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联寿,伍荣生,程国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293863X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仍,气象资源丰富,气象事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战略思想,确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目录

第一部分 能力建设 3

第一章 气象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 3

一、气象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建设依据和目标 3

二、地基气象观测系统 7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 8

(二)地基高空气象观测系统 9

(三)地基特种观测系统 19

(四)地基车载移动观测系统 26

三、空基气象观测系统 27

(一)气象飞机观测系统 28

(二)商用飞机气象观测系统 29

(三)无人驾驶飞机观测系统 29

四、天基气象观测系统 30

(一)卫星遥感探测系统 31

(二)卫星遥感地面辐射外定标与真值检验监测系统 34

(三)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 34

(四)气象小卫星系统 36

五、气象探测基准和技术保障系统 36

(一)探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 37

(二)探测技术保障系统 37

(三)气象和大气化学计量检测中心 38

六、气象通信网络系统 39

(一)系统现状与建设依据 39

(二)系统总体建设目标 40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40

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41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41

(二)系统建设目标 42

(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与计算网格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42

八、海量资料存储检索与信息共享系统 43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43

(二)系统建设目标 44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44

九、国家级气象信息网络与关键业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 44

(一)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依据 44

(二)总体建设目标 45

(三)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45

第二章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工程 47

一、建设依据和必要性 47

二、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48

(一)气象灾害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建设 48

(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50

(三)气象灾害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建设 51

(四)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 51

(五)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52

(六)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系统建设 53

第三章 气候预测系统工程 55

一、气候预测系统工程建设依据和目标 55

二、气候系统模式开发 58

(一)气候系统模式开发的目标 59

(二)气候系统模式开发主要内容 59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60

三、北京气候中心(BCC)建设 61

(一)工程建设的依据 61

(二)工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62

(三)区域和省级气候业务建设 63

四、国家级气候业务系统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63

(一)国家气候开放实验室 63

(二)国家干旱气候监测预警中心 65

(三)气候资源优化技术中心 65

第四章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 67

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67

(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67

(二)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的需求分析 68

(三)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69

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建设内容 70

(一)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处理系统建设 71

(二)建设气象预报发布系统 72

(三)建设农村气象服务系统 73

(四)建设城市气象服务系统 73

(五)建设公众气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74

第五章 气候变化应对工程 75

一、气象能源开发利用 75

(一)气象能源可利用潜力 75

(二)气象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76

(三)建立气象能源开发利用体系 80

(四)气象能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80

二、固碳减排 84

(一)固碳减排的意义 85

(二)固碳减排的关键问题 86

(三)固碳减排的主要内容 88

三、海冰资源化利用 93

(一)海冰的基本特性 94

(二)海冰的储量和分布 95

(三)海冰淡化技术 96

(四)海冰资源的产业化过程 96

四、食物安全气象保障 97

(一)食物数量安全的气象保障 98

(二)食物质量安全的气象保障 99

(三)食物的可持续安全 100

(四)食物的安全监测管理 100

五、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 101

(一)重大工程可能引起局地气候、生态和环境的变化 101

(二)建设国家重大工程生态与环境的监测体系 102

(三)建设国家重大工程气候、生态和环境的评估系统 103

六、环境气象预警系统 104

(一)环境气象变化过程 105

(二)环境气象的关健问题 106

(三)环境气象的内容 107

第六章 航空航天气象保障工程 109

一、北京航空气象中心的建设 109

(一)航空气象服务能力需求和现状 110

(二)北京航空气象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110

二、国家空间天气中心建设 114

(一)空间天气概述 114

(二)空间天气服务能力需求分析 116

(三)空间天气建设内容 117

第七章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122

一、人影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22

二、人影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123

(一)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假说的验证和完善 123

(二)人影的实时监测和模拟预报技术 124

(三)高效的催化作业技术 125

(四)科学的外场试验方案设计 125

(五)综合效果检验和预测技术 125

三、人影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26

(一)天气云况监测预测系统 126

(二)催化技术系统 127

(三)数值模拟系统 128

(四)人影作业指挥系统 129

(五)效果评估系统 130

(六)国家级人影技术支持系统 131

(七)积极实施人影趋利避害作业 132

第八章 气象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工程 134

一、工程概述 134

二、主要建设内容 136

(一)气象开放实验建设 136

(二)气象科研机构基础设施 137

(三)建立气象科技平台 139

(四)气象人才教育与培训平台建设 141

(五)相关科学研究计划及其仪器设备建设 144

第二部分 战略措施 149

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49

一、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49

(一)气象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149

(二)气象科技创新的目标 149

(三)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创新重点 150

(四)气象科技创新的内涵与层次 150

(五)气象科技创新的队伍建设 150

二、加强理论创新,提高气象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 151

(一)加强和完善气象科研创新体系 151

(二)加强气象基础理论创新 151

(三)实施气象科学相关基础理论的若干重大研究计划 152

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为提高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152

(一)建立健全气象业务技术创新体系 152

(二)重视应用气象理论与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的创新 153

(三)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创新 153

(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 154

四、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154

(一)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制 154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运行机制 154

(三)促进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155

(四)建立和完善国家气象科技决策咨询体系 156

(五)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 156

五、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158

(一)气象科技创新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58

(二)建立健全各类气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分类评价方法 159

(三)气象科技创新评价的责任 160

(四)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160

第十章 全面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162

一、以高层次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62

(一)更新人才开发和教育的理念,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162

(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163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166

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整体推进气象人才资源开发 168

(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168

(二)构建气象业务、科研、管理三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布局 168

(三)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原则 169

三、推进人才体制与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169

(一)建设开放的人才管理体系 169

(二)优化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 171

(三)建立人才评价体系 172

第十一章 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 173

一、满足公共需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173

(一)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 173

(二)气象事业属于公共财政着力支持的公共事业 174

(三)气象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75

(四)气象投入还远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环境外交的要求 176

(五)我国气象投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178

二、明确各级公共财政的气象支出责任 181

(一)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中 181

(二)规范投资渠道,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182

(三)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明确各级财政的气象支出责任 183

(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 183

三、加快重点领域和全局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184

(一)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提高投入效益 184

(二)加大对气象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184

(三)加快中西部气象事业发展 185

第十二章 建立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 186

一、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86

(一)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86

(二)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面临的形势 189

二、完善气象专项立法,形成气象法规体系 190

(一)气象法规体系建设的目标 190

(二)气象专项立法的任务 190

三、加强气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气象标准体系 191

(一)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191

(二)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191

四、严格气象执法监督,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192

(一)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的目标 192

(二)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任务 192

五、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气象普法实效 193

(一)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 193

(二)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 194

第十三章 加强国际合作能力,提升中国气象事业国际地位 195

一、积极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 195

(一)发起和参加国际科学计划 195

(二)参加国际气象科技及相关学术交流 196

(三)加强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 197

(四)加强民间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 198

二、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活动 198

(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业务计划与活动 198

(二)参加其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相关业务计划与活动 199

三、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在履约国际活动中维护国家权益 200

(一)建立气候变化履约科技支撑体系 200

(二)参与与气象有关的各种国际活动 201

四、提高中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合作能力 202

(一)健全气象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202

(二)提高气象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202

第十四章 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气象事业 203

一、强化行业管理,建立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机制 203

(一)促进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3

(二)气象科技资源配置和共享的现状分析 204

(三)实行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的政策措施 206

二、以气象业务技术管理为突破口,实施气象管理体制创新 207

(一)我国气象事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207

(二)气象事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8

(三)实施气象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 209

三、推进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 211

(一)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211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社会意识 212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的新领域 212

(四)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推进气象科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12

(五)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科普活动 213

(六)为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