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情系大武汉
情系大武汉

情系大武汉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仲炎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43017997
  • 页数:830 页
图书介绍:
《情系大武汉》目录
标签:

珞珈风雷 1

第一章 “一二·九”运动及武汉大学抗日救亡活动 1

一 “一二·九”运动在武大 1

二 中共武汉大学支部的建立 13

三 西迁前武大抗日救亡运动 16

第二章 武汉大学西迁和乐山大轰炸 25

一 武汉大学西迁 25

二 乐山大轰炸 27

三 武大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苦斗 30

第三章 武汉大学西迁后党组织及进步社团 38

一 西迁初期武大党组织 38

二 西迁后武大进步社团 43

三 西迁后武大进步活动 53

四 “武大核心系列”的建立及其活动 75

第四章 乐山武汉大学生活采风 86

一 乐山武大人文环境 86

二 启蒙及其契机 97

第五章 复员后武汉大学学生运动片断 112

一 反美抗暴及争取补发复员费 112

二 智斗司徒雷登 115

三 “五二三”示威游行和大闹省政府 116

第六章 “六一”惨案 120

一 从大逮捕的密谋策划到倾巢出动 120

二 女生宿舍与教授区遭搜捕 124

三 枪林弹雨 血溅珞珈 126

四 团结营救 打破封锁 129

五 全国各地声援武大 135

六 施展金蝉脱壳的诡计 139

七 追悼出殡下葬 142

第七章 从生活斗争到政治斗争 150

一 助学运动 150

二 福利竞选团首战告捷 153

三 武大地下学联工作组的建立 157

四 自费、半自费生争取公费的斗争 161

五 舞蹈歌咏活动和“红五月” 162

六 “五二○”血案周年纪念罢课斗争 165

七 “六一”惨案周年纪念活动 170

八 第三届武大党总支成立及整风学习 172

九 后湖救灾 175

十 一场挫败敌特刑庭非法传讯的斗争 182

十一 争温饱运动 187

第八章 珞珈山上迎黎明 191

一 团结应变 联防护校 191

二 营救七位被捕同学 196

三 搞好调查研究 为接管作准备 200

四 教育党员 宣传群众 202

五 一支响亮的号角——《武大新闻》 209

六 教师运动与统战工作 215

七 “新劳协”与“工友联谊会” 219

八 民众教育站 221

九 合力同心迎黎明 223

十 中共武汉地下党员会师大会 229

江城沧桑 237

第一章 创造奇迹的三年 237

一 三年恢复创奇迹 237

二 稳定金融 平抑物价 242

三 接管城市 245

四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不让资本主义自由泛滥 247

五 坚决执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 250

六 紧紧围绕恢复生产进行各项工作 253

七 极端重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 254

第二章 解放初期武汉党的建设 257

一 有计划地挑选、培养干部 257

二 不断地进行整党整风 262

三 从严治党 267

四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 加强党内的监督 274

第三章 干部理论学习高潮 276

一 如饥似渴 276

二 措施得力 286

三 率先垂范 295

四 “咬定青山不放松” 304

第四章 抗美援朝运动 314

一 开展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315

二 同仇敌忾 控诉侵略者罪行 318

三 投笔从戎 慷慨捐献 319

四 抗美援朝运动推动了生产和建设 324

第五章 “一五”时期重点项目建设 326

一 基本建设 成绩巨大 326

二 集中力量 确保重点 327

三 农轻商文 同时并举 329

四 综合平衡 协调发展 332

五 加强政治领导 开展劳动竞赛 334

六 按科学程序办事 不可急躁冒进 335

七 培育人才 应用先进技术 336

第六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38

一 既利用 又限制 338

二 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 339

三 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343

四 得失试评说 347

第七章 一九五四年防汛斗争 355

一 人在堤在 确保武汉 355

二 一切服从大局 359

三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361

四 市委领导以身作则 365

第八章 东西湖围垦 369

一 大展宏图 精心猷谋 370

二 四面八方 通力协作 371

三 义务劳动大军 戮力拼搏 372

四 关心民工生活 改善劳动条件 376

五 加强政治工作 开展劳动竞赛 377

六 定额管理 多劳多得 380

七 旧貌变新颜 381

第九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82

一 “大跃进”的前奏和序幕 382

二 大办钢铁运动 386

三 郊区人民公社化运动 390

四 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舆论导向 395

五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试析 399

第十章 一九五九年的小调整 407

一 认识上的两重性 407

二 局部调整 初见成效 411

三 调整指标仍然偏高 415

第十一章 反“右倾”回眸 418

一 缘由 418

二 导火线 423

三 一触即发 风雨满楼 426

四 黑云压城城欲摧 433

五 “打了孩子,摸一下,给一颗糖” 444

六 负“罪”下放 接受考验 449

七 如梦初醒 456

八 干部轮训 总结经验 460

第十二章 继续“跃进”及“八字”方针的执行 465

一 变本加厉 难以为继 465

二 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的召开 471

三 压缩工业和基建战线 472

四 精简职工 压缩城市人口 474

五 大抓蔬菜、副食品、渔猎生产和供应 477

六 加强农业 支援农业 481

七 大抓日用工业品生产和供应 484

八 对商业、手工业、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调整 486

九 抓好经济形势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487

十 继续调整 结合进行巩固、充实、提高 488

第十三章 “五反”运动 491

一 “五反”运动的战略意图 491

二 “五反”运动的部署 494

三 千条万条 领导“洗好澡”是第一条 499

四 回忆对比 启发自觉革命 503

五 学大庆 学先进 实现人和企业的革命化 511

六 开展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斗争 517

七 整顿组织 边整边改 522

八 “五反”、生产两不误 525

九 对“五反”运动的粗浅剖析 527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 530

一 八千人过江打“歼灭战” 530

二 打响第一炮 532

三 无限上纲 打击一大片 536

四 《二十三条》使运动暂时松了绑 538

五 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546

六 斗争又出现反复 548

七 闻风而动 554

八 第二批“四清”运动再震江城 561

九 以反浪费为中心开展经济斗争 564

十 大学大讲毛主席著作 567

十一 自始至终狠抓队风 568

十二 形势急转直下 572

楚天脊梁 579

第一章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记李尔重 579

一 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指导实践 579

二 高标准严要求 先律己又律人 584

三 心系大武汉 585

四 忠义奋发 肝胆照人 587

五 老当益壮 老有所为 591

六 耄耋之年成巨著 592

第二章 丹心照玉宇 龙文越神州——记董辅礽 599

一 赤胆忠心干革命 599

二 脱颖而出 初露头角 604

三 拨乱反正 继往开来 605

四 既是理论经济学家 又是实践经济学家 610

五 学者兼活动家 高度责任感加快节奏 619

六 谦虚谨慎、志虑恢宏的长者 628

七 丹心加爱心 智者兼贤人 632

第三章 贴心人民心交瘁 实抓实干倾真情——记王健 640

一 忧心如焚 640

二 一竿子到底 642

三 于细微处见精神 644

四 千方百计 尽心尽力 646

五 重视管理 讲求效益 649

六 关心干部 爱惜人才 651

第四章 舒卷自如多韬略 风云开阖仍从容——记陆天虹 653

一 一条安全稳妥的交通线 653

二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办好党报 657

三 兢兢业业 忍辱负重 660

四 筚路蓝缕 开山越岭 664

五 胸怀全局 细大不捐 669

第五章 励精图治竟捐生 廉勤超群昭后人——记彭沈元 673

一 赤子成熟早 峥嵘岁月稠 673

二 沥血六棉 无私无畏 675

三 极端负责 极端律己 677

四 相濡以沫 爱人以德 679

第六章 浮云难遮日 岁寒松不凋——记易声龙 684

一 艰苦岁月 684

二 路坎坷志坚贞 686

三 “母亲,我又回到了您的怀抱” 692

四 丹心系故土 谱写正气歌 694

五 既严于律人更严于律己的纪委书记 703

六 黄昏尚明 桑榆未晚 705

第七章 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记夏振坤 707

一 生于忧患 初衷不渝 707

二 一朝吐真言 谪贬二十年 709

三 壮士暮年 其志愈炽 711

四 敦厚贤良 与人为善 714

五 文质彬彬 风雅倜傥 716

第八章 颠连顿仆衷不改 余生夺阴志更坚——记蔡伯铭 718

一 流亡生活 718

二 战斗岁月 720

三 在干部理论学习指导中显露头角 722

四 屡遭大难 不折不挠 724

五 又一场悲剧 732

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融化了冰块 735

七 拼命夺回耽误了的时光 736

八 初衷不改 奋进不止 737

第九章 同声相应赴疆场 同心相求觅忠魂——记唐春旭与戴健 740

一 投笔从戎共患难 740

二 痛莫大于失去战友 741

三 艰苦的磨难生活 743

四 珞珈山上御暴敌 747

五 寻觅友踪情更浓 748

晚景拾零 755

第一章 初涉科研领域 755

一 由困惑到启蒙 755

二 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 763

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767

第二章 由困顿到复苏 772

一 回忆斗争岁月 772

二 筹建武汉地区武大校友会 774

三 一个百年难逢的狂欢之夜 777

四 开拓性事业 778

第三章 长江流水深千尺 不及诸老待我情 781

一 史志并举 抢救为先 781

二 分秒必争 马不停蹄 782

三 情系武汉 寄托深远 784

四 理想之声 动人心弦 785

五 百忙之中 破例接待 788

六 尽心尽力 热情洋溢 791

第四章 《新视角——史志改革纵横谈》编辑出版始末 793

一 大任同肩共探寻 793

二 苍天不负苦心人 799

三 同行自有真情在 803

第五章 《丹心照玉宇》编辑出版的前前后后 807

一 郑重嘱咐 披肝沥胆 807

二 噩耗传来 心碎肠断 810

三 情深似海 义重如山 812

四 鞠躬尽瘁 继之以血 815

第六章 生命诚可贵 奉献重如山 818

一 位卑未敢忘忧国 818

二 老马奋蹄自扬鞭 820

三 艰苦备尝炼丹心 822

四 生命的最后一搏 825

后记 82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