性别构成 102

第四节 地区构成 103

第五节 文化构成 104

第六节 职业构成 104

第七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人口 106

第一节 概况 106

第二节 华侨人口和分布 107

第三节 港澳台同胞人口 107

第四节 归侨、侨眷人口 108

一、归侨人口 108

二、侨眷人口 108

第八章 户籍管理 109

第一节 建国前的户口管理 109

一、清代以前户口管理 109

二、清代户口管理 110

三、民国时期户口管理 110

第二节 建国后的户口管理 111

一、建国初期户口管理 111

二、户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12

三、户口管理改革 115

第九章 人口统计 117

第一节 清代以前人口统计 117

第二节 清代人口统计 118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人口统计 119

第四节 建国后人口统计 119

第十章 人口普查 122

第一节 建国前人口普查 122

一、清末人口调查 122

二、民国时期人口调查 122

第二节 建国后人口普查 125

一、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125

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126

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127

四、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28

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130

第三节 人口抽样调查 133

一、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133

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133

第十一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机构、团体与队伍 135

第一节 市(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35

第二节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137

一、机构沿革 137

二、主要职能 139

三、内设机构 142

四、人员编制 145

第三节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党组织 146

第四节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公室 147

第五节 计划生育相关机构 147

第六节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148

一、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48

二、东莞市计划生育药具站 151

第七节 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构 151

一、镇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51

二、镇区计划生育办公室 155

三、镇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 158

四、镇区、村计划生育专业队(服务队) 160

五、镇区计划生育服务所 162

第八节 计划生育协会 166

一、市计划生育协会 166

二、镇区计划生育协会 167

三、计划生育协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70

第九节 队伍建设 174

一、人口普查获省以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74

二、计划生育工作获省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76

三、荣获国家《计划生育工作者荣誉证书》名单 181

第十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历程 183

第一节 人口自然生育时期(1950—1955) 183

第二节 提倡节制生育时期(1956—1962) 184

一、试行节制生育 184

二、遭遇严重冲击 185

三、不正常的低谷期 185

第三节 初步开展时期(1962—1969) 185

一、鼓励实行计划生育 185

二、初显成效 186

三、出生率下降 188

第四节 全面开展时期(1970—1979) 188

一、体制逐步形成 188

二、东莞现场会 189

三、控制多胎生育 189

四、实行“晚、稀、少”婚育政策 189

五、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1

第五节 深入发展时期(1980—2000) 192

一、完善政策法规 193

二、突击抓与经常抓相结合 193

三、实施责任制 195

四、宣传教育活动 196

五、强化网络建设 196

六、发展福利事业 197

七、转变生育观念 198

第六节 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2001—2005) 200

一、加强宣传教育 201

二、提高执法水平 202

三、开展优质服务 203

四、加速信息化建设 205

五、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206

第十三章 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208

第一节 政策法规初步形成 208

第二节 全面开展时期的政策 210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213

第四节 计划生育法制建设 214

第十四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217

第一节 集中宣传 217

一、中共中央《公开信》的宣传 217

二、中央、省、市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的宣传 218

第二节 经常性宣传 219

一、宣传月活动 219

二、主题宣传日活动 222

三、经常性宣传工作 225

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227

第三节 教育培训 229

一、干部教育培训 229

二、群众教育培训 231

第十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33

第一节 技术服务网络 233

第二节 技术服务与推广 235

一、服务项目与设施 235

二、避孕工具 236

三、绝育技术 237

四、口服避孕药 237

五、人工流产 237

第三节 避孕药具供应与管理 241

一、1969—1987年的药具管理与发放 241

二、1987—2005年的药具发放与管理 241

第四节 节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242

第五节 优生 优育 244

一、优生 244

二、优育 245

第十六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 248

第一节 规划统计 248

一、规划 248

二、统计 250

第二节 目标管理责任制 251

一、初始阶段 251

二、完善目标考核 253

第三节 管理信息化建设 257

第四节 计划生育经费 259

一、计划生育事业费 259

二、计划外生育费征管 260

三、社会抚养费征管 260

第五节 管理原则 262

第六节 管理机制及措施 262

一、管理机制 262

二、综合治理 263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64

四、服务与验证相结合 265

五、集中居住、统一管理 265

六、加强与外地沟通 266

附录:文件选编 268

一、关于执行省委、省人委提倡计划生育和晚婚若干政策的通知 268

二、东莞市对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的规定 269

三、东莞市计划生育协会章程 270

四、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 272

五、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275

六、东莞市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管理制度 283

七、东莞出租屋出租人及租住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实施细则(试行) 285

八、东莞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288

九、东莞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修订) 290

编后记 2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