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巧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0472018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叶嘉荣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首屈一指的国际知名专家,本书对其中西融合,自我体系的研究方法和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德川家康 19下一篇:香蕉园的阳光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走近迦陵 1

第一节 自我放逐与诗意人生:叶嘉莹的经历和著述 1

第二节 “混沌之思”与启示意义:叶嘉莹的诗学理想与诗学研究价值 8

第三节 多重视角与拓展空间:研究现状及本书的选题依据 11

第四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本书结构 19

第二章 对话诗学:叶嘉莹比较诗学理论 22

第一节 主要观点及诗学动因 22

一异域之光,堪借照焉 23

二“求同存异”、“择其需要而取之”、“中西融合” 28

三“喧宾不可以夺主” 33

第二节 理论价值 41

一有助于建立新文学批评体系 42

二对中国文学、文论走向世界有积极的启示和理论意义 43

三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44

第三章 中西融合、自成体系:“兴发感动”说 46

第一节 “兴发感动”:创作缘起与动力 46

一“兴发感动”的缘起 47

二创作的基本动力 52

第二节 “兴发感动”之作用:诗歌 56

本质与传承 56

一诗歌的本质 57

二伦理价值 60

三感发生命,生生不已 66

四“兴发感动之作用”提出的缘由 76

第三节 “能感之”、“能写之” 84

一“能感之”与“能写之”的要素 85

及其关系 85

二赋比兴及其与西方理论的比较 89

三批评的两种标准 93

第四章 历史和美学的批评:词的审美特质及其成因 97

第一节 词审美特质的追问 97

一四类词之演进与词的审美特质 98

二感性诗评的理性总结 107

三词本体论的完善与词史的重构 111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视角:词审美特质 115

成因的分析 115

一词的女性叙写 116

二阐发研究的例证与词学研究的理论意识 126

第五章 古典诗词的阐发研究 131

第一节 客观、纯美论温词 131

一安恬静穆的客观美 133

二纯粹无意的形式美 136

三解惑与误读 138

第二节 馨香不泯梦窗词 142

一时空交错 144

二感性修辞 146

三正解与错释 148

第三节 诗歌阐发的其他例证 152

一解读《古诗十九首》 152

二李商隐研究的两种角度 155

第六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词论家研究 159

第一节 常州词派新检讨 161

一梳理传统与平行研究 161

二庐山之外看庐山 167

三解决的问题 172

第二节 王国维文学批评透视 173

一王国维美学观念之影响研究 175

二《〈红楼梦〉评论》之评论 178

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辨 183

四“写境”、“造境”与“理想”、“写实”之分析 187

五王国维“能出”、“能入”之说和西方游戏说之关系 192

六王国维评词方式的西方观照 197

七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评略 203

第七章 叶嘉莹中西融合的诗学研究渊源 208

第一节 心仪冥契王国维 208

一叶嘉莹的“王国维情结” 209

二王国维学术观点的启发 211

三王国维批评方法的影响 213

第二节 受业师法顾羡季 216

一师生情缘 216

二顾随讲解方式的熏陶 217

第三节 漂洋过海时域异 219

一台湾“现代风”潮流之影响 220

二西方理论的直接影响 221

三异域中的“根生”情怀 223

第八章 迦陵批评特色及诗学贡献 229

第一节 批评特色 231

一“混沌之路”的探索 231

二批评方法的多元化 235

三主诚和认真 237

第二节 诗学贡献 238

一对话中的超越:“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意义 239

二词学贡献 241

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248

参考文献 253

附录一 笔者发表的相关论文 261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 261

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 274

中国大陆叶嘉莹研究述评 284

附录二 叶嘉莹著述年表 297

一论文 297

二著作 308

附录三 中国大陆研究叶嘉莹论文目录 314

后记 319

返回顶部